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輕人遇上國風 七成受訪青年認爲國風服飾很美

2024-04-01 18:51:19    編輯: robot
導讀   在比利時留學期間和工作後,王梅穿傳統漢服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到朋友家做客會穿,到餐廳喫飯會穿,趕上中國的傳統節日會穿,和“同袍”出去旅行、逛博物館也會穿。2022年中秋節,她穿上漢服、戴好頭飾、化...

  在比利時留學期間和工作後,王梅穿傳統漢服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到朋友家做客會穿,到餐廳喫飯會穿,趕上中國的傳統節日會穿,和“同袍”出去旅行、逛博物館也會穿。2022年中秋節,她穿上漢服、戴好頭飾、化好妝容,又帶上自己的幾套漢服,“看看有沒有人想試穿,穿上和我一起過中秋”。那一天有兩個外國女孩兒試穿了她的漢服,她還給她們介紹了服飾的紋樣、朝代,“看得出他們特別感興趣,還主動問衣服的歷史、圖案的寓意”。受到鼓舞的王梅自此幾乎每周都會出門邀請當地人體驗漢服。

  就讀於東華大學的張詠翊則用另一種形式,讓中國傳統服飾元素煥發生機。在大二的《非遺與社會實踐》選修課上,她了解到了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崇明土布。實地走訪調研後,她發現土布背後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有一種布叫‘雙喜布’,父母會用‘雙喜布’爲女兒做嫁衣,表達對女兒未來生活的美好祝愿。”張詠翊以崇明土布爲面料,結合上海傳統旗袍的款式,做出了3套實物服飾,並進行了公开展演,吸引了很多觀衆。

  如今,像王梅和張詠翊這樣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龍年春節期間飄展在街頭巷尾的馬面,春暖花开時節公園、郊野裏各種形制的漢服,都在訴說着青年們以服飾爲載體、傳承傳統文化的故事。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近期面向以大學生爲主體的青年發起相關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222份,結果顯示,98.47%受訪者喜歡國風服飾,其中47.30%受訪者非常喜歡,37.08%受訪者比較喜歡,14.09%受訪者一般喜歡。

  國風服飾走進生活場景,見證青年文化自信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7.47%受訪者經常穿國風服飾,19.08%受訪者有時穿,36.63%受訪者較少穿,36.81%受訪者沒穿過。國風服飾已經被受訪者應用於各類生活場景,如日常生活(15.46%)、旅行(26.99%)、傳統節日(20.51%)、聚會(4.20%)、重要儀式(8.19%)、主題活動(22.93%)等。

  就讀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圖靈班的李君豪和國風服飾結緣,是受到古裝劇的影響。那時他還在讀高中,身邊幾乎沒人穿漢服,他把對傳統服飾的熱愛默默藏在心裏。高三時,他第一次在街頭看到別人穿漢服,“當時覺得她們很有魄力、很酷”。於是他也开始悄悄攢錢买漢服,在課余活動時偷偷穿出去。不過現在,李君豪可以大大方方地穿着漢服,約上朋友出門逛街、喫飯。去年過年時,他還穿着飛魚服和鬥篷回家,挨家挨戶給親戚朋友拜年。“當時大家都覺得很驚奇,我就很大方地給每個人介紹服裝的特點和歷史。”李君豪說。

  陽光學院的池佳雯也會把國風服飾當作常服,“襯衫搭馬面裙”是她逛街、上課都會選擇的穿搭。她也很愿意穿着漢服到城市周邊的森林公園,讓漢服與自然撞個滿懷。“在無人打擾的樹林之間,約上朋友一起散步、拍照,能讓我享受到自然和舒適的感覺。”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者喜歡國風服飾的原因中,包含國風服飾很時尚、是一種潮流(27.42%),穿國風服飾可以彰顯個性(28.23%)。上海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邢海燕在《“國潮”與“真我”:互聯網時代青年群體的自我呈現》一文中指出:“在過去大衆民族自信心不強的時候,有人曾經認爲國貨是土氣和低端的代表……通過網絡話語掃描,我們發現和上一代人相比,Z 世代的人群有着更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他們更容易接受國產品牌,更多中式元素設計的產品在他們眼裏成爲了時髦的潮品。”

