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首個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發布之後,不少人發問:
爲什么Sora不是誕生在中國?
灣流經濟評論嘗試解答這個疑問:
中國擁有大量Sora 式創新的土壤,但極少數能在本土开花結果。
1
一組現象,會發現最近熱門的前瞻式創新項目的土壤,都誕生在我們國家:
以英偉達爲例,這家公司是遊戲顯卡GPU起家,其產品在全球最大的網遊市場—中國,被廣泛使用,一定程度上說,GPU技術也曾在中國有非常好的生存和應用土壤。
然而,過去數年,遊戲產業在國內被定義爲青少年的“毒品”,上遊硬件產業的創新發展並沒有過多創新。但在大洋彼岸,依賴遊戲的顯卡技術,衍生出來了算力芯片,這些強大的算力,也催生了Chatgpt和Sora這樣的跨時代產品。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英偉達也在這兩年一飛衝天,成爲了全球最受矚目的科技公司。
還有比特幣,數字貨幣誕生之初,中國創業者們前赴後繼,並在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有着非常深的積累,如今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市場的創始人趙長鵬就是當時的中國創業者。然而,一紙通知,比特幣交易在中國灰飛煙滅。但如今,比特幣已經突破6萬美元大關,並在美國成爲了現貨ETF,未來可能全面替代黃金,成爲等同於美元的儲備資產。
灣流經濟評論認爲:
創新的土壤一定是天然出現的市場需求,偉大不能靠計劃。
2
有人已經急不可耐地反駁:
如果我亮出新能源汽車產業,閣下該如何應對呢?
的確,國家補貼喂大了這個產業,國家規劃也讓這個產業實現了彎道超車。
但實際上,多數車企造車亦步亦趨,唯獨王者比亞迪,造車不是計劃出來的。1995年剛創業,王傳福是做電池的,當時還不是鋰電池,而是鎳鎘電池、鎳氫電池。
造車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比亞迪成爲諾基亞、摩托羅拉等手機廠商的電池供應商後,認爲做手機、家電、房地產都不太合適,才決定切入汽車領域,並依托鋰電池優勢,生產新能源汽車。2003年,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比中國決定扶持這個產業早了整整6年。
造車也是創新的結果。有人問起比亞迪崛起的祕訣,王傳福脫口而出:
“創新。如果你和別人一模一樣的打法,怎么贏?”
他有一個獨特的理念——技術魚池,把技術研發比喻成“養魚”,把技術成果比喻成“魚苗”,把市場需求比喻成“魚塘”。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比亞迪在池裏抓條需要的“魚”應用到產品中。
比如說,究竟選擇哪種電池,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市場試出來的。比亞迪憑借刀片電池一舉拉回磷酸鐵鋰電池的頹勢,但人家也生產三元鋰電池。這兩種電池,都是技術魚池裏面的魚苗。
再加上之後的天時地利人和,才有了逆襲的故事:比亞迪從一個low low的品牌(網友雲),華麗轉身爲新能源汽車領導者(比亞迪語)。
無獨有偶,多數明星企業和名人,都有着和比亞迪類似的經歷:
YouTube的創始人最开始想做約會網站,而不是綜合性內容。
蘋果公司最开始叫蘋果電腦公司,是生產電腦的。讓其封神的iPhone,則完全是個意外——喬布斯覺得合作方生產的手機設計太腦殘,合作方摩托羅拉太愚蠢,於是決定自己幹。
就連李佳琦,最开始做主播只是想混口飯喫,哪有時間計劃成爲口紅一哥,开創美妝直播新時代?
