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農業的靈魂——生態

2024-08-15 18:40:21    編輯: robot
導讀 農業是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的復合系統,穩定型自然生態平衡機制與擴張型社會經濟發展機制的耦合對接,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因此,生態是農業發展道路上不可丟失的靈魂。 長期以來,由於偏重於單一型“數量...

農業是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的復合系統,穩定型自然生態平衡機制與擴張型社會經濟發展機制的耦合對接,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因此,生態是農業發展道路上不可丟失的靈魂。

長期以來,由於偏重於單一型“數量增長”,忽略了復合型“質量發展”,不少地方的農業已經把生態這個靈魂遠遠丟在了後面,導致了農業不健康、農產品不健康,最終是人體自身不健康。失去靈魂的農業,如同失去靈魂的人,是不可能走遠的。

我們必須盡快找回農業失去的生態靈魂,讓農業重回健康大道。但這並不是要走傳統生態農業的老路,僅僅注重生態,而是要走現代生態農業“質”與“量”兼顧的“高效生態”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做到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樹立生態觀,以生態理論系統性方法爲指導,這是照亮農業前進道路的明燈;其次,要創新生態科技,讓農業插上強勁的生態翅膀,這是農業行穩致遠的動力;第三,要發展生態產業,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體系,這是農業多維復合效益的源泉。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展开論述。

一、樹立生態觀

一般而言,講資源講的是利用,講環境講的是影響,只有講生態才是最高層次,因爲講的是協衡。因此,只考慮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是不夠的,還必須從總體上系統性考慮生態閾值。只有上升到生態高度,才能全面解答資源和環境問題。

生態與經濟兩大系統不能割裂,生態決定經濟能走多遠,經濟又反過來擾動生態系統的物質轉換與能量傳遞。因此,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基本的生態規則基礎上。然而,現實中我們總是把生態規則放在視覺範圍之外,甚至在與生態關系最直接的農業經濟領域,也同樣盲目照套一般經濟規則而不考慮生態規則,這不僅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突破性發展,更制約了長遠性發展。

經濟學是一門利用稀缺資源對目標進行最優選擇的學問,但這種選擇不能僅僅遵循靜態的帕累托最優原則,還必須遵循動態的可持續最優原則。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都是生命共同體,經濟學應該把研究對象看成是生命共同體,基於這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規則,謀求經濟的可持續最優。要清楚地看到,任何損害生命共同體的經濟政策,自以爲通往天堂,其實都是通往地獄;任何維護生命共同體的經濟政策,必將有利於達到經濟與生態的共贏。不同歷史階段,人與人之間雖然要遵循變化的經濟發展規律,但人與自然之間必須遵循不變的生態平衡規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蒂亞•森認爲,增長與發展是有區別的,增長是片面的,發展是全面的,尤其在不合適的地方、不合適的時間出現的增長,會破壞包容性發展。包容性發展能夠全方位考慮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一體化的生命共同體,把生態系統納入視覺範圍,這也是我們追求的生態發展模式。

農業發展的生態方略要求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然而,我們在這兩個方面做得都很不夠。首先,在發展中保護方面,農業全產業鏈條上每個環節都存在問題。例如,在與生態系統關系密切的種植和養殖領域,沒有對標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發展模式;在農產品加工領域,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有害氣體、廢水、廢渣;在觀光旅遊、市場服務等鄉村第三產業領域,我們距離低碳發展的生態模式也相差甚遠。其次,在保護中發展方面,由於很多地方在生態修復領域單純地追求生態保護,沒有建立起生態修復的經濟激勵機制,使得生態保護失去了長久動力。當前,國家正在積極實施生態導向的开發項目(EOD),強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但EOD項目只針對大型生態工程,鄉村地區生態問題的全面解決,還必須依靠每個鄉村根據自身的特點挖掘生態價值的市場實現機制。

