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當起了反焦慮達人

2023-05-19 18:40:07    編輯: robot
導讀 文 | 戴菁  大廠原畫師失業、廣告公司設計師被裁、IBM未來5年要用AI替代30%的HR等後勤職員……前兩年的市場「寒意」還未驅散,今年打工人兒又开始擔心被AI搶飯碗。 人工智能誕生67年,但AI...

文 | 戴菁 

大廠原畫師失業、廣告公司設計師被裁、IBM未來5年要用AI替代30%的HR等後勤職員……前兩年的市場「寒意」還未驅散,今年打工人兒又开始擔心被AI搶飯碗。

人工智能誕生67年,但AI正在或者即將替代人類工作崗位的「壞消息」從沒有當前這般密集地轟炸到普通人身上。

不過最近有科技領袖說,這種擔憂大可不必。在5月18日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百度CEO李彥宏在演講中明確表示,「我不擔心大模型會導致人類工作機會減少,生活變差」,因爲新的工作機會會被創造出來。

他認爲,人類最大的危險並不是創新帶來的不確定性,而是就此停止創新,不發明不創造不進步,按照慣性走下去,所帶來的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風險。

01

AI不會讓工作機會減少

2017年底,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曾對人工智能的崛起作了一個極端預判:這要么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對於好壞我們仍無法確定」,霍金坦言,最終結果取決於人類是無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幫助,還是被藐視、被邊緣化,或者被它毀滅。

被AI替代的危機感,始終若隱若現。《紐約客》雜志同年刊登的一期封面漫畫,將人類的憂慮放大到淋漓盡致:在未來的曼哈頓街頭,各種社會身份的機器人穿梭往來。當一個突兀的人類乞丐舉杯乞討,路過的機器人很隨意地投擲了兩枚金屬螺帽——機器時代的通用貨幣。

畫外之意,當機器人成爲世界主角,失業的人類只能淪爲街頭乞丐。

到了2023年,這種憂慮持續發酵。如果說此前對相關議題的討論主要停留在精英階層,今年以來,伴隨以ChatGPT、Midjourney爲代表的生成式AI的爆發,更多普羅大衆开始擔心AI會搶走自己的飯碗,甚至導致大規模失業。

畢竟,生成式AI帶來的效率提升太明顯了。一名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告訴我們,公司之前會把提案用的效果圖外包出去,一張設計圖費用要五六千元,來回確認要耗時三五天;自從用上Midjourney,一天定圖,費用幾乎爲零。

在5月18日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百度CEO李彥宏也提到相似的例子:人類畫一張畫需要一天,成本幾百元。但AI畫一張畫,只需要幾秒鐘,成本只需要幾分錢。

圖源:LearnOpenCV

當AI來勢洶洶地奔向內容創作、客戶服務、翻譯、軟件程序員、人力資源專家和律師等崗位,被顛覆這件事便從理論推演變成媒體熱衷挖掘的現行案例,盡管部分案例不一定有統計學意義。

AI真的會搶走打工人的飯碗嗎?在探尋答案之前,讓我們重溫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有驚人的相似。

如果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其實都在復刻同一個隱形定律:新技術讓一部分工作消失的同時,會創造更多新的工作崗位。

人類社會經歷了無數次這樣的改變——19世紀末當汽車在歐洲街頭出現後,短短十幾年內,英國倫敦就有10萬馬車夫下崗。但他們並沒有淪爲《紐約客》漫畫中的人類乞丐,恰恰相反,頭腦最活絡的一批馬車夫轉型做了汽車司機。盡管過往照料馬匹、維修馬車一類的技能被清了零,刻在腦子裏的城市交通路线圖卻成爲新的工作優勢。而作爲工業明珠的汽車產業,在全球創造的工作崗位數以億計。

到了20世紀90年代,打字員還是一份體面而緊俏的職業。但是隨着計算機的普及,打字員這個工種永久性地消失了。不過互聯網催生的程序員群體迎來爆發。二十多年時間,國內程序員從十幾萬人發展到如今的八九百萬人。 

谷歌CEO Pichai認爲,「AI 革命」本質上與「互聯網革命」並無區別。

既然如此,爲什么公衆會擔心AI會讓工作機會減少呢?李彥宏認爲,這是因爲大家能夠看到現在的工作會消失,但是還沒看到新的工作機會會被創造出來。

新技術對工作崗位的影響有直接和間接兩種:一種是應用落地直接催生的崗位,比如汽車司機、程序員;還有一種是通過釋放生產力、帶動生產產值的增長,所撬動的社會就業增長及經濟發展。

