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未成年人模式”防沉迷 握好“鑰匙”是前提

2024-11-18 18:10:04    編輯: robot
導讀   日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重點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建設的整體方案,鼓勵和支持移動智能終端、應用程序和應用程序分發平台等共同參與...

  日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重點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建設的整體方案,鼓勵和支持移動智能終端、應用程序和應用程序分發平台等共同參與。

  《指南》針對未成年人用網時間、瀏覽內容和應用功能三大方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在時間管理方面,未成年人模式可對每日上網時長進行總量限制;在內容建設方面,《指南》首次提出分齡推薦標准,優先展示適齡內容;在功能安全方面,《指南》要求避免誘導沉迷的功能服務,同時提供諸多“個性定制”功能,實現便捷性和安全性雙提升。

  當前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7.2%,但2021年一份調查顯示,未成年網民設置過“青少年模式”的比例僅有48.2%。因此進一步強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有益措施的關鍵,在於如何切實提高未成年人模式的使用率。一方面要豐富未成年人模式的內容,另一方面則需要強化家長(監護人)對未成年人使用移動互聯網的監護和引導,在未成年人上網、利用網絡服務時主動使用未成年人模式。

  去年網信辦公布《指南》徵求意見稿時,就提出將“青少年模式”升級爲“未成年人模式”,推動實現軟硬件三方聯動與“一鍵進入”。其進步在於,一是更具針對性,明確對象是“未成年人”這一需要保護的身份;二是擴大未成年人模式的覆蓋面,並降低开啓模式的復雜度,提高模式使用率。

  使用率是發揮未成年人模式保護作用的前提。一種設想是,由平台強制要求注冊信息爲未成年的用戶使用未成年人模式。通過現有平台防沉迷系統,可以以較低成本“鎖定”對象,並按其年齡分發、推送相關內容。但這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對於沒有防沉迷系統的平台或借用成年人账號等規避手段缺乏應對辦法,仍依賴用戶自主开啓。

  因此,提高未成年人模式使用率,就需要監管部門、平台、家長(監護人)以及未成年人學生各司其職。監管部門一方面要嚴守監管紅线,監督各責任主體盡職盡責,加快建立防沉迷系統和未成年人模式,對不能或不愿履行網絡保護責任的機構、平台要依法追究其責任。另一方面要嚴查、嚴打那些用“破解防沉迷”“繞過未成年人模式”爲賣點來吸引未成年人的機構、平台,堵住治理漏洞。

  平台則可以借助用戶習慣與畫像系統加以分析,對在线時間等使用特點與未成年人使用特點高度契合的用戶重點關注,採取語音認證、人臉識別等方式核驗其身份是否與注冊身份一致。另一邊也要優化未成年人模式的內容,不能將未成年人模式當成“成年人模式”的簡化甚至簡陋版。分齡推薦不能變爲層層壓減,要向未成年人提供他們能夠感興趣的、適合其年齡段的個性化內容服務。

  而從用戶角度看,“一鍵”進入未成年人模式,需要家長(監護人)的監護、引導與未成年人的自主選擇“雙向奔赴”。部分家長(監護人)對孩子上網是否使用未成年人模式抱有無所謂的態度,甚至認爲孩子上網是對自己撫養工作的“減負”,這是不負責任的。家長要監督、引導孩子形成健康的上網習慣,在孩子下載、使用應用時主動調爲未成年人模式,並監督孩子使用情況。這一系列努力的最終指向,是培養未成年人用網時的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即即便沒有家長盯着、管着,也能在上網時自主選擇未成年人模式,主動識別、屏蔽不良信息、垃圾,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這是每名學生都需要培養的自主意識和能力,也是重要的軟實力構成,可以避免他們成年後因缺乏自主意識和能力而沉迷網絡、遊戲。曾有高校校長指出,我國九成大學生退學與沉迷網絡、遊戲有關。因此,培養良好上網習慣,讓未成年學生學會自主選擇、自主管理,不但對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很重要,更是確保他們人生道路順暢平穩的關鍵。

  如果說電子設備和應用上未成年人模式是魔盒上的一把鎖,家長的管理就是它的鑰匙。無論“鎖”設計得多么精密、多么堅固,如果“鑰匙”掌握在自控力較差的未成年人手中,有效的管理就無從談起。只有“鎖”和“鑰匙”精密配合,才能讓魔盒中的能量爲未成年人賦能,而非被過量汲取,給他們帶來危害。

  (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熊丙奇



標題:熊丙奇:“未成年人模式”防沉迷 握好“鑰匙”是前提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4556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