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C 蘋果公布 Apple Intelligence 後,蘋果打造的個人智慧系統就備受矚目。 數以億計的 iPhone 使用者都想知道,Apple Intelligence 能帶來什麼變化,以及收費模式為何。
近日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稱,蘋果可能會在 2025 年春天將新功能放入 iPhone,並再推 Apple Intelligence+ 進階服務,為月訂閱額外功能,類似 iCloud+ 和 Apple Music 的關係。這並不是無根據謠言,因蘋果從一名果粉可至少賺到三筆錢:
- 硬體銷售利潤:以高品質、創新性硬體產品吸引消費者,iPhone、iPad、Mac 等都是,iPhone 獲利率更約 30%。
- 應用商店分成:App Store 每筆消費,蘋果都可抽取最多 30% 分成。
- 進階服務訂閱費:基於龐大的硬體生態,蘋果建立多套系統級進階服務,如 iCloud+、Apple Music、TV+、Arcade、Fitness+ 等,整合多種訂閱的 Apple One 月費為 14.95 美元。
市場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最新報告顯示,服務收入成為繼 iPhone 後蘋果第二大營收來源,分析師預估,2025 年服務收入佔蘋果總營收 25%,代表蘋果服務年收入首次超過千億美元,提供優秀的 AI 大模型,顯然也是蘋果進階服務之一。
賣 iPhone 前,蘋果就在靠服務賺錢了
一手締造 Steam 王國的 Valve 創辦人 Gabe Newell(G 胖)說過:
阻止盜版最簡單方法並非反盜版技術,而是販賣比盜版者服務更好的服務。
不說遊戲領域,所有數位服務都適用這理論,最典型的就是串流音樂。世紀交替時,網路發展滋生數位音樂盜版,大量蠶食已停滯的唱片業,傳統發行商陷入困境,實體唱片的喪鐘不僅代表技術落後,服務更乏善可陳,盜版只是幫忙再踩一次油門。
賈伯斯掌舵的蘋果顯然也意識到這問題,串流音樂上位是不可逆的大勢,市場卻沒有配套軟硬體服務,讓賈伯斯看到了機會。2001 年初蘋果先推出 iTunes 音樂管理軟體,允許使用者將 CD 音樂轉錄至 Mac,並以數位格式管理播放,讓使用者更方便使用音樂庫。
市面音樂播放器都有類似問題:儲存空間小、待機時間短、傳輸速度慢,賈伯斯研發 iTunes 時,察覺個人聆聽設備也是阻礙,於是設計出行動音樂設備,解決痛點同時,更配合 iTunes 管理同步音樂庫,以軟硬體結合提供高品質音樂服務。
2001 年 10 月蘋果推出首款 iPod,能儲存千首歌曲、連聽音樂十小時,並用 iTunes 在 Mac 和 iPod 間無縫管理個人音樂庫。
iPod 成為蘋果攻略市場的硬體基礎,iTunes 則是堅實的後勤軟體,這對組合讓蘋果迅速在音樂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後幾年蘋果與時代華納、環球音樂及 SONY 達成版權和行銷協定,為 iTunes 整合數位媒體網路商店,成為多家版權巨頭管道,統一提供音樂服務,且下載歌曲只能透過 iPod 播放,蘋果一舉成為數位音樂產業巨頭,大舉擴張消費者市場份額。
這是蘋果軟硬體整合史非常重要的一筆。
其實那時已有音樂平台,為環球音樂與 SONY 音樂成立的 PressPlay 與時代華納與 RealNetworks 的 MusicNet,經營模式幾乎與現在主流串流音樂平台沒兩樣。不過大公司資源整合本來就很複雜且高難度,更別提還要做出優秀使用體驗。後來《計算機世界》雜誌將這兩個軟體列入「世界最差 25 款科技產品」清單,並列第九名。
iPod 與 iTunes 結合其實還是傳統行銷之一,理念並不比上述兩個平台更先進,但以優質硬體為基底,再憑豐富歌曲庫和易用讓蘋果以雷霆之姿將 Pressplay 與 MusicNet 打入歷史。說到底,蘋果賣的不是音樂播放器,而是軟硬整合的音樂服務系統,吸引更多使用者購買,創造更多營收。
這套方法論延續至 iPhone,最典型軟體就是 iCloud。2011 年各大雲端爭相登場時,蘋果為智慧手機時代開創者,WWDC 發表姍姍來遲的 iCloud。iCloud 並非橫空出世,之前蘋果就推過類似產品:MobileMe,是蘋果 Mac 為核心硬體開發的雲端服務。
MobileMe 有多平台設備電子郵件推送、通訊錄同步、日曆同步和網路相簿等基本功能,但實際體驗仍不足。如部分同步需登陸網頁端或系統設置手動同步,或伺服器不穩定,且當時雲端還有點混亂,不同功能要從不同入口登入,有些在系統設置,有些為 App 登入(如 Gallery 就是照片和影片共用的獨立軟體)。
