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在“社交利器”中的小孩

2024-09-09 18:10:09    編輯: robot
導讀   隨着孩子們开始新一學年的學習,這樣一些熱搜也佔據了各大榜單:“兒童手表AI否認南京大屠殺存在”“女兒電話手表通訊錄一半是陌生人”“家長火燒孩子估值好幾萬煙卡”……   兒童智能手表本質上是一台智...

  隨着孩子們开始新一學年的學習,這樣一些熱搜也佔據了各大榜單:“兒童手表AI否認南京大屠殺存在”“女兒電話手表通訊錄一半是陌生人”“家長火燒孩子估值好幾萬煙卡”……

  兒童智能手表本質上是一台智能手機,主要功能是通信聯絡;“煙卡”“小馬卡”則是純粹的娛樂載體,這幾樣少年兒童中盛行的“時尚單品”因爲同時承載了社交功能逐漸成爲新寵,有孩子因爲自己的手表無法與同學的加好友向家長大發脾氣,有孩子爲收集“煙卡”甚至做出盜竊行爲,有孩子在網上購买卡牌被騙數萬元……

  類似的新聞頻頻登上網絡熱搜,這不禁讓人疑惑:孩子們爲何如此沉迷?這些在少年兒童中盛行的“社交利器”背後有着怎樣的邏輯?有哪些值得擔憂的傾向?對此,記者進行了整理,並採訪了相關專家,他們均認爲孩子並沒有錯,家長應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兒童智能手表:

  虛擬社交暗藏風險

  通訊錄一半是陌生人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不誠實的人,最虛僞的人,甚至連叫人都玷污了人這個稱呼。”

  據大皖新聞報道,近日,有家長稱向小天才兒童電話手表某軟件提問“中國人誠實嗎”,得到了上述充滿偏見的回答。震驚之下,家長怒砸手表並投訴。

  8月30日下午,小天才方面發布公告稱,回答內容來自應用商店中的第三方軟件小度App。而就在幾天之前,360手表也被曝出同樣的問題,周鴻禕出面道歉。

兒童智能手表成小學生社交“硬通貨”。新聞截圖

  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兒童智能手表的功能越來越復雜,在原本的安全屬性外,其社交和娛樂屬性被不斷放大。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誘導遊戲消費、“涉黃涉暴”、泄露定位、孩子視力下降、沉迷虛擬社交……

  “我女兒平時還比較聽話的,但是這個假期,只要找到一點時間,都要藏在房間裏玩電話手表。我們上班,老人也管不住她。她偷偷下載了寵物遊戲,癮頭真的很大。”一位小學生家長吳女士表示。

  後來強制卸載、禁用了遊戲,女兒鬧了好幾天。結果,讓吳女士意外的是,禁玩遊戲後,女兒又开始加群社交了。

  “前兩天,我照例清理她的手表內容,之前都是刪遊戲,結果這次看到十幾個聊天群,嚇我一跳。問她哪裏加的好友,說有的是參加夏令營認識的,還有陌生人申請,她加進來的。翻看聊天記錄,都是些表情包、無營養的對話,還有孩子說髒話。後來,我又翻了下通訊錄,原先只有幾個家人,現在一半是陌生人。想想如果陌生人打來電話,約孩子出門,就太危險了。”吳女士說,趕緊都刪了,“現在覺得還不如沒手表,防不勝防。”

小天才兒童手表應用界面。潮新聞

  還有孩子因爲手表無法社交,找家長哭鬧。“今年5月,有朋友送了只新的電話手表給我兒子,他本來挺开心的。結果周末和同學出去玩了下,回來就嚷着要換手表。”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家長說,兒子說自己的手表和同學不是同一品牌的,不能加好友,就他加不了,急死了。無奈之下,只好花了千把元买了只新手表。

  有家長表示,現在的手表跟手機功能差不多,根本不像是爲兒童設計的產品。有些手表除了遊戲,還能看動畫、短視頻等。“大人有時刷短視頻都停不下,別說孩子了。這大大增加了家長的管理難度。”

  根據中國產業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兒童智能手表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目前中國5歲至12歲的兒童數量約爲1.7億人,兒童智能手表的市場普及率約爲30%,基本上3個孩子當中就有1個孩子有智能手表。

