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本轉向AI風口,被“拋棄”的中國電車產業何去何從?

2024-03-03 18:10:45    編輯: robot
導讀 如果說往前推10年是智能電動車的時代,那今年就是 AI的元年。 從去年ChatGPT的爆火,對全球科技行業的洗禮,到眼下手機和PC廠商紛紛宣布轉型AI 設備。浪潮滾滾,一個全新的 “大AI”時代正向...

如果說往前推10年是智能電動車的時代,那今年就是 AI的元年。

從去年ChatGPT的爆火,對全球科技行業的洗禮,到眼下手機和PC廠商紛紛宣布轉型AI 設備。浪潮滾滾,一個全新的 “大AI”時代正向我們迎面撲來。

但說實話,這些AI硬件能不能成功,屬於AI的時代還要多久才會正式到來,我們暫且仍不知道。

我唯一能確定的是:AI 的發展大概率即將蓋過智能電動車的風頭,全球資本市場的熱錢也向着新的AI風口譁啦啦的流去。

這一點從高合的失敗就可見一斑,你沒聽錯,我並沒有扯遠。高合但凡還能融到錢,或者成IPO,割一波“韭菜”續命,都不至於落到如今研發楊總直播賣慘,CEO丁總宣布企業生死存亡只剩最後3個月窗口期的局面。

以小見大的是,如今整個電動汽車市場的表現似乎都不盡如人意,融資環境較數年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首當年,特斯拉超越豐田,成功登頂全球市值第一大車企,令資本爲之狂熱,瘋狂尋找“下一個特斯拉”。初創電動車企站在了時代風口,只要故事講得好就有錢买账,蔚小理等等,一個個“獨角獸”就此誕生,即便當時他們可能總共交付都不到1萬台車。

不過,打那之後,就再難出現類似的神話了。

至於原因,比較廣泛的是,如今融資環境逐漸變得嚴峻,電動車廣受追捧,或者像高合這樣銷量平平,但有一定設計亮點和技術班底的車企能成功IPO,實現高市值的風口已經徹底過去了。投資者不再看重未來的“大餅”,而是更注重企業實際的“造血”及變現能力。這是當前智能電動車企融資日益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與之伴隨的還有自動駕駛領域。一個個初創企業破產倒閉的消息陸續傳出,投資者更加謹慎和理性,都不愿意再給出高估值。我們認爲較爲深層原因則是,目前整個歐美市場,對推動電動車發展的基礎正在產生動搖。這一點如果是真的,會更爲致命。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

說的明白一點,發展電動車會革了歐美老牌車企的命,而這些老牌車企正是歐美的工業支柱。所以你可以看到眼下歐美不再愿意花大力氣、大價錢再爲了講“碳中和”的故事推動電動車發展。他們的做法,反而是重新提振燃油車的回報收益,資本市場也樂於看到這一點。

當然,表面上,這似乎只是關於汽車是否電動化的方向分歧。實際上,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尋求創新解決方案,能解決競爭力的問題,但跑不過對手,就必須將電動業務的獨立性時間表向後推。畢竟根據全球分析機構的預測,2024年新能源市場將增長27%,達到1750萬輛規模,但這其中最大一塊肉,78%的份額很可能被中國品牌侵吞。

對於歐美玩家來說,當前在這條賽道上已經明顯落後中國,那確實不如放緩節奏慢慢玩。要么等待對手犯錯,這看上去有一定的可行性。因爲從國內新勢力接連暴雷,傳統車企打造的新能源品牌也變本加厲陷入行業性虧損的情況看,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跡象。當然,這也進一步加重了資本市場對於全球電動車行業的悲觀情緒。

所以新年前先後不光是中國車企,像極氪、廣汽埃安等新能源汽車品牌的IPO節奏宣告放緩,還有大衆和雷諾兩家跨國車企也暫停了旗下電動汽車業務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計劃,原因同樣都是因爲市場情緒低迷。

大環境使然,即使目前國內電動化轉型的節奏沒有放緩的跡象,但從全球汽車市場的格局看,電動車是否真的會和原本想象中的一樣逐漸替代燃油車,已經出現了很多的不確定因素。

當然,有虎落平川就有雲起龍驤。

“對智能電車行業來說,今年或許是過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卻是AI時代未來十年興起的开幕式。”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半年時間,硅谷在人工智能領域拿下全球超過50%的籌資金額。熱錢從智能電車的頭頂飄過,在AI的天空撒下,堆起了新的故事。這也幾乎成爲了全球資本的共識。

身處大洋彼岸的中國創業者也受到了感染,但中美AI領域雖然同樣火熱,各自的商業邏輯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創業者似乎又在重復當初智能電動車的發展模式,復制頭部頂級玩家,copy“特斯拉”的策略。

最明顯的區別是,硅谷這波AI大模型的創業仍然採取少而精的方式,OpenAI一家獨大,只有谷歌和Meta等大公司向其發起挑战。但在中國卻又出現了 “百模大战”的格局。我可以理解還是有人想賭一把,因爲最終誰是中國的OpenAI還不確定,造神的這一過程既危險又性感。但兩種商業格局的導向,硅谷少而精的公司,更容易集所有的資金埋頭解決和重視大模型的技術能力,國內這種百舸爭流的局面則更看重商業模式,效率自然比不過人家。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OpenAI成爲了當前AI界當之無愧的主角,就像當初電動車時代的特斯拉一樣。而中國AI圈用了一年時間,雨後春筍般打造了上百個大模型。但其中能夠誕生像chatGPT一樣的明星應用,能夠推動產品創新,或者能夠擁有規模化用戶的卻寥寥無幾。你很難說這不像當年新造車的激流勇進,巔峰期催生出超過400家企業,沒能角出一個中國版特斯拉,反倒產業過渡膨脹、過剩,充斥着大量騙錢和攪局者的亂象。

歷史會不會重演我們目前仍不知道,讓子彈再飛一會。但不管咋說,風向已經變了,未來AI的战場大概率比智能電車更有看頭,你覺得呢?



標題:全球資本轉向AI風口,被“拋棄”的中國電車產業何去何從?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4000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