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培育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印發

2024-04-09 18:00:09    編輯: robot
導讀 關於《陝西省培育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通知 各設區市發展改革委、楊凌示範區發展改革局,有關單位: 爲貫徹落實《陝西省高水平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搶抓新一代人...
關於《陝西省培育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通知

各設區市發展改革委、楊凌示範區發展改革局,有關單位:

爲貫徹落實《陝西省高水平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搶抓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重大战略機遇,扎實推進陝西省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培育,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陝西省培育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

請各市區立足當地實際,深入分析產業創新發展現狀,落實落細產業發展“五大體系”和“六個一”工作機制,突出抓項目、促創新、強主體、優生態,指導專業化園區做好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培育工作,制定相應行動計劃及時報送省發展改革委。

附件:

陝西省培育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pdf

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4年3月26日

陝西省培育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

爲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決策部署,積極开展“人工智能+”行動,充分發揮陝西創新資源優勢,緊抓產業發展機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陝西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塑造新優勢,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發展現狀

在當今萬物智聯、數智賦能新時代,人工智能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堅實基座與核心引擎,其產業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與重要體現。“人工智能+”是基於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等技術,實現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陝西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一批優秀的企業和科研機構,爲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提供了豐富人才資源和科研環境,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及其領域深度融合的快速發展。

(一)產業前景良好

智能制造方面,以工業智能技術爲核心,以智能機器人爲載體,形成了法士特、比亞迪等具有代表性的智能生產线。智慧能源方面,形成了延長和陝煤集團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

綜合應用的“智能礦井”和“智慧工業園區”。智能駕駛方面,積極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培育了一批先進企業,產業初具規模。智慧文旅方面,陝西省智慧旅遊產業運行監測與應急指揮平台推進旅遊日常監管調度及應急指揮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標准化邁進。智能生態保護與監測方面,生態保護和監測任務重要,智能化需求大。

(二)產業優勢突出

華爲西安研究所等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郵電大學合作大力推進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研究與开發。西安天和防務等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合作,實現了智能骨骼機器人等關鍵應用的研究與开發。中興通訊等企業與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理工大學合作,實現了人工智能平台、智能終端平台技術等關鍵應用的研究與开發。

(三)科教資源豐富

我省人工智能人才資源、科研環境優勢明顯。人工智能及其相關領域科研人員數量近1.3萬人,包括9位院士、40余位傑青/長江學者/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擁有省部級及以上相關研發平台80余家,累計取得國家級科研成果30余項,有31所高校开展人工智能相關專業人才培養。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战略,堅持統籌布局、應用牽引、开放協作、融合發展,着力發揮科教資源富集、人才技術領先等優勢,加快建設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強人工智能的理論方法研究、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智能產品協同研發,壯大數智產業,圍繞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農業、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環保、智慧城市等重點應用領域,實施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與賦能,注重科技企業培育、創新生態建設,構建人機協同、場景驅動、跨界融合的人工智能新業態,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億元,全省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原始創新成果影響力不斷提升;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持續提升,在特色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基地。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人工智能理論研究取得突破,自主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部分技術與應用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人工智能高水平融於優勢行業,深度賦能實體經濟;人工智能創新要素高效配置,創新生態更加活躍开放,基本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到2035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輻射帶動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汽車、智能裝備等下遊人工智能+產業應用突破5000億元,培育10家以上營業收入超過30億元的龍頭企業,30家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的領軍企業,集聚一批創新能力強的“獨角獸”企業,細分領域“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創新集群。