回看過往歷史數據,世界人口及人均GDP的大幅增長均出現在三次科技革命時期。始於19世紀中葉的機械革命,帶來世界人口及人均GDP的第一次快速增長;到了1900年-1990年的電氣時代,人均GDP在60年內翻了3.2倍;1990年以來的信息革命,人均GDP僅30年就翻了2.8倍,增速越來越快。

我們爲什么關注GDP?經濟學裏的奧肯定律表明,GDP與就業率存在較強的正向關系:世界GDP每增加1%,就業率大約上升0.5%。

在這個理論框架之下,許多反直覺的經濟現象便有了合理解釋:比如耶魯大學Daisuke Adachi及其同事研究過1978至2017年的日本制造業,他們發現,每1000名工人中增加一個機器人,企業的就業率反而提高2.2%。

《經濟學人》2019年也發現,盡管目前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革命已處於發展中期,但發達經濟體的就業率卻飆升至歷史最高水平,並且在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日本與韓國,失業率是最低的。新技術並沒有帶來大規模失業,相反就業崗位規模在擴大。

那未來由人工智能技術主導的世界會怎么樣?國際勞工組織有個預測,至2030年世界還需要設立6億多個新的工作崗位。

這些新的崗位來自哪裏?李彥宏在世界智能大會上的判斷是,一定來自創新產生的新產業,「人工智能是堪比歷次工業革命的大浪潮,一定會創造全球經濟的下一個增長奇跡。」

02

大模型到底改變了什么?

考慮到百度本身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李彥宏的「布道」是否中立,有待時間的驗證。

早在196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就曾預言,「機器將在20年內有能力做任何人類能做的工作」。但遺憾的是,他的判斷有點過於樂觀。由於理論層面的停滯,人工智能在1980年代跌入低谷。英國政府甚至認爲,對人工智能的預言即使不是騙局,也是庸人自擾。 

相較之下,2023年的李彥宏倒是有理由樂觀。大模型的出現,讓辨別式AI走向生成式AI,智能湧現的神奇時刻就這樣出現了,以前的人工智能只會幹一件事,自動駕駛只會开車,阿爾法狗只會下棋。但是智能湧現之後,機器有了融會貫通的能力,具有了通用能力,應用場景和應用範圍一下子打开了。

通用能力爲何重要?以第二次科技革命爲例,電的出現不僅帶來電燈照明,也催生了洗衣機、電視、冰箱、錄音機等方方面面的應用層創新。這也是爲何ChatGPT出現後,百度很快上线文心一言、Google上线Bard的原因。

沒有科技公司甘心錯過這波大浪。而百度、谷歌在大模型上均積累多年,比如百度2019年就發布了文心大模型1.0,距今已有4年。

大模型出現後,最爲直觀的影響是重新定義了人機交互。早期的人機交互,用文本命令行;後來是圖形交互界面;今天,人們可以用自然語言跟AI交互。用李彥宏的話說,「你只要思路活躍、表達清晰,機器就能給你幹活兒。」

人機交互方式的變化,已經开始重新定義許多產業,比如營銷和客服——

這兩個領域,誰擁有最佳的跟客戶溝通的方式,誰就會擁有客戶。今天的大模型可以變成千人千面的AI助理、AI客服。這意味着每個客戶都可以擁有一個專屬的客服,它無所不知、無微不至,而且7X24在线,讓企業的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雙雙得到提升。

目前已經有許多創業公司通過生成式AI賦能營銷、辦公、客服、設計等垂直場景,Notion(文檔管理)、 Jasper(營銷策劃)、DoNotPay(法律服務)等一批AI原生應用成爲其間的佼佼者。

以DoNotPay爲例,該應用利用「機器律師」,爲美國客戶提供多種法律服務,比如對开車超速、停車罰單等進行抗辯,而用戶每季度僅需支付36美元的訂閱費。相較於幾百美元的律師費,或者數百美元的交通罰單,這項服務可以說相當劃算。 

在醫學領域,據媒體報道,生成式AI在美國正在幫助放射科醫生從繁瑣的常規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可以有更多時間直接與病人交談。工作內容的改變,有望讓更多醫學院學生有意愿成爲放射科醫生。