  “煙卡”:本質上是香煙制品

  未成年人爲此盜竊香煙

  據紅星新聞報道,7月4日,在川南某社區,6名未成年人悄悄潛入當地一商戶家中,盜竊六萬余元高檔香煙,在取下“煙卡”後將香煙盡數拋棄。“如果不是分配不均起內訌,可能現在都還沒人發現。”當地知情人介紹,事發當日,一名孩子因對自己獲得的“煙卡”數量和檔次不滿意,遂到當事人周先生親戚處“告狀”。後來,有人發現周家屋後竹林中有大量被丟棄的香煙,才意識到事態嚴重並報警。

川南某地人民廣場,小學生直接上手撕煙卡。紅星新聞

  上遊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在各個小區,不少小學生三五成群,趴在地上,圍着一張張用煙盒制成的卡片,玩得不亦樂乎。這就是近期在小學生中頗爲風靡的“煙卡”遊戲。

  其實“煙卡”的玩法並不陌生,類似的遊戲如拍“洋畫兒”、拍“畫卡”都是許多“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只不過,如今遊戲載體從普通的“畫卡”變爲“煙卡”。值得警惕的是,小學生通過“煙卡”過早接觸各種煙草品牌,並根據香煙價格對不同“煙卡”進行分級,遊戲也因此逐漸變味。

  據了解,“煙卡”作爲兒童遊戲,具備很強的社交屬性。有不少小學生表示,身邊有同學玩“煙卡”,自己也“隨大流”跟着玩。在從衆心理的影響下,“煙卡”遊戲在小學生群體一傳十、十傳百。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看來,不玩“煙卡”可能會被視爲不入流、不時髦。

少年兒童中流行的“煙卡”。光明日報

  此外,“煙卡”具有流通屬性,不同品牌的“煙卡”根據稀有度和價格可以交易換算。贏得稀有卡,是孩子們玩“煙卡”上癮的重要原因。“其中也暗含了賭博的元素。”一位視頻博主表示。爲了更快速贏得“煙卡”,小學生們先押注,輸的同學要把相應數量的“煙卡”給贏的一方,也可以直接給現金或其他物品。

  “煙卡”遊戲還潛藏不良價值觀導向風險隱患。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曲琛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在孩子們眼中“煙卡”的等級,實際上是來自社會的財富等級,不同品牌的“煙卡”對應不同的消費層級。“小學生的金錢觀、價值觀沒有完全形成時,這種財富等級就措手不及進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

  此外,“煙卡”還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比如在遊戲中趁對手不注意偷拿“煙卡”,這種方式獲得的“煙卡”被孩子們稱爲“野煙卡”。而上述案例中6名未成年人盜竊六萬余元高檔香煙也是爲了獲取“煙卡”。

  抽卡:好卡牌就等於好人緣?

  與男孩子中流行的“煙卡”的“草根性”不同,在女生中較爲流行的“小馬卡”(“小馬寶莉卡”簡稱)則是一場事先張揚的商業行爲。

  據南寧晚報報道,《小馬寶莉》是美國於2010年推出的一部動畫片,我國相關公司獲得授權後,發行了一系列以《小馬寶莉》中的動漫形象爲卡面的卡牌。

  “小馬寶莉卡”的卡包主要有5種,卡牌共有20個等級,從最常見的“N”,到最稀有的“SC”,越稀有的等級卡被抽中的概率越低。每個卡包裏的卡牌都具有不確定性,如同开盲盒。正是對稀有卡的追求,驅使購买者不斷买卡拆卡,享受盲抽的過程,對此樂此不疲。

  7月31日上午,鄭州市金水區某大型商場內,以粉紅色調爲主的“小馬卡”銷售專櫃處,吸引了不少學生模樣的孩子駐足觀看、挑選。有的孩子正在家長陪同下拆卡。映象網

  少數稀有卡更是被炒出高價。日前,在二手交易平台,部分“小馬寶莉卡”的標價從千余元到數萬元不等。不過,這樣的天價不排除有人從中虛假炒作。此前一張小馬寶莉的紫悅卡賣到16萬元引發了一輪關注,最後被官方闢謠爲炒作。

  一家文具店店員介紹,“小馬寶莉卡”很受小女生的歡迎,“有的小顧客就是衝某張卡來的,現場拆卡,直接拿走喜歡的那張卡,剩下的卡就不要了。”

  而隨着卡牌熱度的提高,不少地方出現了小學生攀比炫耀、高價購买等不良現象。甚至有小學生偷拿家裏幾千元錢購买卡牌,當家長發現後要求退款時受到阻礙。還有的孩子則因爲在網上購买卡片而落入詐騙陷阱,被騙走幾萬元。社交平台上,還有家長發帖求助,“孩子亂花錢,花三千多元买了這些‘小馬寶莉卡’!有沒有同病相憐的家人們給些建議?”