時間大輪滾滾向前,科技日益革新,硬體大獲成功的蘋果認為 MobileMe 部分功能十分落後,嚴重影響 iPhone、 Mac 等使用體驗,使用戶對 MobileMe 使用與付費意願都達不到蘋果期望,於是改寫軟體,在此基礎上推出 iCloud 。
iCloud 解決大部分痛點,大幅改善多平台設備無縫同步,幾乎不需使用者任何手動操作,並更新整個雲端服務介面,整合成系統設置與單獨網頁端(iCloud.com)兩入口。
接下來硬體進步,使蘋果持續更新 iCloud,增加高級隱私服務(iCloud Private Relay、隱藏我的信箱),最佳化 iCloud 同步功能,提高各設備同步品質,與更多儲存空間一起成為使用者訂閱更高階 iCloud+ 的理由。
時至今日,只要有蘋果硬體,特別是多台硬體生態時,就很難拒絕 iCloud 的魅力。
Apple Intelligence 時代,更聰明的 AI 代表更好的服務
今時系統級軟硬體訂閱服務只是蘋果服務營收的守成大將,衝鋒總帥還是來自應用平台分成,Apple Intelligence 加入,可能為蘋果訂閱服務製造增長機會。
毫無疑問,Apple Intelligence 是時代的答案,與蘋果以往服務影響度不是同等級:iCloud 與 Apple music,都是蘋果以更優秀服務換取更多收入的成果,但局限單一功能,Apple Intelligence 史無前例融合蘋果強勁硬體、AI 模型及個資,創造出新智慧系統。
Apple Intelligence 加持,蘋果做出系統級 AI 大模型文本工具 Writing Tools,全系統都能用,幫助使用者改寫、校對和摘要文字:
還有系統級 AI 產圖,如 Image Playground 讓用戶隨時用 App 創作圖片:
Genmoji 可根據聊天場景自動產生新 emoji:
最具價值的是與 Siri 整合的 App Intents 意圖框架,讓 Siri 充分調用資訊數據,據使用者意圖、場景提供智慧化綜合服務:
WWDC 發表新 SDK 後,第三方開發者只需幾行程式,就可將 Apple Intelligence 整合至 App,快速改造 App 變成有 AI 大模型能力的產品,顯示 Apple Intelligence 智力是系統級 AI 服務的關鍵。從 Apple Intelligence 架構看,是端雲混合的大模型,蘋果有多個終端模型支援語言和圖像功能,但終端模型解決不了時,經使用者同意後會將資料傳至雲端伺服器以 ChatGPT 等更大模型處理。
這就是 Apple Intelligence+ 收費的關鍵。
Apple Intelligence 的基礎功能應是免費,但現在 AI 模型商盈利方式主力就是更強大的高級訂閱。除了 ChatGPT,不少傳聞說蘋果接洽多家第三方 AI 模型商,如 Google Gemini、百度文心一言等。
技術進步,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術業有專攻」的 AI 大模型,僅 OpenAI 就有 GPT-4o、DALL·E、Sora 等各種模型,對十億等級的蘋果使用者而言,當然有各式各樣用途:作家、工程師和導演,對 AI 模型的需求都不同。蘋果系統可能就有豐富訂閱方案,初級模型可處理文書、中級模型文產圖、高級模型就有世界模型能力。
模型能力會系統級幹涉所有接入 Apple Intelligence 的應用,使用 AI 功能時,不會被一個個解鎖付費視窗打斷,即可得到幾乎最專業模型最優解,這也是蘋果最擅長的事,使用者需要的不是大而全的功能表,而是期待米其林主廚從頭到尾一手包辦。
或許這件事有條不紊推動中,彭博社報導,蘋果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代表蘋果加入 OpenAI 非營利性董事會任觀察員(編按:此事傳已取消),無疑為兩家公司更多合作埋下伏筆。你會願意花錢訂閱智力外掛,讓 iPhone 更聰明嗎?
(本文由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每杯咖啡 65 元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標題:你會願意花錢升級 iPhone 的智力嗎?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97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