(三)發展思路

布局一批前沿方向,提升原始創新影響力。依托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理論、生成式人工智能、混合增強智能、群體智能、智能視覺處理、多模態交互大模型等前沿研究領域取得明顯進展,獲得一批標志性理論研究成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行業發展取得新突破。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以產業需求爲導向,聚焦人工智能及其賦能關鍵核心技術,在計算機視覺技術、自主無人智能技術、多模態人機交互技術、人工智能芯片等關鍵領域,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开發一批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實現高質量自主可控。圍繞西安“雙中心”建設與發展,探索與實踐面向科研、工程技術等方面的人工智能,選擇基礎良好的基礎科研方向、大型工程系統設計,研發相應人工智能賦能工具,提升科學研究效率,提高工程設計質量。打造一批核心產業鏈條,形成具有行業競爭力的新集群。圍繞通用大模型、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無人機及人工智能特色軟硬件,創新人工智能產品和應用,培育一批核心技術企業,推動產業高質量協同,不斷拓展人工智能應用深度廣度,推動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塑造一批示範深度融合場景,激發實體經濟發展新動能。深度發掘區域智慧能源、裝備制造、跨境物流、智慧旅遊等特色產業需求,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特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民生需求等,建設一批示範性強、影響力大、帶動性廣的重大應用場景,形成技術供給和場景需求互動演進的持續創新體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營造一流發展環境,構建要素齊聚的新生態。加強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激活數據要素市場,爲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要素保障。引進培育一流創新人才團隊,做好產業發展智力支撐,加強企業梯次培育。做好政策措施、倫理安全、技術標准保障,促進人工智能理性健康發展。

三、主要任務

加快推進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平台建設、核心產品服務創新、應用場景示範引領、產業生態優化等五大工程,組織實施一批算力基礎設施、重大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規模化、特色化發展。

(一)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工程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學前沿問題,兼顧當前需求與長遠發展,以突破人工智能理論方法瓶頸爲重點,超前布局可能引發人工智能範式變革的基礎研究,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爲人工智能持續發展與深度應用提供科學儲備。

一是突破應用基礎理論瓶頸。依托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重點高校建設人工智能學院或學科,加強超大參數規模和復雜程度機器學習模型、跨媒體感知計算、混合增強智能、群體智能、自主實時智能等理論研究。

二是布局前沿基礎理論研究。超前布局類腦神經網絡模型、基於類腦機理學習算法,構建面向關鍵領域、具有可解釋性、強泛化能力的人工智能模型。布局群體智能的主動感知與發現、知識獲取與生成、協同與共享、評估與演化、人機整合與增強等前沿理論研究,推動移動群體智能的協同決策與控制技術發展。

三是开展跨學科探索性研究。推動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交叉融合,探索人腦感知和認知的可計算模型,支撐類腦智能計算研究。強化具身智能核心技術研發,與各類自主智能系統機理深度融合。推動以知識驅動、數據驅動一體化的智能網絡研究。

开展關鍵技術研究。以算法、數據和系統爲核心,以提升感知處理、知識計算、認知推理、智能交互能力爲重點,逐步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技術體系。

一是智能感知處理關鍵技術方面。重點推進圖像與視頻精准識別、生物特徵識別等技術攻關,开發多模態生物特徵識別系統,突破低成本低能耗智能感知、復雜場景主動感知、多媒體自主學習技術。

二是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方面。重點推進跨語言文本挖掘技術和面向機器認知智能的語義理解技術,多媒體信息理解的人機對話系統,自然語言智能理解和自動生成技術實現突破。

三是智能網聯汽車方面。重點推進復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與執行等環節核心技術研究,加快智能感知系統硬件、操作系統、車聯網、信息物理融合安全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四是自主無人系統智能技術方面。重點推進自主無人機、軌道交通自動駕駛技術,高精度工業機器人、空間機器人、海洋機器人技術發展,實現高精度智能控制技術和自主無人操作系統的突破。

