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一場騙局

2024-06-24 18:10:55    編輯: robot
導讀 從去年开始,ChatGPT爆火之後,這一波AI科技浪潮非常兇猛,幾個月前發布的Sora、世界上第一個AI程序員Devin、被稱爲音樂界ChatGPT的suno......各種AI原生應用如雨後春筍般...

從去年开始,ChatGPT爆火之後,這一波AI科技浪潮非常兇猛,幾個月前發布的Sora、世界上第一個AI程序員Devin、被稱爲音樂界ChatGPT的suno......各種AI原生應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也有人質疑,AI除了能寫詩畫畫,在to C領域並沒有現象級的產品出現;在to B領域也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應用場景。難道AI大模型,是一場騙局?如同曾經爆紅的區塊鏈、元宇宙一樣,是資本和媒體炒作的概念?

下面K哥談談我對AI發展的觀察與思考:

場景摩爾定律:AI Agent 大爆發

“場景摩爾定律”是“月之暗面”的創始人楊植麟,提出來的。所謂的“場景摩爾定律”是說每當模型升級的時候,它就會解鎖指數級的大模型的應用。比方說很多文生圖、文生視頻的應用,都是基於大模型的能力長出來的。可以預見,智能體大爆發的時候到了。

智能體是什么?我簡單列了一個公式:

智能體 = 大模型 X 外延設備

AI程序員Devin、Auto GPT就是智能體應用,它們是基於GPT以及其他大模型的基礎上建立的。以Devin爲例,給它加上IDE、命令行工具、瀏覽器等等外延設備,相當於是智能體的手和腳。大模型就相當於智能體的大腦,所以有大腦有手腳,它就變成一個智能體,包括最近講的比較多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其實也是類似的應用。

中國又被大模型“卡脖子”了?

有些朋友說,中國的大模型基礎研究,不如美國。確實存在差距,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模式基礎研究模式,一種是實驗室的模式,比如說美國,他們是把這種基礎的大模型,在實驗室裏面孵化好之後,再去做商用。

中國其實是另一種模式,叫做“應用倒逼模式”。

什么意思呢?就是开始可能我們的技術,比如說大模型,或者說以前我們的操作系統、數據庫都不是世界領先的,但是我們會先發展應用,我們先用起來。我們基於這些國外的技術,比如我們搭建了淘寶、滴滴打車、12306這種超大規模的應用,當應用發展起來之後,它會倒逼底層技術的研究。

比如說我們現在有了國產的操作系統,比如鴻蒙,然後有了自己的這些數據庫。這幾年信創發展得特別好,很多技術的基建已經不比美國差了,就是我們中國走的所謂的“應用倒逼模式”。

大模型,注定失敗?

Sora的出現再次證明了:大模型是通往AGI最有效的一個路徑。

但是也有人不這么認爲,甚至認爲大模型注定失敗。比方說著名人工智能科學家楊立昆,他提出一個叫做“世界模型”。他說Sora的技術路线是錯誤的,他爲什么會這么說?

他認爲“世界模型”才是通往 AGI的技術路线。我們先聊一聊楊立昆是誰,他是深度學習之父、圖靈獎獲得者、Facebook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他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本身是個科學家,但是把自己搞得像一個網紅,經常在推特上發表一些驚世駭俗的觀點。

他說的到底對不對呢?其實從Sora團隊發表的白皮書來看,他們認爲自己的大模型其實就是所謂的“世界模型”。

什么是世界模型?就是一種能夠理解和預測物理世界規律的模型。比方說文生視頻,像Sora這樣的工具,他會知道說蘋果是從上面往下掉的,他不會從下往上飄,他知道重力的存在,他知道物理世界的規則,這個就是“世界模型”。

從效果上來看,大模型就是“世界模型”,是目前通往AGI的最有效路徑。

很多人說,現在的GPT以及其他大模型,會有幻覺的問題。我也跟業界的專家探討過這個問題,其實這是可以解決的,還是scaling law,大力出奇跡的方式去解決。只要你有足夠大的算力,你的參數足夠大,你的數據足夠多,這個問題其實是可以解決的。

不過,大模型也有被詬病的地方,就是它每次訓練要耗費巨大的算力成本,據說GPT4的訓練成本高達6,300萬美元。

世界的增量,來自“非共識”

前面提到的楊立昆,其實本質上是“技術流派之爭”,這不是現在才有,比如編程語言界,大家經常說 PHP和Java誰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爭論了幾十年了,也沒有一個結果,但是用PHP和Java都曾經做出過非常優秀的一些應用和網站。

像Facebook就是用PHP寫的,淘寶這種電商平台,基本上都是用Java寫的。所以這個是一個“技術流派之爭”,大家要這么來看這個事兒。

世界是由“非共識”來驅動的,所有的主流都曾經是另類,所以我們要尊重不同的聲音。比如Open AI很長一段時間,它在硅谷就是一個笑話,大家沒有人會覺得這樣的一家公司是有前途的。

剛才我們講過GPT4用了2.5萬個 A100 GPU訓練了兩個月,花費了6,300萬美元。這樣的事情,Google它就不會幹。Google雖然發表了大模型論文,但是 OpenAI做出了 ChatGPT,爲什么會這樣?

