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養老依然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战略,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公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97億,佔全國人口的21.1%。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催生出銀發經濟巨大市場,如何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讓他們更加安心舒心地度過晚年?代表委員圍繞這一話題,積極建言獻策。
开拓“新藍海”,培育“新賽道”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爲老齡階段作准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稱,其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佔GDP比重約6%,預計到2035年佔比將達到10%。
在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快進入銀發市場領域。談起布局銀發經濟新賽道,安徽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董事長潘保春代表頗有心得。他告訴記者,多年前,他所在企業就开始开發適老化智能家居產品,幫助老年人在日常起居或者獨立生活時,享受安全、舒適、健康的生活品質。
“從爲獨居老人設計的老人浴缸,到廚房煙霧報警系統、發熱木地板等一系列智能家居產品,我們一直在努力促成智能家居產業老年板塊落地。”潘保春代表說。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准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這是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2024年因此也被認爲是我國銀發經濟的元年。
“這一意見吹響了發展銀發經濟的號角,對想要入局的企業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战。”重慶靜昇律師事務所主任彭靜委員認爲,企業开發養老產品和服務要避免一窩蜂扎堆,應發揮企業的科技化、智能化研發優勢,在衣、食、住、行等多個方面尋找市場空白。“比如,跌倒探測、急救拉繩、生命體徵監護等可穿戴設備,現在就很受老年人歡迎。”彭靜委員說。
在潘保春代表看來,國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銀發經濟市場的發展,與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脈相承。他表示,這是個雙贏的過程,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從有到優”,供給側有待發力
不少代表委員認爲,以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老年人需求,是釋放銀發經濟潛力的關鍵。市場需要更主動地以精准定位對接具體需求,讓銀發經濟“菜單”更豐富。同時,需要突破“看着香、喫不到”的困境,進一步增強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可及性。
“當前,一些低齡老人身體健康水平較好,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收入和消費水平也較前代大幅提升,思想觀念更加开放,知識視野更加开闊,他們的需求更加多元。”無錫拈花灣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代表表示,傳統養老產業僅局限於餐飲、護理、保健等基礎養老服務領域,銀發經濟的供給側還存在很大的優化和深耕空間。
吳國平代表表示,應更加注重養老產業的市場細分和老齡群體消費需求的深度挖掘,通過研發文化旅遊養老、在线教育養老、文化娛樂養老等新型養老產品,更好地滿足老年人不斷升級的養老需求。
今年全國兩會,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榮華第四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盛弘代表,帶來了提高銀發經濟產品供給質量的建議。她表示,老年人的消費需求很旺盛,老年大學“一座難求”,而市場上針對中老年的培訓、健身等商業機構卻幾乎沒有,市場空白亟待填補。
還有一些代表委員聚焦老年文旅消費市場,帶來建議提案。“一些旅行團不接收超過一定年齡的團員,一些航司拒絕達到一定年齡的長者登乘飛機等。”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委員呼籲相關方面重新審視這些約束條件。
民進中央祕書長金永偉委員則建議,要降低老年文旅消費的“數字”門檻。他呼籲,除節假日和場館接待人數飽和的情況外,各景點取消线上預約制度,設置老年遊客入場通道,60周歲以上老年人憑身份證或社保卡“一證(一卡)通行”。(本報北京3月10日電)
標題:釋放銀發經濟潛力 托起幸福“夕陽紅”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4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