(二)創新平台建設工程

推動基礎研究支撐平台建設。加強西安交通大學人機混合增強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推動人工智能理論創新,原始技術創新,以“探月四期”“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需求牽引,打造國際一流人工智能研究高地,推動自主機器人、自動駕駛等產品規模化應用。支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通過“感知-認知-進化”爲一體的類腦認知計算新理論與新方法研究,提升人工智能非結構化環境的認知與交互能力,加快通用人工智能技術轉化落地。推進陝西省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陝西省智能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建設,統籌省內相關研究力量,協同开展人工智能環境感知、認知交互、決策控制等核心領域基礎和應用研究,推動高水平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打造一流的科技創新基地。加強共性技術攻關平台建設。加強西安交通大學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开展汽車高級主動安全與無人駕駛的視覺計算、大規模視覺信息識別與應用、新型人工智能計算架構及其實現、空間視覺計算系統研究與應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發、系統集成和工程化。加強西北工業大學無人機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重點推進智能無人機系統關鍵共性技術、成套工藝和裝備的开發與工程化,研制相關標准和規範,進行先進成熟智能無人機系統工程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快產業創新支撐平台建設。建設陝西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中心,完善共性技術研發和技術孵化等公共服務平台,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落地和示範應用。加強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家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以產業需求爲牽引,开展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人才培養。加強長安大學車聯網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建設,圍繞車聯網與智能汽車及其智能測試技術,搭建技術研發、應用、標准化、產業化等合作交流平台,構建緊密結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推進先進車聯網及智能汽車發展。

(三)核心產品服務創新工程

打造高效協同的重點領域大模型產品。實施重點領域大模型創新扶持計劃,引進高水平創新企業、培育本省創新主體,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大模型創新聯合體,圍繞計算生物、流體力學、大型裝備等科學與工程優化設計,推進科學智能大模型應用,支持相關主體建設科學智能創新中心、算法創新基地等平台,協調算力資源和科研數據集,推動科學智能大模型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新材料等領域應用,打造科學研究新範式;面向多能源綜合優化、裝備個性化生產、現代農業精細化管理等優勢行業,構建特色領域大模型。拓展大模型關鍵應用,鼓勵能源、制造、文旅、醫療等行業企業,主動聯合通用大模型开發機構,積極爭取參與大模型旗艦項目,在垂直行業關鍵領域推進大模型技術攻關,提升行業效能;面向一帶一路多語言處理、多模態圖像識別、高精准智能翻譯等國際化需求形成特色大模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域大模型,引導語料數據資源共建共享,建立語料數據知識產權保護框架,組建大模型語料數據聯盟,鼓勵多元主體共同推動高水平語料數據要素建設,充分利用區塊鏈等技術,深化以貢獻爲導向的激勵機制和評估認證機制。加快大模型應用生態建設,鼓勵本省相關主體打造开源大模型行業應用創新生態空間,建設大模型开源社區和協作平台。加快人工智能硬件產品創新。發揮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人工智能專業優勢,聯合人工智能創新與自主硬件設計企業,加強神經網絡處理器、智能芯片、智能應用處理器SOC芯片研發和場景應用,突破高性能控制器、伺服電機、智能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加強工業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裝備協同,推動智能工業機器人發展。推進智能骨骼機器人、電力電纜隧道機器人、智能焊接機器人、全向行駛重載機器人、特種智能機器人等應用場景。加快智能服務機器人應用,在家庭服務、康復護理等領域,推進腦卒中康復機器人、腦機接口智能醫療康復機器人等智能服務機器人試點,迭代優化產品。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智慧交通等應用場景,推進圖像傳感器、激光雷達、導航定位芯片等高精度智能傳感器研發,培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拳頭”產品。推動人工智能軟件服務能力建設。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技術與工業軟件融合發展,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即服務(AIaaS)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充分發揮西安高新區軟件服務能力,依托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瞄准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加快培育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軟件系統。圍繞人工智能芯片、計算框架、算子庫等信創新產業核心領域,加快陝西省信創基礎軟硬件適配基地建設,提升產品研發、集成驗證等公共服務能力,夯實信創環境下人工智能產品發展基礎。發揮我省信息安全學科優勢,布局關鍵人工智能應用的系統保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技術研究與產品开發,爲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發展護航。培育智能機器人產業。加強基礎研究,形成機器人核心技術創新生態,促進技術與產業的良性循環和發展,持續攻克相關核心技術,以實現自主可控,進一步攻克智能感知、人機交互、柔順控制、操作系統、機器人編程與仿真、系統集成與應用工藝等核心關鍵技術。進一步發揮機器人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速產品應用推廣,通過企業間合作與交流,促進技術轉移和人才流動,推動產業創新集群形成和壯大。培育智能無人機產業。發揮西北工業大學無人機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單位和企業優勢,重點推進智能無人機設計开發、產業孵化、產品試制及集成測試、地面試驗等細分產業發展,形成完整產業鏈,研制相關標准和規範,建立完善產業服務體系。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推動行業技術領先的研究院技術外溢,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重點推進小型、特種航空、商業航天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先進成熟無人機系統工程技術推廣和應用,培育國防、安防、巡檢、植保等智能無人機產業創新集群。培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推動基於人工智能的網聯汽車測試評價及試驗平台建設,加強車載感知、車聯網、物聯網、車路協同等技術集成和配套,發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系統。加強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鼓勵整車協同零部件廠商,推動車載傳感器自適應、小型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在整車和關鍵重點零部件上的應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提升遠程運維、個性化服務等後服務水平,拓展業務新模式。支持西鹹新區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發展面向未來的新型智慧交通體系。