經濟學在農業領域還有一個重大誤區,就是把土地僅僅當成經濟活動的場所,當成無生命的財富載體,盡管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早就提出“土地是財富之母”,是人類社會財富的生命源泉。農業系統是生態系統,不僅動植物是有生命的,土地也是有生命的,因爲在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群落。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關注的只是地上的生產量,而不是地下的生產力,每年施用大量的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破壞了土壤中的生物群落和有機團粒結構,土壤酸化板結,變成了無生命的“土疙瘩”。因此,我們要修復土壤生態系統,讓土壤恢復活性,既要增加地上生產量,還要提升地下生產力,既要從當前的角度保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更要從長遠的角度做到“藏力於地,心有底氣”。

馬克思和恩格斯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礎上,結合解決生態問題的外部性理論、最優化理論等相關理論,以及本人的上述分析和以前創立的生態循環增值機理,可以從三個方面對目前我們應該樹立的農業生態觀進行理論概括:

1、農業的“基本生態目標”是在現有的綜合資源存載量、環境容量以及生態閾值約束下,合理組織和調整農業生產方式,促使投入品利用率的絕對提高和使用量的相對減少,有效控制農產品產地污染和生態破壞。

2、農業的“基本生態路徑”是通過自然稟賦的提升和多維生態循環系統的完善,實現農業高效生態循環,打开農業自然生態系統內部以及與社會經濟復合系統間的物質、能量及價值循環通道。

3、農業的“基本生態原則”是消除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不一致性,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達到既強化生態功能,又促進農業生產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效益。

二、創新生態科技

在農業發展的進程中,科技始終是關鍵因素。然而,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舞不好會傷了我們自己。因此,舞劍的人不能只懂得劍術,更要懂得劍道。那么,農業科技的劍道是什么?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之道。農業科技在帶來產量的同時,一定要把握好人與農業的生態邏輯,不能突破自然生態紅线。

然而長期以來,農業上一些非生態科技的應用不僅造成了產地生態污染,而且影響了農產品安全性指標和營養性指標。例如,安全性指標方面,由於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有害物質積累在農產品中,以至食用後人體普遍存在明顯的非人用藥物、重金屬等積累,直接損害了人的健康。營養性指標方面,由於土壤生物群落活性衰退,根部土壤生態惡化,影響土壤養分供給和根系養分吸收,以至作物吸收不到全面的營養。這樣,不僅作物難以健康生長,農產品也普遍營養缺失,尤其是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微量營養元素和生物活性營養物質嚴重不足,造成當代社會人們普遍處於營養型飢餓(對應聯合國提出的隱形飢餓),加劇了對人體健康的損害。

因此,我們必須盡快擺脫目前以非生態科技爲主的局面,創新出以生物農業科技和物理農業科技爲核心的高效生態農業科技體系,做到既高效又生態,高效讓農業飛得高,生態讓農業飛得遠。

生物農業科技強調通過完善自然過程和各種生物學過程促進動植物生長,並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疫和生物植保體系,實現農業的經濟增值與生態平衡相協調。生物農業科技未來將更直接地參與到動植物體內的代謝系統、免疫系統等生物學過程,使動植物健康生長,使農產品高產優質。同時,生物農業科技還注重動植物等生物群落之間的物質能量循環轉換,以生物循環提升農業生產力,達到農業生態系統的多維循環增值。實踐中這種循環的前提是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資源化費用低於系統外對應資源輸入的增加費用,這可以通過生物科技提高循環轉化水平達到。

物理農業科技是物理技術措施和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是利用光、熱、聲、電、磁等物理因子操控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其生活環境,提高自然生產力,最終獲取高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物理農業科技未來潛力十分巨大:首先,在防疫和植保技術方面,可以用物理學方法滅殺病原微生物、害蟲和雜草等不利於畜禽、魚類和農作物的有害生物,如通過電處理技術消除土傳病蟲害,用加速的高能帶電粒子爲作物減少氣傳病害;其次,在生長技術方面,用物理學方法可以優化動植物生長,如利用空間電場與二氧化碳同補提高農作物產量,利用等離子體和高壓靜電場等技術處理促進種子的發育。

