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與未來,無人駕駛會壓垮出租車嗎?

2024-10-29 18:10:53    編輯: robot
導讀 2024年7月,武漢無人駕駛出租車“蘿卜快跑”擴大運營範圍、加速商業化落地的事件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爭議,一場關於機器與人類爭奪工作的討論开始發酵和蔓延。 9月初,中山大學副教授許怡在武漢开展調研...

2024年7月,武漢無人駕駛出租車“蘿卜快跑”擴大運營範圍、加速商業化落地的事件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爭議,一場關於機器與人類爭奪工作的討論开始發酵和蔓延。

9月初,中山大學副教授許怡在武漢开展調研走訪,觸及巡遊出租車、網約車司機,到出租車公司管理者、無人駕駛研發人員,以及武漢當地的消費者。無人出租車的運營反響如何?司機的生計是否受到影響?AI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是否終將淘汰人類勞動力?澎湃問吧邀請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許怡,聊聊無人駕駛與人類勞動力的未來。

點擊圖片即可提問

無人駕駛汽車背後

@戒奢寧儉:您認爲無人駕駛車輛還需要多久可以取代出租車?

許怡:這個問題不僅取決於技術本身的發展,還取決於政策的導向。百度阿波羅宣稱,“面對一座新城市,完成全域全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准備僅需半年時間。”結合考慮政策的因素,如果政府對此完全放开,那么無人出租取代有司機駕駛的出租車將會是很快的事情,預計2-3年可在各大城市推廣。

如果政策上可以加以規範和限制,那么無人出租的落地步伐則會放緩,由此引發的失業陣痛也有機會慢慢消解。我認爲目前仍然是一個合適的契機,讓社會大衆表達各自的聲音,從而可能對政策導向產生影響。

@生活美好,未來可期:老師好,您認爲無人駕駛的安全性如何保障?

許怡:由於我不是做技術研發的,可能不能很好回答你的問題。但我想,無人車企在做研發的時候肯定把安全性放在首位來考慮,政府有關部門在制定法律法規的時候也會考慮這一點。

我個人(出於調研需要)乘坐無人出租車的時候倒不擔心安全問題,因爲無人駕駛系統的設置優先考慮的就是安全問題,在乘坐中會發現它會有很多避讓、突然剎車減速(避讓別的車輛超車)等操作。這些安全性的設置導致無人駕駛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可能不如人類司機开得快、开得靈活。

@澎湃網友J36FNb:許老師您好,1.無人駕駛運營方面的情況接觸不到,不好多講。但以網約車爲生的師傅們都盼着不要發展起來,至少是不要發展得特別快。

2.司機師傅的生計確實受到影響。我對網約車略有了解,跑網約車分三類人,a.網約車全職(多數從業人員無其他謀生技術技能等);b.網約車兼職(工薪階層業余時間增加點收入,但隨着合規政策要求,此群體生存空間越來越小);c.網約車過渡群體(失業人員,生意失利人員,待業人員)。

3.技術進步個人理解不會淘汰人類勞動力,反而是增進增強人類勞動力(能力,技能,素養等),當然,考慮到不同技術、不同技能、不同學歷層次個體勞動力,又確實會出現因不能勝任或根本沒得選擇而慘遭淘汰的情況。

許怡:非常同意這位網友的觀點。我在9月初在武漢調研的時候正是觀察到了無人出租車對兩類司機群體的影響,巡遊出租車和網絡預約出租車司機。以後還會影響到卡車司機群體。具體可參考不久前在澎湃思想市場欄目發表的文章《無人駕駛會成爲壓垮巡遊出租車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關於“技術進步會不會淘汰人類勞動力”,我認爲不能過於籠統地去討論技術進步會造成怎樣的結果,而是應該區分什么樣的技術進步。歷史上的一些技術進步,確實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促進了勞動者技能的增長,例如汽車的出現,電力的出現。但當下一些主流技術的發展,如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卻是奔着“無人化”的趨勢去的,而這類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大量勞動力無業可就。

某醫院門口,巡遊出租車的等候隊伍長達數十米,每輛車等候時間超過半小時

技術與就業

@阿飛負傳:請問目前受到AI技術衝擊影響較大的職業是哪些?

