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是中國人民的“國寶”,也是全球珍稀野生動物的旗艦物種,深受世界人民喜愛。
今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與西班牙馬德裏動物園、美國聖迭戈動物園开展了新一輪大熊貓國際保護合作,還將與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動物園、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开展新的合作。
目前大熊貓保護成效如何?爲何开展大熊貓國際保護合作?下一步還將如何加大保護力度?記者10月14日就這些社會關注問題採訪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有關負責人、國家公園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以及業內專家。
多措並舉促進大熊貓野外種群穩步增長
棲息地的質量,直接關系着野外大熊貓的生存繁衍。多年來,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我國不斷強化大熊貓野外種群及棲息地保護。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陸續建立以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爲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67個。2021年10月,我國在川陝甘三省的大熊貓主要棲息地正式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進一步提高了大熊貓棲息地的連通性、協調性和完整性。大熊貓棲息地受保護面積從139萬公頃增長至258萬公頃,有效維護了大熊貓野外種群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國家公園研究院副院長徐衛華介紹說,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現有野生大熊貓約1340只,傘護着川金絲猴、雪豹、珙桐、紅豆杉等8000多種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野生大熊貓在紅外相機畫面中頻繁“出鏡”,反映出大熊貓棲息地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與此同時,國家林草局聚集了院士牽頭的全國大熊貓科研優秀團隊,大力推動創建大熊貓等瀕危動物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努力爲壯大大熊貓野外種群提供科技支撐。
“我國於2003年啓動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自然研究,先後將12只圈養大熊貓進行野化訓練後放歸自然,目前存活10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正高級工程師魏榮平說,在這一過程中,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自然的技術體系,爲解決大熊貓種群面臨的近親繁殖問題、促進大熊貓野外小種群復壯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有效新途徑。
在有力舉措的推動下,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約1100只增長到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時的近1900只。
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推動大熊貓等珍稀物種保護
“大熊貓是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的‘友誼使者’,也是展示我國珍稀物種保護成效的一張靚麗名片。”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有關負責人說。
他告訴記者,自1994年开始,我國遵循《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定,以長期合作研究方式與國外相關機構开展大熊貓國際保護合作。多年來,大熊貓國際合作夥伴在大熊貓野外保護、繁殖育幼、疫病防控、疾病救治、保護遺傳、野化放歸等領域聯合攻克了系列技術難題,發表了大量極具科研價值的論文和著作。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德生說,多年來,中外科研人員共同开展提升大熊貓的營養水平、在非麻醉狀態下對大熊貓進行醫學常規檢測的訓練技術等多種探索,推動了大熊貓保育水平的不斷進步。
“大熊貓人工繁育‘三難’在研究初期嚴重制約了圈養種群的發展。僅爲了尋找最適合的哺育幼齡大熊貓配方乳、奶瓶、奶嘴,我們就與國外營養、育幼專家反復交流研討,共同开展幾十次試驗。”李德生記憶猶新。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晟則表示,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21世紀初期這一國內大熊貓保護發展的關鍵階段,通過新技術與新理念的引入,爲大熊貓分布區內自然保護地保護能力提升、相關野外科研工作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
“這些國際合作的影響不僅僅限於大熊貓,也爲更大範圍內的野生動物保護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參與合作項目的國內不少學生、科研人員已成爲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他說。
據了解,我國先後與20個國家的26個機構开展了大熊貓保護合作研究,合作期間成功繁育成活大熊貓幼仔41胎68仔,全球圈養數量達到728只。
聚焦關鍵技術共同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
據了解,新一輪大熊貓國際合作將重點聚焦大熊貓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大熊貓棲息地和野外種群保護,提升調查監測能力,助力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積極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台,推動旗艦物種和傘護物種的科研與保護合作交流;促進中外民間交流,增進中外人民友好感情。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雪華認爲,大熊貓受威脅等級雖然從瀕危降爲易危,但在當前全球氣候及環境變化狀況下,其生存狀況仍然值得關注。
“全球氣候變化將對大熊貓的繁殖和野外生存產生怎樣的影響,快速發展的人類社會和大熊貓棲息地的關系將如何變化,以及更好更先進的監測和保護技術的研發、保護人才隊伍的持續擴大、保護學科的建設完善等,都應該成爲下一步合作的研究目標。”劉雪華說。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有關負責人說,隨着大熊貓保護合作的深入开展,將進一步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合作水平,更好地傳播我國生態文明理念,促進中外民間交流,增進中外人民感情。
標題:保護大熊貓!第四次調查時野外種群數量近1900只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3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