5月22日,乘聯會發布了《4月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洞察報告》。報告指出,近年來動力電池產業鏈一直對鈉離子電池的量產化進行積極布局,當前已具備量產能力,但產業鏈需求端對鈉離子的反饋並不積極。由於鈉離子電池尚處產業化初期階段,在核心技術路线存爭議、供應鏈准備不充分、生產工藝不成熟的背景下,鈉離子電池的成本優勢當前不能完全發揮。
鈉離子電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但是由於正負極材料難以匹配,鈉離子電池的研究一度陷入停滯。2010年後動力電池領域的需求增大,相對成熟的鋰離子電池的材料供不應求,室溫鈉離子電池的研究重新興起,作爲鋰離子電池替代技術路线獲得快速發展。
2021年,電池頭部公司寧德時代率先發布第一代鈉離子電池,電芯單體能量密度達到了160Wh/kg,常溫下充電15分鐘電量即可超80%,在當時領先全球同類產品。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從事鈉離子電池研發布局的企業超過100家。
今年3月,寧德時代在互動平台表示,公司正致力推進鈉離子電池在2023年實現產業化。但乘聯會的最新報告顯示,鈉離子電池上車熱情並不高。自第一代鈉離子電池發布至今,明確釋放信息採用鈉離子電池的汽車制造商並不多,僅有奇瑞iCar、思皓花仙子(配置|詢價)兩款車型確定了鈉離子電池落地計劃。
鈉離子電池爲何“較好不叫座”?一方面,鈉離子電池的供應鏈還不夠全面。目前,鈉離子電池尚未形成統一的形態共識,給量產造成困難。不同的技術路线會採用不同的正負極材料,導致電壓平台有差異,汽車制造商必須選用多型號的逆變器來適配,研發更加復雜的電源管理系統。
另一方面,有相關產業的技術人員直言,鈉離子尚未走出實驗室,距離高水准的量產還有一定距離。據介紹,鈉離子電池負極目前多使用硬碳,其結構晶距大、空隙多,塗布幹燥非常困難,鋰離子電池負極遇到的所有問題還將在鈉離子電池領域進一步放大。
乘聯會報告稱,當前階段鈉離子電池可以從成本方面發力突破,其寬溫域、高安全(高穩定性)、可與鋰電池共线等優勢應搭配到產業策略和產品方案中綜合發力。
標題:鈉離子電池技術路线模糊和供應鏈不健全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1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