  探尋服飾包裹下的文化基因,年輕人是認真的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55.63%受訪者認爲青年樂於探索傳統文化,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從接觸漢服,到逐漸學習、領會、傳播其背後的文化,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張思林沿着服飾探尋其背後的文化根脈。她的社交媒體账號“是小林哇”最初只是更新自己的漢服照,但慢慢地,她觀察到不少人將“古裝”“仙服”視爲漢服,並搭配以現代網感妝容,並不能准確展示出漢服和妝發之美。於是她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傳播傳統服飾文化。

  爲了讓拍攝內容盡量嚴謹,張思林和同伴會參考壁畫、文物和相關文獻書籍等資料,盡可能復原傳統服飾、妝容、造型和配飾。她還嘗試購买布料,自己找裁縫定制一些市面上難以买到的形制正確的漢服。因爲能买到的很多成衣衣長過短或形制不嚴謹,她最近定制了一件明朝孔雀補圓領女袍,這組圓領袍形象照也受到很多網友的關注。

  如果說服飾是一個人的外在,那么它背後蕴含的文化內核,就如一個人的內涵,在一些受訪者看來,國風服飾是一種內外兼美的存在。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爲,國風服飾有很高的審美價值(74.57%)、服飾背後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獨具魅力(71.74%)等,是國風服飾火熱的重要原因。

  對於學習服裝設計專業的張詠翊來說,她自身的經歷就是這場服飾“國潮”趨勢的縮影——從對傳統服飾文化不甚了解,到在實踐中逐漸學習,最後能設計出自己的“國潮”作品。讀大三時,她參加了蔻馳主辦的包袋設計比賽。比賽主題爲“China Cool”,在思索如何將“國潮”與品牌相融合的過程中,她和隊友想到了中國結這一元素。“我們沒有急於設計產品,而是先去了解中國結的起源和故事,粗糙的了解和設計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負責任”。他們到线下參觀服飾博物館和展會、查看論文和典故,了解中國結的種類和寓意。“我們以‘五福觀’——‘福祿壽喜財’爲切入口,尋找對應的‘結’的款式。比如我們用到設計中的十全結寓意是十全十美,戟結代表着前程似錦、步步高升”。張詠翊團隊的作品獲得了比賽的最佳創意獎,並到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參展。“在展會上,聽到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對我們作品的稱贊,讓我們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意義,能夠感染到很多人。”

  青年助力,讓國風服飾攜文化成潮流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除了穿國風服飾,一些受訪者還曾參與國風服飾相關的社團或活動(34.65%),組織、管理國風服飾相關的社團或活動(16.56%),設計或制作有國風元素的服飾或配飾(17.46%),通過講座、課程、網絡信息等學習相關知識(34.43%),在社交網絡發布穿國風服飾的照片、視頻(31.86%),等等。

  中國孔子研究院原院長楊朝明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年輕人不僅愛上傳統文化,如今還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方式將傳統文化帶入更多人的視野。王梅就把網絡當作了傳播服飾文化的載體之一。

  從最初自己抱着漢服當“活招牌”,到在商場、公園或景區支起攤位、掛上招牌,王梅的免費試穿漢服“小攤位”逐漸有模有樣。每次“出攤”,不僅有許多人排着長隊等待換裝、做造型,還有大量的圍觀群衆。在社交媒體上开設账號記錄給外國人變裝的經過後,她已經擁有了十多萬粉絲。“最开始只有我自己的衣服,給成年女性試穿,但因爲很多小朋友感興趣,我又买了小號的漢服。後來帶孩子來的爸爸們也想體驗,於是又增加了男士服飾。”“出攤”時她最多一次給13位外國友人試穿衣服、做造型,人都快累癱了,最後只好和還想體驗的人們連連抱歉,請他們以後再來。