(四)應用場景示範引領工程

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融合創新,在能源、化工、制造、農業、交通、文旅、物流、金融、商務、家居、醫療、教育、環保、社區等領域开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示範,推動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智能化水平。

智慧能源。圍繞陝北能源基地高端化發展,充分拓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深度,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能源开發利用、生產消費的全過程。重點推進5G+智慧煤礦建設,充分運用智能檢測、智能採掘、智能無人輸送等系統,全面降低井下作業人員數量,全面提升礦井安全系數和採掘效率。加強綜合能源網建設,構建多種能源形態協同轉化、集中式與分布式能源協調運行的綜合能源網,提升綜合能源網絡管控的智能化水平。

智慧化工。圍繞化工安全需求,以“兩重點一重大”(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和重大危險源)風險點智慧化監控應用爲重點推進化工生產及管理流程的智能化提升。重大推進利用多模態感知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提升重大安全事故預警能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智能制造。圍繞制造強國重大需求,推進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系統集成應用,研發智能產品及智能互聯產品,建立智能制造標准體系,推進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動智能化。推廣智能化協同管控技術應用,建設基於制造過程管控與優化的自動化生產线、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等,重點推進汽車、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領域的示範應用,全面提高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制造水平。

智慧農業。推進智慧農業農村工程建設及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應用,加快涉農數據全面整合和开放共享,打造一批大數據創新應用場景。开展傳統農機裝備和生產設施智能化改造,實施農業物聯網示範工程,建設一批省級農業信息化示範基地。研制農業智能傳感與控制系統、智能化農業裝備、農機田間作業自主系統等,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環節和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應用,加快建成服務全省“三農”的智慧農業服務體系。

智慧交通。構建智能交通系統,服務西安國際化歷史文化名城發展。綜合物聯與移動互聯、雲計算和大數據以及智能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智能交通信號燈、智能停車系統、智能公交系統聯網,實現交通流量預測、擁堵預警、交通事故預防,爲公衆提供路线規劃、實時路況查詢、停車位預約等智能化服務,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智慧文旅。發揮陝西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推動文化旅遊產業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積極推動智慧旅遊,引進和培育相結合,打造以增強現實、全息成像、裸眼3D、沉浸式體驗平台、互動影視、智能語音等內容爲核心的文化娛樂智能產業創新集群。加大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基礎設施智能化提升,打造網上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群,提供個性化智能服務。在高A級景區开展智慧景區建設,統籌交通、氣象、安全等多源數據採集與智能分析,實現對遊、購、娛、餐、宿、行等旅遊信息實時監測及應急響應。

