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歌手”走紅背後:誰在訓練它?歌迷爲何愛聽?

2023-05-19 18:10:14    編輯: robot
導讀   熟悉AI音樂制作的玩家,多少聽說過AIVA。這個由盧森堡AIVA Technologies公司創立並第一個獲得國際認證的虛擬作曲家,在2016年誕生之後便炙手可熱。一些音樂制作人發現了這位虛擬作...

  熟悉AI音樂制作的玩家,多少聽說過AIVA。這個由盧森堡AIVA Technologies公司創立並第一個獲得國際認證的虛擬作曲家,在2016年誕生之後便炙手可熱。一些音樂制作人發現了這位虛擬作曲家身上的優點:AIVA學習了不少音樂作品,從中又根據歌曲的音樂特徵建立了網絡模型,最後依靠模型來輔助音樂人生產出他們想要的曲子。

  AI音樂生成器也开始出現在更多普通用戶的電腦桌面上。在經過AI變聲、文字轉歌曲等系列操作後,新的音樂作品被一鍵導出。於是,催idol(偶像)“營業”未果的歌迷們有了新的盼頭——“AI歌手”登場了。歌迷根據自己的需求,讓他們翻唱了不少經典金曲。而如今,“AI歌手”出歌速度更快,流量也不錯。

網友上傳的“AI孫燕姿”翻唱作品。網站截圖

  制作者:聲音素材越幹淨,推理出的音色越好聽

  UP主英泰利(化名)在B站發布了36條視頻。其中最火的一條是“AI孫燕姿”翻唱周傑倫的一首歌,播放點擊量接近125萬。有網友在該視頻下評論,“2023年最火的華語歌手是AI孫燕姿。”

  在沒更新AI孫燕姿之前,她流量最大的一條視頻是用Live Link Face(虛擬制片的實時面部動畫軟件)制作的遊戲角色面部捕捉效果,有13.6萬的播放量。

  目前,英泰利發布的視頻以“AI孫燕姿”翻唱的歌曲爲主。她在每條已經發布的視頻下方會備注免責聲明。上面寫着:本作品僅作爲娛樂目的發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使用的音聲轉換項目的作者、貢獻者無關,本視頻使用AI合成技術,視頻中演唱人聲並非孫燕姿本人,如有侵權告知刪除。

  “制作AI音樂,就是想聽一聽自己喜歡歌手演唱其他經典歌曲的感覺,二者碰撞會有不一樣的效果。”英泰利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但現在AI換聲還只能做到音色更換,歌曲的演唱其實沒什么感情。”

  她告訴記者,每一首用AI制作出來的歌,所花的時間都不一樣,要看制作者的需要和用心程度。AI作曲降低了普羅大衆創作音樂的門檻,但實際上,要完整打造出一首AI曲子,也不太簡單。

  一位在B站教網友“訓練AI歌手”的UP主莫曉(化名)說,核心技術源於So-VITS-SVC和RVC這些开源項目。

  據他介紹,下載好开源的聲音類AI軟件素材包,制作者先要對歌手的相關聲音數據進行處理,再通過得到後的音頻數據做成訓練聲學的模型,一般來說,訓練時間越長效果越好。模型則是用來進行推理並完成替換,一些文字轉語音後,還要用音頻編輯軟件進行後期合成。

  AI變聲是制作“AI歌手”翻唱音樂整個流程的重要一環。莫曉提到,聲音數據的素材很重要,歌手的聲音、咬字、氣息等素材越幹淨,推理出來的音色會越好聽。

  今年三月份,創作歌手陳珊妮發布了自己的新歌《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在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她表示,在這首歌中,每一個音每一個呼吸,包括所有和聲都是全AI演唱。“演唱者”是她本人訓練的AI模型,此外,單曲封面也由AI生成。在她看來,AI有沒有情感在於聽者認爲它(AI制作的歌曲)有沒有情感。

  莫曉認爲,“作爲一種輔助性的技術手段,用AI變聲器這些軟件訓練聲音,主要問題在於它無法感受和理解普通人的情感。這種方式只會通過大量訓練歌曲來發現規律,模仿之後形成韻律,與本人真實的演唱肯定存在差別。”

  歌迷:喜歡的歌被偶像的聲音演繹,“體驗感不錯”