  王梅希望漢服成爲她和外國朋友交流文化的載體。每次給外國朋友試穿漢服時,她都會介紹他們選中的服裝是哪個朝代的形制,上面的石榴、大象、花朵等圖案有怎樣的寓意,並教他們對應朝代的簡單禮儀。她還制作了一份中法雙語版宣傳頁,介紹每個朝代的傳統服飾有哪些不同。

  前不久,趁着“爆改”的熱潮,陽光學院的池佳雯給自己的兩位老師完成了一次“漢服爆改”。她結合老師們不同的風格,選擇訶子裙、宋制漢服、南北朝漢服等進行搭配。“這也是一次向不同人群介紹漢服的經歷。”老師穿着漢服的照片發布後,評論區不僅有諸多贊美,也有人討論起歷代服飾的特點。“夏商周時期的服飾簡約莊重,以深色短衫爲主,唐代以齊胸款式搭配大袖衫,紋飾設計也偏向文化多元和融合,這和當時的文化社會風潮緊密相關。”池佳雯介紹。

  成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思賢漢服社的社長後,李君豪也成了漢服活動的組織者和漢服文化的傳播者。“我們降低漢服社的入社門檻,只要對漢服感興趣都可以參加活動。”李君豪發現,參加過幾次活動後,很多新朋友都會在群裏請教买漢服的建議和注意事項,慢慢從“漢服小白”成爲“漢服資深愛好者”。滑板也是李君豪的愛好之一,他思考能不能把兩種愛好結合,玩出一種又潮又酷的新花樣——“穿着漢服玩滑板”。他买了一套圓領袍,“穿上它玩滑板完全沒問題,視覺效果和自身體驗感直接拉滿。”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53.47%受訪者認爲,青年的傳播使傳統服飾更潮流。鄭海燕則指出,Z 世代有着更加鮮明的自我認知和個體化的特徵,他們喜歡追逐新鮮的事物,有着強烈的自我表達愿望,同時也有着理性开放的思維和消費態度,“Z 世代的這批年輕人出生在中國國力不斷提升的年代,國潮文化以其獨具特色的識別性,受到了他們的認可與追捧,從而成爲了先鋒青年的流行時尚”。

  去年8月至12月,張思林赴阿聯酋留學,將漢服穿到阿布扎比、迪拜等城市,收到了很多諸如“Amazing”“Wonderful”的稱贊。遊客會對她穿着的漢服的色彩搭配作出好評。一些遊客還表達了漢服及其獨特發型、妝容的向往,她也積極爲遊客們介紹。在學校裏,她也穿漢服演奏古箏,參加學生文化節、漢語宣講等活動。在阿聯酋的4個月裏,在張思林的影響下想嘗試穿中國傳統服飾的外國同學越來越多。

  大二下學期,張詠翊還曾在亞洲設計聯盟實習,將老撾傳統的布藝和中國傳統服飾的樣式結合起來,獨立完成了37套服裝設計作品。“着裝是一種語言,它可以用一種無聲的方式感染到很多人,這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張詠翊有一種使命感,“如果現在的青年不去傳承的話,我們優秀的手藝和服飾文化就會逐漸消失,所以我感覺有一種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在身上。而我希望通過傳統文化和現代服飾的結合來設計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國風服飾”。

  將AI應用到國風服飾的設計和傳播,是學習人工智能方向的李君豪心中的小目標。“雖然我剛剛入門,很多想法仍然停留在創意階段,但當我專業知識不斷豐富,我希望早日將他們變成現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畢若旭 王軍利 實習生 孔令文 王詩瑤



標題:當年輕人遇上國風 七成受訪青年認爲國風服飾很美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5239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