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向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簡稱 ISA)申請一項探勘行動,想要探勘印度洋卡爾斯伯格海脊附近的稀土礦藏,他們發現附近的海底溫泉附近有銅、鋅、金和銀的煙囪狀堆積物。而 BBC 已經看到 ISA 官員就此申請回覆了一份關於海底探勘的事項與問題清單;同時印度早先申請另一個海底地殼、阿凡尼‧尼基丁海底山的富鈷鐵錳結殼探勘行動,則已有他國聲稱對該地擁有主權,需要印度政府的進一步說明。
印度政府是正在進行的海底礦藏探勘賽的一員。
國際海底管理局是負責管理國際海底區域礦產資源的聯合國機構,目前擁有 168 個會員國(不包含美國在內)。ISA 迄今已發出 31 個探勘許可證,其中 30 個仍然有效,允許這些公司或政府在特定海域進行礦產資源的勘探。然而,目前尚未有正式的商業性開採活動開始,因為相關技術、法律和環境保護標準仍在制定中。
印度洋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美國地平線諮詢公司(Horizon Advisory)的共同創辦人 Nathan Picarsic :「印度洋海底有潛在的巨大稀土儲量,這也讓印度政府迫不及待進行更多科學探勘。印度、中國、德國、韓國已獲得印度洋中脊區域多種金屬硫化物的探勘許可。
目前,國際社會對海底稀有礦產的採礦活動越來越感興趣,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礦產被認為是實現未來技術創新和綠色能源轉型的關鍵資源。海底稀有礦產主要分布在深海的多金屬結核、多金屬硫化物和鈷結核等礦牀中。這些礦牀富含鈷、銅、鎳、錳和稀土元素等重要礦物資源,對於製造電池、電子設備和新型合金等具有重要意義。
2022 年,印度國家海洋技術研究所在中印度洋盆地深海 5,270 公尺處,進行了機械採礦實驗,並收集了一些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指位於海底的類似馬鈴薯形狀的巖石,富含錳、鈷、鎳、銅等元素)。
德國波茨坦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 Pradeep Singh 認為:「印度想要表明自己也是一個不容小覷、實力雄厚的國家,同時也想要讓別人知道,即使在深海領域的研究上,印度也沒有落後於中國。」包括中國、俄羅斯和印度在內的國家正爭相開發海洋深處數千米以下的巨大礦物資源庫──鈷、鎳、銅、錳。這些礦物資源被用於生產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電動車和對抗氣候變化所需的電池技術。
美國並未參與國際海域的採礦競賽,因為該國國會尚未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公約是得以讓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成立的協議。目前美國的政策,是傾向在其國內海牀或「盟友」從國際海域採礦的過程中、獲取礦物資源──類似中國現在在鋰礦開採的做法,中國也從其他國家獲取購買鋰礦的合約,成為鋰電池最大產能國。
為了「減緩碳排放」而增加的海底採礦需求?
採礦無疑會對海洋環境造成損害,但諷刺的是,人們需要在海底採礦,是因為需要減緩碳排放而導致的全球暖化需求,例如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組等,導致全球對於銅、鈷、鎳等金屬成分需求飆升,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顯示,到 2040 年,這些相關的金屬需求將會是現在兩倍,而到了 2050 年,銅的需求會從 2020 年的 2500 萬頓增加到 2050 年的 5000 萬噸──陸地上的採礦需求已經無法滿足之後的供應。
環保組織和一些科學家對深海採礦的環境影響表示擔憂。他們指出,深海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不為人知的領域之一,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極其脆弱,近年有一組專門探勘海底的科學家,在深海海牀發現。採礦活動可能會對海底生物造成嚴重威脅,包括破壞生物棲息地、釋放有毒物質、有害的噪音震動、增加水體混濁度等,最近一項日本的研究表明,在採礦的區域會導致物種數量減少。
▲ Vox 關於深海挖礦的專題。
去年英國、瑞典、愛爾蘭加入了呼籲商業深海採礦的國家行列,另外有加入此行列的國家為德國、法國、西班牙、巴西、加拿大等,而法國總統馬克宏則呼籲全面禁止商業深海採礦。包括 BMW、Volvo、三星等廠商已經承諾不在車輛或相關製品中使用深海礦物。不過挪威已經批准該國開始進行深海採礦,這也導致該國與歐盟委員會存在分歧──目前歐盟還是傾向暫停。
面對這些挑戰,國際社會正在尋求平衡經濟利益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一些專家建議,在展開商業性開採活動之前,應進行更多的科學研究,以深入了解深海生態系統的特性和潛在風險。此外,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和監管機制也被認為是確保可持續開發海底礦產資源的關鍵。不出幾年,ISA 與相關國際組織將會決議如何推動海底採礦的發展方向,有些人認為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能找到一個恰當的平衡點,但也有人認為環境的破壞是難以回復的。
礦物與地緣政治風險
海底礦物資源的需求除了來自於日漸增長的科技製造外,還暗藏著地緣政治角力問題。
目前少數國家在傳統的資源上掌握許多關鍵礦物的生產,澳洲是鋰的主要生產國、但大部分的鋰礦資源加工則掌握在中國手上;智利、祕魯、剛果、中國、美國是全球前五大的銅礦生產國,但前三者政治穩定性不足,中美則在明暗面相互較勁;中國也佔全球石墨生產超過 80%,是最大且最關鍵的供應國。
換句話說,鋰、銅、石墨等科技關鍵礦物、甚至包含部分稀土,目前幾乎都掌握在中國手上,中國目前控制近 100% 的石墨精鍊供應、70% 的鈷與近 60% 的加工鋰和錳。這引發了其他國家對地緣政治風險──尤其是美國的擔憂。美國能源部長在 2023 年的一場關鍵礦物資源峰會上曾表示:「我們正面對一個會為了政治利益,而將自己的市場力量武器化的主導供應商。」
美國在 2022 年與 11 個國家共同成立了「礦物安全夥伴關係」,表面上是支持永續礦物與道德礦物的採購,事實上是想逐步確保礦物供應鏈的穩定、減少被綁架。印度是其中一個成員,但該國也與俄羅斯共同發展深海採礦技術。
▲ 礦物安全夥伴協議(Minerals Security Partnership)是美國政府所主導的協議組織。(Source:)
(首圖來源:)
標題:海底兩萬哩:以減緩碳排放之名染指深海挖礦,背後為地緣政治角力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5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