智慧物流。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物流領域深度融合,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提升物流業信息化、標准化、組織化、智能化水平。完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和服務系統,加強智能化裝卸搬運、分揀包裝、加工配送等智能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提升物流運營效率。支持物流商業模式創新,开展高效車貨配載、運價智能預測等智慧物流應用服務,降低運營成本。加強智能物流網絡建設,通過智能分析、優化決策、自我修復等功能,提升在自然災害等突發條件下,物流網絡對生產生活基礎支撐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智慧商務。面向一帶一路跨境電商,以及區域電子商務快速發展,鼓勵跨媒體分析與推理、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等新技術在商務領域應用,推廣基於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務服務與決策系統。建設涵蓋地理位置、網絡媒體和城市基礎數據等跨媒體大數據平台,支撐企業开展智能商務。

智慧醫療與健康。積極推廣人工智能治療新模式,探索建設智慧醫院,支持醫療聯合體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快實現醫療資源上下貫通、信息互通共享、業務高效協同,推動構建有序的分級診療格局。強化臨牀新技術應用,支持AI醫學圖像分析、AI輔助診療和手術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推廣應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新藥研發過程,提高研發效率,降低成本。鼓勵發展精准智慧健康管理服務,加強可穿戴設備和家庭智能健康檢測監測設備的研發和推廣,加強疾病危險因素監測預警評估應用,推動健康管理實現從點狀監測向連續監測、從短流程管理向長流程管理轉變。

智慧教育。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創新,推進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師資培訓、課堂應用、教學評價等領域示範應用,構建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教育體系。探索建立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等智慧教育新模式,开展基於數據的精准教學、個性化學習,推動教育教學轉型。鼓勵探索和實踐基於大模型的生成式智能在教學及其管理中的深度融合與多類應用,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育質量。

智慧公共服務。探索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務領域的融合應用,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強政務信息資源整合與公共需求信息精准預測,暢通政府與公衆交互渠道。加快开發面向政府服務與決策的人工智能平台,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政策評估、風險預警、應急處置等決策支持應用。

智慧環保。建立涵蓋大氣、水、土壤等環境領域的智能監控大數據平台體系,建成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智能環境監測網絡和服務平台。研發資源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物排放智能預測模型方法和預警方案。加強重大战略區域環境保護和突發環境事件智能防控體系建設。

智慧城市與智慧社區。構建城市智能化基礎設施,發展智能建築,推動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升級。建設城市大數據平台,構建多元異構數據融合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實現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綠地、溼地等重要生態要素的全面感知以及對城市復雜系統運行的深度認知。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探索智能化設備和系統在網絡、通信、電力、水務、安防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應用。研發和構建智慧服務平台爲社區居民提供智慧化服務。促進社區服務系統與居民智能服務協同,开發智慧物業管理系統,實現社區物業高效管理。

智慧遙感。發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在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優勢,探索遙感數字經濟產業全要素在地理測繪、國土調查、資源監測、城市規劃、應急救災、黃河高質量發展、秦嶺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構建遙感數字經濟研發與應用創新基地,聚合在算力及服務供給、模型算法創新、數據供應與生產等方面的各方優勢,探索遙感大模型商業模式,打通上下遊,以遙感大數據和遙感人工智能創新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提升生產效率。加快开發遙感數據處理關鍵基礎平台,推進遙感技術在社會治理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將陝西打造爲國內遙感高地,並成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遙感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五)產業生態優化工程