  此外,天津市和平區四平東道小學教學主任尤豔注意到,班上的孩子經常三五成群湊在一起討論卡牌,擁有稀缺卡片的孩子會受到其他孩子的羨慕甚至崇拜,孩子們還會互相贈送卡牌讓關系更“鐵”。多名小學生稱,卡牌是同學間的社交密碼,不玩卡牌會被認爲“落伍”,有了好卡牌更是等同於有了好人緣。

集換式卡牌受到學生群體追捧。新聞截圖

  而在學生群體中流行的集換式卡牌,除了“小馬卡”,還有奧特曼、蛋仔派對等熱門IP。互聯網公开信息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爲卡遊的核心產品——集換式卡牌,銷售收入高達16.75億元,佔卡遊公司總收入的85.8%。誠如業內人士所言,在這場卡牌盲盒的交易遊戲中,卡遊公司賣卡牌盲盒,評級機構收費鑑卡評級推高卡牌價格,二手商家回收稀有卡再賣出,每一個環節都賺得盆滿鉢滿,唯獨只有孩子們沉迷拆卡买卡,無法自拔。

  心理教育專家:

  向魯迅學習追逐童趣

  提倡“內啡肽”而非“多巴胺”

  在上述案例中,少年兒童花費不少精力收集“煙卡”、花“巨資”抽“小馬卡”、在智能手表的虛擬社交中沉迷……這些行爲背後有着怎樣的原因?

  上遊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心理學專家、重慶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譚剛強,他分析道:“其實無論是‘煙卡’、智能手表還是‘小馬卡’等兒童玩具,說到底跟當年老一輩小時候玩煙盒、拍洋畫、集水滸卡是一樣的,都是一種社交欲望的體現,同時也是爲了消解寂寞。”

  中科院心理咨詢師、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導師懷小婷也表示,孩子對這些東西着迷本身不是東西的問題,也不是孩子的問題,事實上大部分孩子是被動選擇的,“一方面是物質太豐富,傳遞速度又很快,不合宜的營銷非常多,有一部分成年人對大環境不夠覺知,沒有爲孩子提前做甄別,無法提前意識到哪些‘不適合孩子’,又沒有進行規避或者提前進行價值觀的引導。

  第二個方面是學校爲孩子提供了信息傳遞的空間,如果沒有第一個方面的前置規劃,孩子跟風玩耍就是正常社交的結果。第三個方面是孩子們生活的太單一了,在學校學習,回家學習,到培訓班學習,沒有時間去發展出健康的自我愛好。孩子的情感非常匱乏,越是匱乏,加上價值觀又沒有被引導,就越是能夠被那些具有強刺激性的東西所吸引,這些刺激會給孩子帶來‘多巴胺’,但‘多巴胺’並不是個好東西,它會讓人上癮。我們更提倡積極健康的遊戲或者運動方式,提高‘內啡肽’,它更積極持久。”

  據記者了解,多巴胺和內啡肽是人體內的兩種激素,都能夠提供快樂,但產生的機理不一樣。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立刻會產生多巴胺,讓人覺得很爽。而內啡肽則是一種補償機制,當堅持做一件事情,過程會覺得很痛苦,但過後身體會分泌內啡肽進行補償。兩者的區別是,多巴胺是一種即時滿足,而內啡肽是一種延遲滿足。

  對於有家長怒燒煙卡的做法,譚剛強認爲並不可取:“兒童本身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強行禁止他玩,孩子的抵抗心理會更嚴重。就我看來,家長將學習當做孩子表現好壞的唯一評判標准是不對的,以作業、學習爲核心,容易導致對孩子成長的忽略。魯迅回憶童年曾寫下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面提倡的不是不聽話就打手板,而是讓小朋友追逐童趣,可以聽蟬鳴、看叫天子、嘗覆盤子等。回到現在情況,家長應該加強對孩子成長的關注,除了學習補課外,還應該發展多元化的愛好。”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上遊新聞



標題:沉迷在“社交利器”中的小孩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1940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