此前方舟投資預測,生成式AI可以讓知識工作者的效率提升4倍。比如過去寫代碼需要極其專業的知識、有極高的壁壘,現在或許只需要對GPT或者文心一言說一句「給我寫一個如何調用**的代碼」就可以了。

看到大模型帶來的效率提升,越來越多的客戶渴望上手應用。百度2023年Q1財報裏透露了一個細節,今年3月百度智能雲銷售线索同比增長超過了400%。

據了解,自從3月16日百度文心一言正式啓動邀請內測以來,已經有200萬用戶排隊等待進行測試,幾十萬家企業希望接入文心一言。李彥宏說,文心一言之所以要盡快地發布出來,是因爲市場有非常強的需求。

不久前,一家虛擬數字人技術公司的創始人曾告訴《降噪NoNoise》,他們基於「文心一言」大模型,再开發AI數字人直播的產品模型,以此服務數萬客戶。

阿裏雲、科大訊飛等廠商的大模型產品也都受到外界高度關注,各種大模型內測邀請碼一碼難求,有些甚至成爲科技圈人脈資源的一個象徵。

有意思的是,與前三次科技革命相似,人工智能每「攻佔」一個工作環節,也會帶來新的崗位機會。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到2025年,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將在機器學習、教育和數據科學領域創造數百萬個就業崗位。比如基於客戶需求提供標准提示詞方案的提示工程師,據稱有人已經年薪百萬。 

微軟在新近發布的2023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也提到,AI有望塑造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擁抱 AI 的組織將爲個體釋放創造力及生產力——由此迎來生產力增長和價值創造的新一波浪潮。

一場新的生產力革命一觸即發。當更強的生產力疊加更大的市場空間,李彥宏的判斷——人工智能將「創造全球經濟的下一個增長奇跡」,聽起來確實順理成章。

03

不發明不創造不進步

是人類最大的威脅

當然並非每個科技領袖都像李彥宏如此樂觀。

生成式AI的進化速度過快、潛能過於強大,有人看到美麗新世界的同時,亦有人擔憂潛在威脅。今年4月從谷歌副總裁位置離職的「AI教父」傑弗裏·辛頓說,他沒想到AI的發展速度會像過去7個月那樣快。AI技術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讓他對自己畢生的工作感到非常後悔。

在OpenAI發布GPT-4以後,以馬斯克爲首的多名科技領袖發布公开信,呼籲人工智能實驗室和相關企業在至少六個月內不要开發超過GPT-4的技術,以確保人們有時間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對人類帶來的顛覆性影響。

在世界智能大會上,李彥宏也亮明自己的觀點,「人類最大的危險、最大的不可持續,並不是創新帶來的不確定性。相反,我們停止創新,不發明不創造不進步,按照慣性走下去,所帶來的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風險,才是人類最大的威脅。」

他說,這就是爲什么百度在這么多年長期持續在AI上進行投入,把公司使命定義成「用科技讓復雜的世界更簡單」的底層原因。

資料顯示,百度是全球唯一在人工智能四層架構——即芯片層、框架層、模型層和應用層都有全棧布局的公司。在應用層,百度主要聚焦搜索和交通,後者包括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兩個方向。

作爲技術理想主義者,李彥宏大概是阿瑪拉法則的信奉者。這個法則的要義很簡單——短期內人們傾向於高估技術的影響,長期又會低估技術的影響。時常被提及的案例是1865年的英國「紅旗法案」——由於擔心新事物汽車的風險,法案規定每輛上路的汽車必須由三人駕駛,且速度不能超過6.4公裏/小時。

如果翻看前幾年的報道,李彥宏的技術樂觀並非沒有「前綴」。在2018年,他就提出過AI倫理四原則:AI的最高原則是安全可控;AI的創新愿景是促進人類更平等地獲取技術和能力;AI的存在價值是教人學習,讓人成長,而非超越、替代人;AI的終極理想是爲人類帶來更多自由與可能。

或許是基於上述愿景,他會在本次世界智能大會上強調,自己並不擔心大模型會導致人類工作機會減少、生活會變差,「我個人屬於樂觀派」。

       原文標題 : 李彥宏當起了反焦慮達人



標題:李彥宏當起了反焦慮達人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1488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