提升算力資源統籌服務能力。適度超前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加快推動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國家超算西安中心二期等新型算力基礎設施,着力打造集公共算力服務、應用創新孵化、產業聚合發展、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等功能爲一體的創新平台。積極向國家爭取將陝西納入“東數西算”樞紐,支持“東數西算”陝西節點建設。探索區域統一多雲算力網絡調度平台建設,實現異構算力環境統一管理、統一運營,滿足不同創新主體彈性算力需求,提高人工算力支撐調度能力。推動數據資源开放流通。貫徹落實國家《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統籌推進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推進公共數據資源全口徑歸集,建設全省統一公共數據資源开放平台,探索建立公共數據授權使用機制,提升公共數據供給能力。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平台型企業提供高質量數據產品和專業化數據服務,引導企業發掘數據資產、开放數據資源、參與數據交易,打造一批行業數據品牌。加快存用分離、計量交易、安全流通等技術研發,重點培育數源商、數據开發商、數據服務商、平台服務商等多元主體,推動數據的採、存、洗、標、訓等業務全面發展。建設人工智能領域人才高地。依托三秦英才引進計劃、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計劃,着力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一流人才和隊伍,提高人才競爭力。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以重大研發項目留人、用人,探索高級人才跨校企雙聘,激發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強化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跨學科建設人工智能專業,开展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探索开展“人工智能+”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重點園區。以西鹹新區等开發區爲承載,依托高校院所和企業,聚焦人工智能領域建設方向,出台專項政策,加大重點項目、領軍人才、龍頭企業的招引力度,匯聚要素資源,同時加快培育和壯大本土人才、本地企業,形成梯次錯位發展格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完善管理服務能力,提升園區承載力。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基地、萬物互聯產業基地、自動駕駛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化“產學研用”結合,形成一批具有引領帶動作用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樣板區,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產業園區。探索人工智能產業包容審慎監管制度。持續推動監管政策和監管流程創新,建立常態化聯系和指導機制,探索人工智能應用安全評估備案,引導創新主體樹立安全意識。針對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探索“包容審慎”爲特徵的沙盒監管、分類分級監管等新監管方式。圍繞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科技倫理、就業促進等重點領域,建立風險防範和應對機制,防範和打擊違法行爲,引導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和組織健康發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省萬億級战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和各市(區)專班作用,強化省市聯動、校企合作,統籌推進人工智能發展各項工作,協調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推進人工智能多領域智庫建設,積極开展人工智能重大問題研究,爲全省人工智能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推進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聯合組建人工智能協同創新平台和產業創新聯盟,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網絡,促進原始創新和應用示範。各市(區)要立足當地實際,摸底分析產業創新發展現狀,指導專業化園區做好產業創新集群培育工作,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及時報送省發展改革委。

(二)強化政策支撐

發揮財政支持資金的引導的示範作用,統籌各級財政資金向人工智能項目傾斜,全面加強人工智能關鍵領域技術攻關、專利布局、標准制定和新產品开發,推動重點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示範。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加強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孵化和推進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利用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基金及資本市場融資等多渠道,支持人工智能企業發展。鼓勵金融機構針對人工智能企業推出特色化融資租賃、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擔保貸款、信用保險等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優先納入各級重點建設項目庫,全面加強項目在用地保障、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三)鼓勵开放合作

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區位優勢,推動不同領域人工智能國際科技創新聯盟、聯合研究中心、產業發展合作基地建設。鼓勵人工智能優勢企業“走出去”,舉辦國際論壇、國際會議、行業競賽等大型活動,加強交流合作。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帶一路”沿线國家推廣應用。積極引進國際人工智能創新資源,鼓勵並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开展國際合作和設立離岸科技企業孵化器,聚集創新資源,培育孵化人工智能高成長企業。

(四)營造良好氛圍

及時總結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先進經驗,高標准舉辦人工智能論壇、展會、學術會議等品牌活動,加大人工智能研發成果、創新產品和應用場景的發布和宣傳力度。利用西洽會、西商大會等大型活動和各類媒體,推介陝西人工智能創新資源優勢和產業投資政策,吸引人工智能企業落戶陝西。推出一批數字經濟優秀企業家代表、高技能人才、示範案例、合作項目,加大主流媒體宣傳力度,進一步提升社會知曉度和企業參與度,形成共建、共享、共發展的人工智能發展新局面,推動陝西高質量發展。

標題:《陝西省培育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印發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5542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