  英泰利覺得,聽AI音樂可能是出於對新事物的好奇,也可能是歌手的“粉絲”想要聽歌手唱不同風格的歌曲。

  一周前,武漢的陳先生知道了“AI孫燕姿”。在上班擠地鐵的路上,他用手機刷短視頻,無意間刷到了孫燕姿翻唱別人歌的視頻。他沒仔細看,但作爲孫燕姿的歌迷,聽了幾句之後,他就感覺有點怪。後來再看視頻裏的介紹,他才知道這個不是孫燕姿本人,是AI做的。

  “有區別,但總體感覺還可以。”陳先生說,“我看有人在視頻裏講,因爲孫燕姿的發音和咬字比較幹脆,用AI技術訓練出來的效果比較好,所以會被用作“AI歌手”,經常拿出來翻唱別人的歌。”

  陳先生並不介意這些被翻唱是由AI而非孫燕姿本人所唱。遇到自己喜歡的歌,能被自己偶像的聲音演繹出來,還能免費觀看和收聽,他覺得“體驗感不錯”。

  他告訴記者,沒太想過制作這些音樂的人是否會侵犯相關著作權、肖像權等。他認爲,這些短視頻平台一般都會有內容審核制度,能公开放出來的,還能“存活”這么久的,大概沒什么問題。除非他們(AI音樂制作人)把制作出來的作品用於商用。

  不過,陳先生也有自己的擔憂。“AI實在太強大了,我就很擔心自己的偶像不出歌,然後網上都是AI版的她唱着別人的歌。所以,我在想,這會不會給創作歌手一些警醒,沒有好的作品,可能會被AI版的自己所取代。”

  除了火爆的“AI孫燕姿”外,在B站上,王心凌、王菲、Lana Del Rey(美國流行歌手)等人氣較高的藝人,均有大量以其爲原型的AI翻唱作品。不少聽“AI歌手”翻唱的聽衆會欣然接受自己喜歡的藝人以AI形式來唱別人的歌。

  一位姚貝娜的“粉絲”在“AI孫燕姿”翻唱作品的視頻下留言,“我是貝殼粉(姚貝娜粉絲的稱呼),她去了天堂,我也挺希望有人能制作出AI姚貝娜,讓歌迷再聽聽她翻唱的歌。”

  音樂愛好者:AI音樂無法超越頂級藝術創作

  莫曉告訴記者,他們會根據評論留言制作新曲。絕大多數網友是想用自己偶像翻唱的歌來慰藉自己,即使不是偶像本人,但聲音腔調差不多,也可以讓歌迷得到滿足。

  北京的音樂愛好者小周也是“AI歌手”的聽衆。他認爲,AI在創造新鮮的音樂產品方面,給了大衆驚喜。在早期,AI音樂創作僅局限於作曲,現在歌手的聲音都能模擬和混合,制作成曲,感覺很有趣。

  “我們之所以說‘AI歌手’不像本人,一是說由人工智能打造的藝人,缺乏人的情感經歷,不是真實的情緒表達。二是說我們自己沒有完全了解人腦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的工作機制,AI技術目前也做不到。”在他看來,“AI歌手”以及由AI制作出的音樂,無法真正超越頂級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

  就讀於武漢音樂學院錄音藝術專業的張同學認爲,通過AI變聲制作模仿出來音樂,基本上可以實現聽起來“很像”藝人聲音的效果。但同時,技術合成的聲音遠沒有富含現場情緒的聲音有魅力。

  一位AI音樂的聽衆認爲,藝術不是技術,在藝術領域,AI只能作爲輔助,但不會是主角。在她看來,雖然人工智能具有很強的學習模仿能力,但它“學不來”作爲人精神產物的音樂本質。

  “爲什么我們要去聽演唱會?歌唱是一種行爲。一個活人能通過歌唱的行爲,帶來共情力和感染力,甚至還有表情、氛圍,即興表演這些不同的闡釋。”她認爲,藝術和社會生活是匹配的,先有體驗才有藝術,所以音樂不是簡單的音樂,重要是把人們內心的東西表達出來。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標題:“AI歌手”走紅背後:誰在訓練它?歌迷爲何愛聽?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1459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