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薅五星級酒店羊毛的人,已經後怕了

2024-10-06 18:11:11    編輯: robot
導讀   前段時間,熱搜第一上了一條“很小衆的文字”——   #希爾頓一會員夜不歸宿被扣3000元#   一向給大家一種家大業大、服務盡善盡美形象的五星級豪華酒店,也朝消費者下手了?   鑽石會員卡持有者...

  前段時間,熱搜第一上了一條“很小衆的文字”——

  #希爾頓一會員夜不歸宿被扣3000元#

  一向給大家一種家大業大、服務盡善盡美形象的五星級豪華酒店,也朝消費者下手了?

  鑽石會員卡持有者湯先生訂了兩間房三個晚上,酒店查監控稱湯先生沒有真正入住,於是退房時從押金裏扣了三千塊。

  酒店回應稱,據其內部調查,該會員的預訂並非本人入住,不合規定的入住記錄。

  而湯先生表示自己確實入住了,只是倒時差的緣故,晚上在外面玩,白天才到房間裏休息,並曬出了入住時被要求籤署的“承諾書”:如果違規轉讓酒店會員待遇,會被扣除每晚500元差價。

  他被扣的3000元便是兩間三晚對應的扣款。

  乍一看新聞,不明真相的網友可能會覺得高端酒店店大欺客。

  不過這次評論區沒有一邊倒支持住客,倒是分析起這件事本身的命門——酒店代訂。

  普通消費者找一個代理去訂酒店,代理往往擁有酒店的會員卡,普通消費者通過代訂就可以以較低的價格享受到會員權益。

  這兩年旅遊熱催生的潑天富貴一波又一波,酒店代訂產業也越發發達,從小圈子裏浮出水面,成爲很多網友都聽說過、親自嘗試過的“省錢操作”。

  北京希爾頓這事一出,又一次提醒大家:

  羊毛不好薅,保不准還會反向割傷自己。

  “還不知道酒店代訂的人

  錯過多少羊毛”

  從局促壓抑的日常生活裏逃離,有人旅遊,有人趁着周末去酒店住一晚,點滿桌外賣享受不被人打擾的獨處時光。

  很多人都會選擇比自己平時消費水平高一些的酒店,作爲一種體驗式消費,犒勞忙碌了一段時間的自己。

  摳摳搜搜地花了很多錢的年輕人,在省錢上的創造力是無窮的。

  社交平台上經常會刷到“700兩晚住上希爾頓”“哪個冤大頭還在原價訂酒店”之類的筆記,很難不讓人心動,動動手指就能以快捷酒店的價格住上那些亮堂堂的貴價酒店。

  而這種折扣房主要是積分房和會員房。

  顧名思義,前者是會員用自己的積分兌換來的,自己不去住,低價賣給了其他想住的人。

  後者是會員訂的房,賣給不是會員的普通消費者,後者以比市面價低的價格住上了酒店或者享受升級房型服務。

  會員可以自己親自操作,也可以統一交給代理,已經形成了成熟的代理產業鏈。

  如果酒店對權益使用者沒有明確規定,自然可以將房間入住者設置爲想走代訂的普通消費者。

  只允許同住、不允許完全轉讓的,可以將下代訂單的人添加到同住名單中,會員不實際入住,下訂單的人入住就可以了。

  如果規定會員權益不能轉讓,實際入住人必須是會員本人,一般就會通過“房卡房”的方式來完成交易。

  會員本人去酒店前台辦理入住,拿到房卡,再移交給真正入住的人。

  這樣一來,普通消費者低價享受了會員權益,會員把自己用不上的權益變現,相當於大家合夥來薅酒店的羊毛。

  除了訂房間,還有不少網友在網上买早餐券、延時退房券。

  幾塊錢的價格就能买到一頓高檔酒店的自助早餐,聽起來比年輕人买酒店自助餐年卡去喫飯劃算多了。

  有網友表示自己是純薅羊毛,出去玩的時候不想虧待自己住小酒店,每次都找代理訂相對低價的高端酒店。

  也有網友表示自己是想用這種代訂的方式先體驗,如果覺得這家酒店不錯,之後再辦理會員。

  雖然比起平價酒店花的錢也不少,但還是能省則省。麻煩點、煩瑣點也可以接受,畢竟誰會跟“省錢”這倆極具吸引力的字眼過不去呢?