其實這就是“創新者的窘境”,大家看過這本書應該知道,像“柯達膠卷”、“諾基亞手機”的故事還在發生,就是說“顛覆式創新”很難從大企業裏面長出來,所以是OpenAI這樣的公司做出了ChatGPT。

C端將湧現殺手級的應用

今年年初,周鴻禕演講的時候提到過這個觀點,他認爲2024年C端會湧現出殺手級的應用。從去年ChatGPT之後,再沒有出現殺手級的應用,很多業內的老大預言,今年應該會能夠出現殺手級的應用,很多人看好的一個領域是:AI個人助理。

同時,AI也迎來了“克林格裏奇困境”,什么是克林格裏奇困境?所謂的“克林格裏奇困境”,是指:一項新技術剛發明出來,容易改變的時候,我們無法預見它對社會可能產生什么影響,也就不知道如何改變;等到不良後果出現時,技術已經成爲社會的一部分,很難或無法改變了。

以汽車爲例,在汽車發明之初,沒有人能夠預料到汽車會帶來空氣污染、資源耗竭、交通擁堵等問題。等到這些問題出現後,汽車早已成爲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再來着手解決汽車帶來的問題,已經很難徹底解決了。AI也是類似的,它可能加劇信息泛濫和虛假信息的傳播,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比如AI詐騙、肖像在影視作品中被濫用等等,但無論如何都不能阻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新個體,崛起

會出現很多估值過億的一人公司。這個觀點是 OpenAI的CEO山姆奧特曼提出來的,他說:“很快就會出現一個由一個人憑借技術打造出來的價值10億美元的公司。”

聊到這裏,可能大家就會想到一個人對吧?就是我們國內的 AI教父----李一舟。當然了,山姆奧特曼指的肯定不是說李一舟。

“新個體”崛起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爲什么會出現“新個體”?有3個原因:

一是,我們其實已經進入到了低增長時代、微利時代。對企業來說,他對降本增效的訴求非常迫切。

二是,年輕人對“職業自由”的渴望。現在有很多“數字遊民”、遠程辦公,包括我的新媒體公司裏的一個員工,就是一個“數字遊民”,有時候他在大理,有時候在三亞,我也不知道他在哪,我需要他的時候,他就會在线。現在年輕人都傾向於做這種所謂的“數字遊民”,就是對職業自由的渴望。

三是,新生產力的崛起。就是我們上面聊到的這些AI工具,一個人加上AI就是一支團隊。

什么是“新個體”?其實不只是說自由職業,也不是說單幹。

其實所謂的“新個體”就是具備了稀缺才能,這種才能又能夠滿足垂直群體的需求。

比如說,前兩個月我被拉進一個叫做“清北交復規劃”群,這個是個什么群?因爲我的小孩在念初中,所以就不知道被什么人拉進了“清北交復規劃”群,這個群還挺貴的一個費用,好像是100萬左右。他能夠讓你的小孩將來進“清北交復”這樣的頂級名校,國外的也可以,他會幫你做一個長期規劃。不一定是死磕學習、絕頂聰明的人才能夠進清華北大,其實這些學校每年都有夏令營,有很多競賽可以加分。

但是,只是業內人士,熟悉各個學校的招生政策的人才會知道,就是說這個群他就會幫你去做這樣的規劃,所以這是個非常典型“新個體”,他們團隊才三個人,但是我看了一下,他們那個群裏面大概有五十幾個人,每個客戶給了100萬,就有5000萬收入了。

未來像這樣的新個體,會越來越多。他擁有稀缺的才能,他能滿足垂直群體的需求。類似的還有,比如心理、減肥等等。

以上就是K哥近期對大模型的觀察與思考,不一定對。總的來說,大模型不是騙局,大模型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突破,是科技界最大的風口,這個風口甚至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還要大、還要持久。

未來,不論你做什么,都要與AI有關。要確保自己始終在牌桌上,只要不下牌桌,再加上一點運氣,就地起飛、改變命運的概率,比起其它行業,仍然高出很多倍。



標題:大模型,一場騙局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8854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