三、發展生態產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位,而生態產業卻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點。如果各地不根據自己的特色資源稟賦發展生態產業,而是簡單地照套其他地方的做法,就會逐漸趨於同質化,失去自己的生態靈魂和市場競爭力。

因此,各地要利用好自身的特色資源發展生態產業,並推動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要在傳統資源如耕地、荒地的生態开發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空間,加速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空間資源的开發利用,完善生態價值實現機制,真正實現“生態產業化”。同時,還要與“生態產業化”相對應,進行已有產業的生態轉型,即實施“產業生態化”,如種植、養殖、加工等鄉村常規產業的生態轉型。發展鄉村生態產業必須“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兩手同時抓,大幅度增加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的輸出以提升鄉村產業的產出和收益,全方位拉動鄉村產業振興。

要以資源化利用農業廢棄物的“靜脈產業”促進生產農產品的“動脈產業”,形成生態循環的動靜脈產業聯合體,謀求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廢棄物的“零排放”,充分體現生態產業的本質要求,以實現農業產出價值高增長、農業資源消耗零增長、農業污染排放負增長的發展格局。要不斷挖掘農業廢棄物的深層次和多層次資源化利用潛力,打造新的價值增長點,形成高效生態產業集群,促進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後,在農業生態產業體系中,還要添加一個重要板塊,就是“立體糧食”產業。生態系統中的山水田林草都可以作爲我們的糧食來源,如山上的木本植物富含澱粉類食用部分(木本糧食)、水體中水生植物富含澱粉的食用部分(水生糧食)等,都應該納入“大糧食”範疇。耕地以外的糧食除了飽腹效果,還富含人體健康所缺失的營養物質,有利於提升人體健康素質。我們要謀劃“耕地糧食”爲主,“山水糧食”爲輔的“立體糧食”战略。尤其在溫飽邊緣徘徊的特殊困難地區,要全面考量當地的生態系統,大力發展“立體糧食”產業,走與其他地區不一樣的“生態致富”道路,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優勢的生態產業。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些特殊困難地區永不退回到溫飽线以下。

在鄉村生態產業發展過程中,中醫農業可作爲重要抓手。中醫農業是現代生態農業的高效路徑,可以讓土壤健康肥沃、讓動植物健康生長、讓農產品健康營養,同時還可以讓農業節本增效、提質增產。中醫農業生態措施不僅有利於減少鄉村地區的生態污染,如水體污染、土體污染、氣體污染和生物污染,還能提高農產品品質,可以爲鄉村地區旅遊產業和康養產業以及其他生態產業發展提供優美的環境和優質的食物保障。因此,中醫農業生態措施有利於保住鄉村的綠水青山,有利於生產出健康安全的農產品,這兩方面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當前我國已進入“雙康社會”(小康+健康),人們對康養農產品和康養生態服務的需求將呈現井噴式增長,鄉村生態產業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鄉村生態產業市場潛力巨大,可以作爲推動鄉村產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這也體現了鄉村生態產業能夠助推鄉村振興的經濟學邏輯。我們要創造好的軟環境來推動鄉村生態產業發展,包括培育經營主體、研發生態產品、配套基礎設施、升級市場體系、完善政策支持等。

考慮到鄉村生態產業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政府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十分必要。需要注意的是,生態補償的主要依據不是目前大家普遍認爲的主客體意愿,而是生態行爲的機會成本加實際費用,再加一定比例的生態價值。生態價值的補償比例要通過談判解決,這時候需要同時權衡主客體的意愿,把控主客體的理性和非理性尺度。我們要從政府政策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角度,系統化考慮解決生態產業外部性的方法,出台有利於生態產業發展的措施體系。




標題:找回農業的靈魂——生態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1038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