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怎么成了“電子父母”?專家建議:家長應科學引導

2024-03-19 18:50:17    編輯: robot
導讀   “如果青少年長時間沉迷視頻,文字閱讀能力很可能得不到有效培養和訓練”“不少農村留守兒童熬夜、通宵刷短視頻”……不久前,“孩子沉迷短視頻”成爲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共同關注的話題。在當下“全民觸網”的時...

  “如果青少年長時間沉迷視頻,文字閱讀能力很可能得不到有效培養和訓練”“不少農村留守兒童熬夜、通宵刷短視頻”……不久前,“孩子沉迷短視頻”成爲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共同關注的話題。在當下“全民觸網”的時代,兒童與短視頻很難完全切斷。相關學者建議,家長應科學引導孩子將短視頻作爲生活學習的輔助,盡量避免其對深度思考能力產生影響。

  獵奇

  內容誇張沒營養

  “家人們注意了,看我弄死這個老六。別跑,看我一刀攮死你。”聽着iPad裏傳出的聲音,老崔蹙起了眉,再瞥見孩子的笑容,更氣不打一處來:“趕緊的,別看了啊,最後3分鐘!”

  老崔的孩子正上四年級,按照父子間的約定,每天放學做完功課,就是孩子的“iPad時間”。據他觀察,前一兩年,孩子主要以打遊戲爲主,“喫雞、蛋仔”玩得不亦樂乎,可如今,刷短視頻成了孩子的一門“功課”。“每天必刷,還同一個視頻反復看。”

  從內容來說,起初孩子愛看的視頻,多是遊戲攻略或動畫片段,但漸漸开始“走偏”,喜歡上了內容無聊、表演誇張的短視頻。即便是遊戲、動畫中的畫面,也常由視頻制作者重新配音,摻雜了許多低俗內容。

  例如某喫播類主播,雖然選擇的食品都是常見零食,但視頻使用綠色怪異的濾鏡,主播表情也非常誇張,喫上兩口就要擠眉弄眼、做嘔吐狀,引得孩子哈哈大笑。遊戲類視頻則以錄屏爲主,視頻制作者往往會加入大量誇張的“react(反應)”,遇到敵人便大喊大叫,打敗敵人就瘋狂嘲諷,髒話更是很多主播的“招牌”。此類視頻火爆後,還會有網友將視頻中的“名梗”再次剪輯,進行二次創作,形成內容更加單一、重復的“高能視頻”。

  類似的視頻,恰恰迎合了孩子的獵奇心理。“這么大的男孩,最喜歡這些‘屎尿屁’的梗,看得那叫一個开心,還非拉着我一起看。”老崔坦言,自己並不希望孩子與網絡隔離,許多網絡熱梗也是孩子的社交話題,但視頻內容毫無營養,又令他如坐針氈。

  對存在污言穢語的視頻,老崔也曾試圖利用平台中的投訴功能進行舉報。但實際操作中,他發現投訴步驟非常繁瑣,也不一定有用。“需要提交很多證據,截圖錄屏鼓搗半天,過一個月再看,視頻還更火了。”

  擔憂

  以偏概全受誤導

  更讓家長們憂心的,還有某些傳達“價值觀”的視頻。

  “作業紙張很鋒利,容易劃傷人;寫多了作業容易累,會得近視眼……所以同學們,遠離作業,從你我做起!”

  僅以“遠離作業”爲關鍵詞,就可以搜索到諸多利用真人出演、動畫剪輯等形式,描述師生矛盾、抵觸學習、對抗家長的視頻。

  此類視頻很受觀看者追捧,一則由小學生表演的“作業瘋了”視頻,收到超2.7萬點贊、2000條評論。其中不少評論都表示“同意!趕緊扔掉作業”“珍愛生命、遠離作業”。

  “這種話簡直說到我兒子心坎裏了,他天天拿着這些視頻說事兒。”張子成的孩子最近學會了一套“話術”——老師留作業叫“壓迫學生”,家長布置學習任務是“破壞親子關系”,抄寫生字、單詞,更是孩子的“壓力源頭”。這些說辭,幾乎都來自於短視頻,更有許多短視頻渲染學習任務對於孩子的壓力。