  酒店代下單隱患重重

  不是簡單的省錢邏輯

  不僅酒店有代下單,現在各行各業都有十分成熟的代下單業務。

  喫麥當勞能在线上購物平台找人以優惠價代點,自己去櫃台取餐;

  看視頻能去二手網站买便宜會員,省下來的錢還能再代一杯打工人每天必需的咖啡。

  代下單已經快成了當代摳搜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每完成一單都覺得像是實現了什么賺錢的任務。

  但酒店代下單的隱患,可比日常生活中這些喫喝玩樂省點錢的風險大得多。

  遇不上之前,總覺得輕松拿捏酒店漏洞;

  一旦攤上事,不僅要破財,還影響出遊心情,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要被相關部門盤問。

  最顯而易見的,是實名制問題。

  酒店入住需要實名登記,具體到每一位入住人的真實身份信息,直接對接公安系統,這就跟很多代訂的“底層邏輯”相衝突。

  目前很多代訂都是使用“人肉”法,擁有會員折扣或者免費附加禮遇的人,使用自己的身份在前台登記,之後把房卡轉交給在網上下單的人。

  住進去的人與實際登記的人完全對不上,帶來了酒店管理上的混亂。

  與此相伴相生的,是這其中的麻煩,相當於用溝通成本和時間成本去置換優惠的那部分房費。

  酒店的交易鏈更復雜,更重視消費體驗,會有相當多的時間處於消費環境中,而不是遠程下單漢堡那樣的一錘子买賣。

  整個過程是十分被動的,入住前要等對方把一切事情辦妥,前台沒有察覺什么異樣。

  入住之後有什么問題和需求,都得通過代下單的人來解決,自己沒辦法和酒店直接溝通。不然萬一被發現不是房間登記人,酒店又不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話,很可能會要求離开房間。

  有網友在酒店附近的奶茶店提心吊膽等了將近一個小時,之後又偷感十足地在酒店旁邊的地鐵站“聚頭交易”。

  第二天出門忘記帶房卡,被關在房間外,只能聯系代下單的人,讓對方再來一趟酒店,跟酒店重新要一張房卡。

  網友說這一趟的精神損失費,快抵得上省下的酒店錢了。

  還有很多代下單的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浴缸漏水不敢直接找前台;被分到了電梯旁邊的房間有噪聲,聯系下單人想換一間被拒絕;喫早餐的時候總害怕有人當場核實身份……

  如果只是麻煩還好說,畢竟如果能省下千八百的房費,多點波折也可以忍耐,更關鍵的是安全問題。

  房間的登記入住者不是自己,而是代下單的人。也就是說,房卡一定是經手代下單的人,才能到自己手裏。

  得賭對方的底线和道德人品,會不會擅自留了一張卡,甚至用卡刷开房間。

  而如果真的進入房間,之後的報警、維權也注定艱難。對方一口咬定那就是“自己的房間”,當事人很難取證,說清楚兩個人之間的代訂關系。

  這兩年海外遊越發普遍,針對性的生意也隨之進入大家視野。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海外酒店代訂,一半是明晃晃廣告貼、僞裝成真心推薦靠譜代訂的素人安利貼,另一半是血淚教訓踩雷貼。

  一般來說,所謂靠譜的海外代訂走的都是“員工出售協議價房間”路子。

  很多國外的大型企業跟高端酒店有合作,企業會給員工酒店優惠,以常規價格5折~8折的協議價入住。但協議價往往是不允許轉讓、交易給他人的,因此就需要以員工本人的名義入住。

  有做假工牌的,也有本人入住再轉交房卡的。然而東亞面孔在歐美人扎堆的旅遊地比較明顯,想要“狸貓換太子”需要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真被發現,按照所在地區規定走流程處理,輕則原價再付一次款,重則被酒店拉黑,受到當地處罰。

  @超哥旅遊自由

  更加需要注意的,是一種已經成爲行業亂象的盜刷信用卡騙局。

  博主@Dorra.C 去新加坡旅遊,看好了一家酒店,搜索一圈發現找代訂的價格是自己直接在第三方平台上下單價格的7折左右。

  於是她特意找了個粉絲比較多、“百次好評”的賣家,下單。一切似乎都很順利,對方反饋說已經訂好了房,入住人就是博主本人的名字。

  然而等這位博主到了酒店要辦理入住的時候,前台工作人員說的確有相應入住人的名字,但沒付錢,要入住需要自己現場掏錢。

  

  她推測自己是中了“中介盜刷別人信用卡訂酒店,低價攬客往外賣”的招數。

  如果持卡人發現了自己卡被盜刷,向銀行追回這筆支出,訂單作廢,中介毫無損失;持卡人未發現,中介空手套白狼狠賺一筆,獲得好評。

  在海外,人生地不熟還有語言障礙,出了什么問題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尤其自己“還不是那么佔理”。