還有更多諸如此類的案例:
抖音和今日頭條最开始靠搞笑段子和音樂短視頻起家,其長期積累的獨特而有效的算法,讓tiktok成爲全球短視頻領域的一哥,Facebook這樣的巨頭都頗感危機;
華爲最早在中國市場進行交換機的倒买倒賣,在通信時代的需求下,摸索着开始朝着上遊研發產業鏈邁進,誰竟知,若幹年過去,他成爲了中國頂級科技公司……發現沒,他們的成功,都是摸着石頭過河,無心插柳加上开盲盒,而不是完全照着計劃。
只不過,他們比普通人多一份熱愛和執着。
說到底,這世界上壓根不存在真正有用的指南針。因此,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和企業,才會被披上神祕的面紗,贏得世人的尊敬和崇拜。
3
有着OpenAI工作經驗的兩位人工智能專家——肯尼斯·斯坦利和喬爾·雷曼,算是把這個道理講明白了。他們在《爲什么偉大不能被計劃》一書中提到:
第一,目標具有欺騙性。社會的慣常做法是用目標函數衡量目標進程,比如將不斷提高的分數和學生正在掌握的學科知識劃等號。問題是,目標函數的提出者是不完美的人類,其本身也不是100%正確。成績第一的學生,不一定是掌握知識最扎實的。
甚至有些時候,朝着反方向跑,才能最快到達目的地。就像《三大隊》裏的程兵,不是因爲當上公安局領導,而是因爲活成了王二勇,才抓到了真兇。
第二,不要低估目標的難度,也不要高估人腦的聰慧。現實和目標之間,是一片未知,分布着無數墊腳石。踩空、踩錯都有可能萬劫不復。盡管人腦高度發達,但也很難判斷幾步之外的墊腳石,甚至連下一塊在哪兒都看不出來。
既然如此,不如專注眼下。歷數全球頂尖企業家,無一不是在摸索下一塊墊腳石。他們憑借比別人多的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开啓了盲盒,尋到了寶。
4
創新是需要自由環境的。
創新是“一種建立在自由思考、獨立探索上的活動,需要一種身心協調、無牽無掛、半遊戲半工作的優遊(playfulness)狀態”,更是一個开盲盒的過程,無法判定开的這個是陷阱還是驚喜。
因爲AI爆火的英偉達,最开始是設計遊戲圖形處理器的,後來因爲在圖形處理上積累的經驗,成爲自動駕駛芯片供應商。
幸好黃仁勳在美國,不然早就被網友點天燈,最後落得去日本教書的下場了。
不承認教育、溝通不利,而把孩子沉迷怪罪到網絡遊戲身上,是一種利己主義歸因偏差。
對遊戲斬盡殺絕,是抹殺了創新,還拍手稱快。
第二,創新是需要市場的。
美蘇的芯片战爭就是前車之鑑。冷战之初,蘇聯的半導體研發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要技術有技術,要人才有人才。結果到了上世紀50年代,兩個大國因爲電子管和晶體管之爭,逐漸拉开差距。
晶體管體積小、重量輕、能耗低,效率高,明眼人都知道它才是趨勢。在美國,到底發展電子管還是晶體管?政府、少數人說了都不算。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市場。當時,用晶體管制作的收音機在美國大賣,又促進了晶體管的研發,並催生了多類晶體管產品,形成了良性循環。
反觀蘇聯,當時高層的關注點卻是:如果爆發核战,晶體管完全沒有招架能力,而電子管卻可以。基於此,蘇聯決定舉全國之力進行電子管小型化。
高層都這么決定了,誰敢反對?
現在看,蘇聯是在電子管方向上一條道走到黑。
這還不是個例。想想咱們舉國之力發展的5G,現在有多少人在用呢?
圖片來源見水印
而且,推動工業革命進程的瓦特蒸汽機,靠的也不是政府主導,而是紡織業的迫切需求……
參考資料:
【美】肯尼斯·斯坦利、喬爾·雷曼:爲什么偉大不能被計劃:對創意、創新和創造的自由探索
肖知興:中國人爲什么創新不起來
謝文:爲什么中國沒出Facebook
海邊的西塞羅:“哈,美國佬又搞了個奇技淫巧!”
21世紀經濟網:比亞迪是如何逆襲的?
吳曉波的財新博客:前蘇聯半導體產業的潰敗,給了中國什么啓示?
原文標題 : 美國Sora式AI大創新的背後:爲什么偉大不能被計劃?
標題:美國Sora式AI大創新的背後:爲什么偉大不能被計劃?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4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