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I“套殼”OpenAI,“請外援”才是AI手機的主流?

2024-06-12 18:40:41    編輯: robot
導讀 蘋果請AI外援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剛剛結束的 WWDC24 主題演講中,Apple 終於公布了自己「AI 大業」的起點——Apple Intelligent(蘋果智能)。由於自身 AI 能力處於業...

蘋果請AI外援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剛剛結束的 WWDC24 主題演講中,Apple 終於公布了自己「AI 大業」的起點——Apple Intelligent(蘋果智能)。由於自身 AI 能力處於業內初級水平,Apple 請來了外援 OpenAI ,計劃將其先進的 AI 技術 ChatGPT 融入蘋果生態系統。在 iOS 18、iPadOS 18 和 macOS Sequoia 中,用戶能直接通過 Siri 獲取到 ChatGPT-4o 提供的智能回答,同時用戶還能在不同應用程序內部利用 ChatGPT 生成內容。

 Apple Intelligent 還停留在开發階段,Apple 將讓 ChatGPT 於今年晚些時候先登陸 iOS 18 等系統。由於蘋果走了“外援式”AI路线,有些人「急上了頭」:

Tesla、X CEO 馬斯克就在 X 上表示「如果蘋果在操作系統層面整合 OpenAI,那么蘋果設備將被我的公司禁止使用。這是不可接受的安全違規行爲」,此外,「遊客必須在門口檢查他們的蘋果設備,然後將它們存放在法拉第籠中」

圖片來源:X

但很顯然,在 X 這種沒有「友善度」的地方,這種「網絡噴子」發言很快就迎來反噬。大量用戶在馬斯克的評論區聲討「X 將收集到的用戶數據輸送給與以色列情報機構相關的企業」,並用「虛僞」「荒謬」等詞語向 馬斯克發起「衝鋒」。

圖片來源:X

圖片來源:X

那么,蘋果請外援的“合作AI”真的如此不堪嗎?

Apple 「合作 AI」的來龍去脈

在 X 和微博上,不少網友都認爲,馬斯克如此生氣只不過是 Apple 用的是 OpenAI 的 ChatGPT-4o,而不是馬斯克自己的 xAI 公司提供的 Grok。考慮到馬斯克本身是 OpenAI 創始人之一,並在 2018 年因意見不合而離开董事會,我們不能排除這種「更怕兄弟开路虎」的可能性。

就算拋开馬斯克與 OpenAI 的愛恨情仇,僅僅是從 Apple Intelligent 的實現方式來講,馬斯克的論述也站不住腳。

圖片來源:X

首先,Apple 與 OpenAI 確實有合作,但合作方式並不是營銷號口中的「套殼」「換皮」。

根據 Apple 關於 Apple Intelligent 的技術文檔,Apple 开發了一個在設備本地運行的、約 30 億參數的基礎模型,用戶請求會先在設備本地進行識別和處理。對於需要更多算力的任務,Apple 也會使用私有的雲算力進行運算。如果任務復雜度更高,Apple Intelligent 也可以將任務處理後交給 OpenAI,但調用 ChatGPT 之前需要用戶進行二次確認。

這樣看,Apple Intelligent 這種先讓本地來、本地做不到再讓私有雲來、自己做不好經用戶確認後再交給 ChatGPT-4o 幹的做法,確實比 X 直接將用戶身份驗證交給與以色列情報部門有關聯的企業更爲妥當。

圖片來源:OpenAI

當然了,OpenAI 在 AI 行業也不是「白蓮花」,在補充說明中,Elon 馬斯克也提到了 ChatGPT-4o 聲音與著名演員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Johansson)過於相似的事情:

部分用戶在使用 ChatGPT 4o 進行語音互動時,發現其聲音與約翰遜的聲音幾乎無法區分,引發了對其聲音模型合法性的質疑。斯嘉麗·約翰遜的法律團隊對此提出抗議,指責 OpenAI 未經授權使用了約翰遜的聲音數據,侵犯了她的肖像權和聲音權利。

OpenAI 則回應稱,ChatGPT 4o 的語音模型是通過大量數據訓練生成的,並未特意模仿任何個人的聲音。盡管如此,OpenAI 表示會重新審視其語音生成技術,確保不侵犯任何人的權益,同時也通過更新移除了這款與 AI 行業「必看電影」——《Her》中薩曼莎同款的聲线。

不過話說回來,手機品牌和外部 AI 企業合作“請外援”,真的那么丟人嗎?