  所謂的代理經常一出點岔子就找不到人,甚至還反向收割羊毛黨的羊毛。

  沒入住成功的話,幸運一點的可能能討回自己下單的錢,倒黴一點的可能會遇到各種套路和人爲制造的意外情況——被代理通知要臨時加價、突然失聯找不到人對接、到了酒店被告知壓根沒有對應訂單……

  

  爲了避免被坑,網友們你一條我一條總結出了一些經驗。

  比如,拿不出酒店電子預訂單回執的,一般都是盜刷別人信用卡,一定要提前跟酒店確認有沒有代理或自己名下的入住訂單。

  然而,這種代訂終究還是非正規途徑的消費行爲,想省點房費就不得不承受各種風險。

  

  

  

  酒店與住客的博弈

  這次北京希爾頓住客被扣3000塊事件,其實就是“萬一酒店較真嚴查”的具象版。

  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高端酒店屢陷經營困境,連帶着出現一系列管理矛盾和策略落地難問題。

  在業績下滑的影響下,高端酒店降低會員入會門檻,希望擴充客源,打开更大的市場。

  剁椒採訪的奢華酒店常住人士表示,過去獲得高級別會員卡,得刷夠時間,達到消費額度,但現在發卡泛濫,申請信用卡、參加在线旅遊平台的活動就能取得資格。

  

  但與此同時,酒店管理又沒跟上,疲於處理或者說壓根沒做好准備,來應對客群增加、消費情景增加帶來的問題。

  不能放任代訂泛濫,尤其是高頻刷積分代訂的,要想辦法來規避,乃至懲戒。於是便容易出現酒店和住客之間互不相讓的局面,酒店以一種相對簡單粗暴的方式嚴打代訂,代訂和真正的住客想各種辦法避免被抓包。

  剁椒將這種現狀稱之爲“經營動作變形”。口碑受損、客源流失也就隨之而來了。

  

  雖然北京王府井希爾頓事情的具體來龍去脈沒有公布給大衆,圍觀網友們心裏也都有個大概。

  有猜測那位住客是倒騰代訂房次數過多,被酒店盯上了的,有調侃五星級酒店窮瘋了,用盡各種手段節流的,有自嘲“又多了一個不住希爾頓的理由”的,還衍生出了各種段子:

  “希爾頓宿管酒店,提供嚴格的盯梢與查房服務。”

  “建議全國推廣希爾頓宿舍,入住人都給你查得明明白白。”

  鬧劇之外,很多網友也在關心事情中的幾個爭議點。

  一是酒店是否有權力調用監控,監測登記人是否進入房間;二是扣款行爲是否合理、合法。

  

  關於酒店的這種“反擊行爲”,一些發聲律師們整體的態度存在分歧。

  澎湃採訪的趙律師認爲,承諾書爲酒店單方制定,擬強制要求住客接受,而該承諾書的內容加重了住客的責任,免除了酒店的責任,屬於霸王條款。因此,該承諾書應屬無效,也就是說,扣款並不合法。

  與此同時,住客屬於酒店消費者,酒店應尊重消費者隱私。酒店監控住客是否本人入住,侵犯了住客的隱私權。

  另一位付律師則認爲,酒店通過監控確定房客是否入住、是否存在違規轉讓等,是出於酒店安全和經濟效益考慮。只要監控位置安放合規,視頻數據合理使用,通常不會涉及隱私權侵犯,反之,則是對住客隱私權的侵犯。

  不過對於代訂這一灰色地帶產業,大家還是有一些共識的。

  一方面,酒店禁止會員轉讓會員福利、將積分優惠賣出,是商家可以對消費者提出的正常要求。

  但是方式方法要得當,比如完善會員使用機制、與會員協商籤訂平等合約,而不能通過侵犯隱私權、強制扣款等方法。

  另一方面,代訂酒店涉及多個參與方,找代理代訂的人不是直接消費者,處於比較弱勢的位置。

  購物網站或二手交易平台上的產品描述不清晰、商品類型特殊,一旦發生問題很難按正常流程申請退款,很容易陷入喫啞巴虧的境地。

  所以律師和很多“過來人網友”都勸大家,還是不要被花裏胡哨的羊毛迷惑住。

  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規律,在這裏依舊適用。

  說到底,如果會員權益足夠吸引人,能讓消費者覺得劃算,甚至不开會員就虧了,那才是真正的會員,不愁沒有消費者入會。

  品牌實力夠硬、能提供不可替代的消費服務和體驗,大家都愿意买單,不會覺得會員是商家斂財的手段,而是對熟客、忠誠消費者的回饋。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

標題:第一批薅五星級酒店羊毛的人,已經後怕了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2874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