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件因何引發大輿情

2024-11-12 18:10:18    編輯: robot
導讀 “8個瑞士卷怎么分?”“我可以喫幾個瑞士卷?”近日,“瑞士卷測試”登上熱搜,相關“二創”視頻席卷全網,形成一場現象級的網絡狂歡。而“玩梗造梗”的源頭,只是一位全職寶媽博主在某平台發布視頻,記錄了“喫...

“8個瑞士卷怎么分?”“我可以喫幾個瑞士卷?”近日,“瑞士卷測試”登上熱搜,相關“二創”視頻席卷全網,形成一場現象級的網絡狂歡。而“玩梗造梗”的源頭,只是一位全職寶媽博主在某平台發布視頻,記錄了“喫瑞士卷被丈夫數落”的細節。

近年來在輿論場上,如此“小事件引發大輿情”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看似“芝麻大的小事”,一經網絡傳播卻在短時間內快速發酵、聚集討論,甚至引發“輿論海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放大鏡”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並應對這種現象?

“小事件引發大輿情”並非偶然,而是在網絡技術革新、媒體生態劇變之下,“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的必然。縱觀多起類似事件,不難發現幾個特點。

全民“身在其中”。從“小事件”到“大輿情”的演進過程,離不开你我的“閱轉贊評”,離不开全民參與討論和社交平台傳播。比如說“瑞士卷測試”就因廣大網民跟風模仿,使得輿論聲量不斷擡高。隨着社交網絡平台的快速興起,專業新聞生產的壟斷性走向終結,我們從“生活中有媒介”轉變爲“生活在媒介中”,讓“我關心的才是新聞”逐漸變成現實。任何觸發公衆情緒共鳴的小事,都可能因爲平台用戶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進而演變成大的熱點事件。

內容泛化發酵。普通個案或偶發極端事件經由去中心化的“病毒式”傳播,關聯敏感話題討論,導致輿情迅速發酵。《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全網短視頻账號總數已突破15.5億個。在“無視頻不傳播、無平台不觸達、無情感不共鳴”的網絡環境下,一些本該自然消亡的網絡“花絮事件”,被自媒體账號不斷放大討論、泛化炒作,甚至升級釀成負面輿情。

信息傳播失真。在小事件發酵成大輿情的過程中,也容易出現謠言泛濫、輿論反轉等現象。“後真相”成爲輿情熱點事件的“標配”,網絡社群成爲謠言傳播的基本單元,情緒宣泄成爲謠言傳播的強大動力。部分別有用心的群體或個人甚至利用謠言進行流量營銷,進一步放大輿情烈度。此前,“浙江宣傳”曾在《“後真相時代”,該怎樣抵達真相》中討論過這一現象,其不僅會對傳媒生態形成衝擊,也會對社會秩序造成一定影響。

漫畫 圖源:新華社

值得注意的是,爲什么“小事件引發大輿情”在今日變得尤其普遍,甚至升級爲“萬事皆可引發輿情”呢?對此,筆者想從輿情規律的角度出發進行探討。

關聯放大的蝴蝶效應更加明顯。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們正經歷着經濟結構調整的“換擋期”和轉型升級的“陣痛期”。社會民生領域在保持長期向好態勢的同時,也暗藏着諸多矛盾風險。“小概率”社會事件的燃點更低、爆點更多、傳播更快,尤其當涉及社會不公、性別對立、極端民粹等“高流量”話題時,極易由“小衆”變爲“大衆”、由“蝴蝶扇動翅膀”變爲輿論“龍卷風”。

比如,某明星因在直播時表示不知“知網”爲何物,引發網民紛紛質疑其博士學位真實性,從而延伸討論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刮起一陣中國學術界的審查旋風。又如,某視頻博主舉報南京一商場裝飾畫有日本元素,借此“碰瓷”愛國主義,並通過舉起民族情感的大旗來吸引眼球。

競相炒作的破窗效應不斷升溫。全民自媒體時代,社交平台的流量收益分享機制導致“蹭熱點”成爲許多用戶的“基操”。事件發生後,一些自媒體和網絡主播利用官方調查的信息“真空期”傳播似是而非的信息,達到引流牟利的目的。在算法推薦機制的加持下,各種策劃團隊、網絡水軍等在制造輿論熱點方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導致社會圈層化、撕裂化更爲明顯。比如,某地“路虎女打人事件”中,“女司機系城管局副主任”“开的是套牌車”“王某實行‘家中拘留’”等聲音一浪接着一浪,引發全網圍觀。

前呼後應的長尾效應不斷持續。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出現在網絡上的公开內容具有“可追溯性”,即便當事人事後“悄無聲息”地刪除,也會通過截圖、照片等其他方式留下“痕跡”。當熱點輿情事件發生後,部分網民可能聯系與此相關或類似的網絡舊聞,進行“縱向挖掘”,導致輿情場景勾連化,激活集體記憶、引發輿情“核聚變”。比如,當叫囂“外交豁免權”的余某登上熱搜後,江西“周公子”事件、深圳“北極鮎魚”事件等類似“炫富”“炫特權”事件也重回公衆焦點,引發新一輪關注。

其實,不難發現,面對小事件引發的大輿情,更需要我們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抓住事件本質,理性待之、分類處之。

一方面,既要保持“輿情敏感”,也要分清“輿情類型”。“小事件大輿情”更多地受流量法則支配,反映的是流行性,而並不一定反映重要性或公共性。對於那些本質屬性偏“八卦”“無聊”甚至虛假的話題事件,可以小事化了、冷靜旁觀,警惕落入“話題陷阱”,避免過多佔用公衆討論資源。

另一方面,真正關注部分“小事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矛盾、社會心理、社會狀態,尋找有價值的社會线索。不被“熱搜”綁架,而是學會駕馭“熱搜”,讓“熱搜”爲我所用。

關注“一件事”背後的“一類事”。重大輿情是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的副產品,一旦社會性“雨雲”形成,一粒小塵埃也可能引發一場暴風雨。能引發“大輿情”的“小事件”,有時能反映出社會深層次矛盾所在。黨委政府部門要善於跳出“一件事”,關注“一類事”,把握從“小事件引發大輿情”中暴露出的苗頭性、傾向性風險,從根本上鏟除問題滋生的土壤。

關注“小事件”背後的“大情緒”。輿情治理的根本目的在於社會治理,分析“小事件大輿情”的價值在於掌握社會情緒脈搏,了解當下公衆價值觀,從而進一步改善和加強社會治理。在網絡輿論場中,事件是變化流動的,但情緒是相對穩定連續的。“小事件”之所以能成爲“大輿情”,很多時候折射出的是群衆的價值判斷、民心所指。

關注“小事件”背後的“大機制”。化解“小事件大輿情”的發酵,離不开各方共同努力。對黨委政府部門來講,處置輿情先要做好事情,在“小事情”發生後,各部門要快速聯動、妥善解決問題。對專業媒體而言,需要及時、主動、有效地發聲,讓更多理性的聲音進入輿論場,發揮好“一錘定音”的作用,而網絡自媒體要克服“流量誘惑”,加強自我約束、切勿信謠傳謠,不要總想着搞個“大新聞”。在網上“衝浪”的人,須知網絡並非法外之地,須牢固樹立互聯網法治意識,共同營造和諧清朗網絡空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理解並破解“小事件大輿情”,是當下繞不开的內容。而你我每一個人,都理應置身事內、有所作爲。

來源:浙江宣傳微信公衆號

流程編輯:U072



標題:小事件因何引發大輿情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4346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