AI“請外援”,並不丟人

Apple 並非唯一一家通過合作提升 AI 能力的公司。行業內的許多廠商都在通過合作的方式提升 AI 能力。非要說有哪家手機的 AI 能做到「完全自研」,也只有家大業大、移動與AI 兩頭都有產業的 Google和華爲有這個底氣。

因「術業有專攻」,這種與外部合作的情況幾乎涵蓋了所有主要的手機廠商。三星在中國市場推出的 AI 手機,背後就有百度的技術支持(海外版本合作夥伴爲 Google Gemini)。

圖片來源:三星

通過與百度合作,三星手機在中文語音交互、圖像處理等方面得到了顯著提升,成功地迎合了中國市場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 AI 合規化方面的硬性要求。

vivo 的 AI 藍心大模型則得到了阿裏雲通義大模型的加持。通過與阿裏雲的合作,vivo 在 AI 算力和數據處理能力上都得到了增強,使得其 AI 功能更加智能和實用,推出了AI美圖、“vivo看見”等殺手級AI功能。

與外部 AI 企業合作之所以會成爲主流,背後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自然是經濟層面的選擇。AI 技術的復雜性和高研發成本是推動合作的關鍵因素。开發頂尖的 AI 技術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包括高水平的人才、先進的計算資源和巨大的研發資金。對於很多手機廠商來說,獨立承擔這些成本是一項巨大的挑战。通過與專業的 AI 技術公司合作,可以共享研發成本和技術資源,從而降低开發風險和投入壓力。

圖片來源:Apple

其次,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也促使廠商選擇合作 AI,以便讓功能以最快的速度上线。通過引入先進的 AI 技術,廠商可以在語音助手、拍照、用戶體驗等方面實現顯著提升,從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然而,單靠自身力量進行 AI 技術的突破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巨大的投入,難以快速響應市場變化。通過與 AI 技術公司合作,廠商可以更快地將先進技術應用到產品中,搶佔市場先機。

最後,與外部合作也有本地化與合規方面的考慮。不同地區和市場的用戶對智能手機的需求存在很大差異。例如,中國市場用戶對中文語音識別和本地化服務有着較高的要求,而歐洲市場用戶則更關注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通過與本地化的 AI 技術公司合作,手機廠商能以最快的速度保證自己的 AI 功能在各主要市場合規落地,同時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的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

蘋果不能再“躺賺”了

然而,合作 AI 模式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致富道路。

首先,數據安全與隱私問題是合作 AI 模式的一大隱患。合作 AI 涉及大量的數據共享和處理,尤其是在語音識別、圖像處理等領域,需要收集和分析用戶的個人數據。這些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面臨被泄露或濫用的風險。即使部分 AI 會在手機本地模型中先對用戶數據進行脫敏處理,但如果數據管理不當,用戶隱私可能會受到嚴重侵害。

這種風險在跨國合作中尤爲突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數據保護的法律法規存在差異,可能導致數據在跨境傳輸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保護。廠商和合作夥伴需要建立嚴格的數據保護機制,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和隱私。

其次,技術依賴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削弱也是合作 AI 模式的一大缺點。通過與外部 AI 技術公司合作,廠商可以快速獲取先進的 AI 技術,但也必然會對合作夥伴的技術產生依賴。長期依賴外部技術會削弱廠商自身的研發能力和創新動力,影響其在技術領域的自主性和競爭力。如果合作夥伴的技術路线發生變化或終止合作,廠商將面臨技術斷層和產品开發停滯的風險。

這樣看,蘋果選擇“合作AI”路线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多年來蘋果習慣了“躺賺”,在A處理器後再沒有重大技術突破,而是擠牙膏似的修修補補,產品缺乏創新突破不說,也疏於對AI、自動駕駛等等技術的布局。在前沿技術上吝惜投資,讓蘋果擁有領先業界的利潤率,然而如今卻喫到了苦果,砍掉汽車業務後聚焦AI,但亡羊補牢爲時已晚,只能求助於外援,不知道蘋果會吸取教訓嗎?

用戶永遠是 AI 的中心

但歸根結底,無論是自主研發的 AI 還是通過合作引入的 AI 技術,最終的目標都是爲了提升用戶體驗,創造新的價值,讓智能手機的功能突破傳統的界限,真正實現智能化的飛躍。無論是 Google 那種一體化自研 AI,還是與外部企業合作的合作 AI,手機必須擁抱 AI 已經成爲了行業共識。

根據 Statista 的市場研究數據,搭載 AI 功能的智能手機用戶滿意度顯著提升:語音助手的使用頻率增加了 30%,其中 60% 的用戶表示語音助手的准確性和反應速度顯著提高;AI 輔助拍照功能使照片質量提升了 40%,用戶對拍照體驗的滿意度提升了 50%。這些數據充分表明,AI 技術正在深刻改變智能手機的用戶體驗。

圖片來源:Apple

通過引入 AI 技術,智能手機不僅能夠提供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服務,還能夠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和市場機會。可以肯定的是,未來 AI 手機將會成爲市場的主流,帶來更多創新和驚喜,引領智能手機行業邁向新的高度。

Anyway,不管蘋果的AI iPhone以及Apple Intelligent 表現如何,蘋果都一次次努力用行動證明了浪潮的方向:手機硬件行業甚至全世界,都必須擁抱AI。

來源:雷科技

       原文標題 : 蘋果AI“套殼”OpenAI,“請外援”才是AI手機的主流?



標題:蘋果AI“套殼”OpenAI,“請外援”才是AI手機的主流?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8345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