許怡:這個問題我也是參考和總結了一些其他專家學者的分析和判斷。2013年的時候,有兩位牛津大學的學者發表了一篇引用率很高的論文,指出約有47%的工作崗位極大可能被計算機和機器取代,這些工作主要是制造業、服務業、銷售、辦公室行政、建築、交通運輸等。它們的共同點是屬於例行化、常規化的勞動。那個時候,對於創造性的、情感類的勞動,還不太存在被取代的風險。

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在近兩年,也就是與ChatGPT類似的AI技術推出的這兩年,有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創意類的、情感類的工作也同樣面臨AI技術的衝擊。專家預測,根據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趨勢,程序員(計算機程序員、軟件工程師、數據分析師)、媒體工作者(廣告、內容創作、技術寫作、新聞)、財務分析師等職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風險較高。

@澎湃網友FRfEJv:許教授,學習過您關於機器換人下勞動關系轉變的研究,請問您認爲技術進步是否會導致社會整體就業下降?

許怡:這個問題和前面回復的一個問題類似,我們不能籠統地去討論“技術進步”,而是要區分什么樣的技術,所謂的進步是具體怎樣的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更多便利是一種進步,提高生產效率也是進步,又或者大量削減勞動力也被認爲是一種進步?當你處在不同的利益群體的角度去思考的時候,進步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我認爲我們應該倡導一種對全社會、全人類都有益的技術進步,而不是一種幫助僱主降低用人成本的技術。

人類勞動力何去何從

@雨來linzi:以我做自動化四十年的工作經驗,無人化必然替代人類作業。紅外探測、手機及佩戴式通信與車載雷達構成數據鏈保證運行暢通和安全。

許怡:這位網友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其實您代表了社會上大部分人的看法,這類看法可以歸爲一種叫“技術決定論”的觀點,即某種技術發展的趨勢是必然的,不可阻擋的,社會只能去適應它。

我並不否定您做出的這個判斷,但也想補充另一種觀點,即發展怎么樣的技術其實是一種社會選擇。目前在大力發展的自動化、無人化技術,說明這是我們國家的決策力量所做出的選擇——但並不代表其必然性。

如果我們參考一些國際經驗,會發現歐洲國家在這方面會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德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放棄了“無人化工廠”的技術路线;歐洲的工會,也會團結科學家和工程師來設計偏向於勞動的技術——這說明技術在設計之初就存在偏向性。無人化技術發展到現在的地步,只能說它得到的支持(政策上的、資金上的)遠遠大於其他非無人化的技術。

@chalk:歷史上有工業技術革命,現在有AI技術革命,我們也是見證歷史的一代。請問許教授,歷史有可以借鑑的部分嗎?工業革命並未淘汰人類勞動力,人工智能會嗎?

許怡:感謝你的提問。歷史必然有很多可借鑑的部分,但我們也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歷史上的技術革新和當下的人工智能技術有着本質的區別,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狀況又各不相同。

我常引用的一位“未來學家”的話是:“智能機器能否有一天侵蝕一般人的工作,攬去經濟運行的大部分工作,這個問題不能從歷史中學到,而是要由未來的技術本質來回答。”(馬丁·福特)

另外就是要對技術革新所處的社會大背景的分析。例如工業革命時期,當時英國和歐洲的工業化產品是輸出到全世界的,所以哪怕機械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工人也不會失業。今天的情況又不一樣了,很多工業化的國家可能都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了。這不僅是技術的問題,更是經濟的問題。

海量資訊、精准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標題:當下與未來,無人駕駛會壓垮出租車嗎?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3812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