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6月26日電(記者陳尚營、屈彥、潘峰)在文物保護專員曹小平的手機裏,仍保存着6月20日洪水來襲時的視頻,“這水太猛太嚇人了,地勢稍低一點的地方都會進水”。視頻中可以看到,有老房子進水,村民挽起褲腿站在水中。
記者24日來到曹小平所在的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許村鎮許村村,河水有些渾濁但水量不大。走進視頻中被淹的老房子,並無異樣,僅有牆上約40釐米高的水跡證明兩天前的洪水兇猛。
這是6月22日拍攝的安徽省歙縣許村古建築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許村村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中國傳統村落,村內有1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暴雨山洪過後,這些老建築整體狀況良好。
這不是普通的一場雨。許村鎮黨委書記張志新說,從6月19日到21日,許村村降雨量超過520毫米,是安徽省降雨量最大的一個站點。“水像是從天上潑下來的。”他形容。
數據顯示,近5年,安徽省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張志新、曹小平都有多年文物保護經驗,水退之後馬上組織人員开展清淤工作,避免對古建築地基產生影響。
除了現代的保護,古人在建村時就有着應對洪水的智慧。流經許村村的昉溪河上有一座高陽廊橋,橋始建於元朝(1271年—1368年),橋墩的迎水面建有一個分水尖。
這是6月22日在安徽省歙縣許村拍攝的文保建築高陽廊橋。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曹小平說,分水尖像一把刀,能減少橋墩受到的洪水衝擊力,還能將從上遊衝下來的樹枝等雜物撥到兩邊,“巧妙的設計保障了橋體安全,又可有效避免河道阻塞”。
黃山市在這次暴雨中受災嚴重。在這座著名的旅遊城市境內,有超過300個中國傳統村落。
黟縣宏村是世界文化遺產。暴雨中宏村安然無恙的視頻在互聯網上熱傳,這不是宏村第一次因爲其科學的水系設計被網友稱贊。
宏村相關負責人介紹,村裏的排水系統,是按照牛的形象設計而成,每個環節、每一部分都在發揮排水功能,形成進水、引水、滲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的完整體系。
這樣的設計理念,在黃山的很多古村落中都有體現。唐模村位於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東部,始建於唐朝(618年-907年)初年,本輪強降雨後,村內設施及古民居狀況良好。
這是6月22日拍攝的安徽省歙縣許村古建築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水來得急,走得也快。”世代居住在唐模村的許振東見證了這一切。
記者發現,唐模村內有多條水渠,流經村子的檀幹溪內也有多處堨壩,側面有不少暗渠,村子周邊也开挖了幾汪水塘。
許振東說,遇到洪澇時,可开堨閘泄洪,兩岸街巷和民宅的雨水排泄系統都以明渠、暗溝通往檀幹溪,暢通無阻,“假若檀幹溪水滿,多余的雨水會順着暗渠流入周邊的水塘儲存,用於灌溉。”
不僅如此,由於唐模村處於黃山余脈丘陵谷地,兩側都有山丘作爲屏障,爲防止山洪泄於檀幹溪,在村的西南、西北兩側挖設了水道泄洪,洪水最終匯聚於檀幹溪下遊。
“一面泄洪,一面蓄水,梯次开發,層層利用,這是古人的用水智慧。”許振東告訴記者。
標題:安徽南部古村落在洪水中經受考驗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8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