  張子成坦言,爲孩子減負是現在社會共同倡導的,家長也認同,但到了短視頻裏,表達完全變了味,“好像作業一點都不能做”,讓家長十分被動。“拍攝這種短視頻,一看就是爲了吸引孩子,以偏概全,可孩子不明白,還覺得視頻講的有道理。”

  不僅是學習相關,爲了吸引眼球,一些涉及社會現象、熱點內容的短視頻,往往將觀點激化放大,成年人尚且易被誤導,何況孩子。雖然部分視頻標注了“僅供娛樂”等字樣,但對孩子而言,很難理解“玩梗”與真實的區別。

  發現

  替代陪伴易上癮

  在家長李女士看來,孩子沉迷於短視頻,與家庭關系緊張、缺乏陪伴脫不开幹系。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不久前五歲女兒生病,她陪着在醫院輸液。隔壁位置來了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輸液期間兩三個小時,一直在刷短視頻。“除了外放聲音打擾別人,這眼睛也受不了啊!”

  連周邊家長都在擔憂,孩子父親卻不聞不問。“他父母交流時,只要稍有分歧,父親就冷言冷語,令外人都感覺十分不適。這樣的環境,孩子怎么能不想逃避?”

  去年7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豔課題組完成的《未成年人短視頻使用與學習研究報告》顯示,82.9%的未成年人使用過短視頻。“農村、中學生、學習負擔重、親子關系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比例更高。”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圍繞親子關系與短視頻使用進行調查,發現與父母關系很不好、不太好的未成年人,相比親子關系很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的比例分別高出22%和25%;家庭陪伴多的未成年人,經常使用短視頻以及長時間使用短視頻的比例,都相對較低。

  “短視頻包括遊戲,成了孩子的‘電子父母’。”家長岳先生稱,自己在地鐵上時常會見到帶着孩子的家長、老人,將手機交給孩子,換得一路清淨。“一次有個孩子蹲在車廂接縫處看視頻,下車時也不還給奶奶,老太太真是硬搶才搶回去的。”岳先生坦言,自己算得上比較有自控力,即便如此,也有不知不覺“刷”了很久的經歷。“短視頻那么吸引眼球,小孩不上癮反倒奇怪了。”

  建議

  用網習慣巧培育

  圍繞整治短視頻信息內容導向不良問題,2月28日首都互聯網協會曾召开網絡評議會,政府管理部門、業界專家、互聯網平台和媽媽評審團成員多方齊聚。在明確平台應加強監管前提下,提出相關各方應努力實現“技治”“共治”“自治”三管齊下,形成治理合力。

  “早晚有一天,孩子會擁有自己的手機,家長更不可能永遠把孩子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管。”岳先生認爲,刷短視頻只是孩子可能受到的各種誘惑之一,關鍵還是在於如何引導。“有很多制作精美、具有知識含量的優秀視頻账號,我不會一味回避。”近來,他正爲女兒講解音標,爲啓發孩子興趣,先用短視頻引入,再落到書面去掌握。“歸根結底,希望讓孩子感知到這是一種‘工具’,要爲自己所用,而不能被它奴役。”

  在《未成年人短視頻使用與學習研究報告》中,孫宏豔建議,不要“談網色變”,應給未成年人實踐和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在數字世界生存的韌性和能力。這顯然對家長提出更高要求。事實上,正如報告所顯示親子關系的重要性,除了刷短視頻,同樣體現在玩遊戲、看網絡小說等一系列“觸網”行爲上。在和諧的親子關系中,家長和孩子共同商議制定網絡“衝浪”規則,才有可能幫助孩子培養數字時代健康的用網習慣。

  文化評論家、原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馬相武認爲,家長和老師,應多去了解並尊重孩子的欣賞需求、興趣愿望。在此基礎上,有能力有水准者,不妨幫助孩子挑選精品良品。“短視頻乃至手機問題上,不要採取所謂的強制執行。有學校將孩子的手機收上來當場砸掉,這樣做誰都知道是錯誤的。青少年稍有偏頗,特別是興趣和愿望的偏頗,也沒有那么可怕。”本報記者 魏婧 吳楠 文



標題:短視頻怎么成了“電子父母”?專家建議:家長應科學引導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4807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