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網的Sora,又上新了。
第二波文生視頻已經放出。
給大家放兩張圖看看效果。
提示詞:「一只小熊貓和一只巨嘴鳥是最好的朋友,在藍色時刻漫步在聖托裏尼島」
提示詞:「一名潛水員發現了一艘隱藏的未來沉船,裏面有控制論海洋生物和先進的外星技術」
無疑,又是一份令人驚豔的答卷。
也難怪Sora問世才十幾天,已在全球範圍引發了社會焦慮。
國內有李一舟,利用人們的知識焦慮賣課,狂賺5000萬。
在好萊塢也引起巨大震動。
已經有導演因此撤掉了自己8億美元工作室的擴建計劃。
種種擔憂是高瞻遠矚?還是杞人憂天?
到底該如何看待Sora的出現?
今天,魚叔想從一個更易被忽視的角度,再聊聊這件事——
Sora一出現就引發人人自危。
焦慮幾乎蔓延到了各行各業。
但魚叔想先給大家打消一些常見的僞焦慮。
比如,有一種論調是,Sora將搶走很多人的飯碗,影視、廣告等很多行業都要完蛋。
這類說法並不妥當,大多出於對當前AI技術的誤解和誇大。
的確,AI會進入很多領域,改寫行業格局。
但它同樣伴隨着新的工作機會。
況且,就目前的發展看,距離真正普及也還有很長一段路,尚不足以覆滅某個行業。
最近新聞中,很多業內人士談Sora,都表示雖然有被震驚到,但還沒有感覺到威脅。
比起還看不到、摸不着的未來,人們反而忽視了,更深層次的影響早已發生。
雖然Sora才剛剛問世,但作爲人工智能基礎之一的大數據,早已經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比如,社媒的信息繭房。
人們刷到的、看到的,都是由大數據的算法決定的。
主要收割中年人流量的「秀才」爆火後, 很多年輕人表示從沒聽說過。
曾有條情侶吵架的視頻,被網友發現,同一條視頻下面,男性和女性用戶只能看到各自性別視角的評論。
還有,電影的短視頻化。
近年不少爆款電影,都像是加長版短視頻。
整合社會熱點,拼接視覺奇觀,外加病毒式營銷。
狂攬票房的同時,也悄無聲息地改寫着行業風氣,重塑着觀衆的審美。
最近熱議的咪蒙的微短劇,更是將上述程式化和套路化推向了一種極致。
霸總、甜寵等國內古早網文,澆上復仇爽劇的配方。
單集1分鐘,人設滿,節奏快,情緒足,主打一個即時滿足。
在此基礎上,投流公司再利用大數據,將劇集廣告精准投放給目標受衆,這才打造出了爆款。
尼爾·波茨曼曾痛斥電視這一媒介對文化的毒害,認爲它讓人們變得庸俗、淺薄,讓一切都成了娛樂的附庸。
大數據算法的出現,無疑加劇了這種狀況。
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社會風氣下,「奶頭樂」被無限供應。
嚴肅的報道被淺薄的八卦隔絕,理性的思考被極化的輿論衝潰 。
「挖呀挖」「小土豆」等無意義的熱梗爆火一再印證了赫胥黎的預言「我們會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Sora出現後,很多人樂觀地覺得,未來人人都能成爲導演,社會的創造力會被極大激發。
早年攝像機、手機面世時,人們也有過類似的暢想。
但現有的事實反而說明了,技術更新未必會降低藝術創作的門檻,反而更可能進一步束縛大衆的思維,讓審美越來越單一、固化。
編劇余飛在採訪中表達了對Sora的擔憂:
「我們必須警惕一種情況,由AI生成的視頻產品,是對人類的一種洗腦。慢慢地,人類就習慣這種審美了,甚至不喜歡看人類自己創作的東西。人的精神層面完全被它掌控,那就麻煩了。當大多數人認同人工智能的宣傳,有獨特審美的人類成了少數派,說不定會被AI派出來的無人機追殺。」
這也正是魚叔所擔心的,大數據時代已經造成了影視行業的大洗牌。
假以時日Sora普及後,審美、認知恐怕更易泛化和下墜。
那將是一幅技術馴服審美的末日圖景。
不少影視作品中,都設想過人類被技術奴役的可能性。
早年科幻片,更多表現爲人與實體機器人的衝突與鬥爭。
但這兩年更多表現出的是行爲習慣的改寫,深層觀念的滲透。
科技會改變我們對愛情的理解和想象。
《黑鏡》的《白色聖誕節》一集中,人人都內置了智能眼。
竊聽戀人的內心,就能收獲完美約會。
《愛芯》中,被植入芯片的夫妻,性生活被逐幀保存,還有相對應的評分系統。
這實則都是借技術,對伴侶的精神奴役。
科技會改變我們的工作狀態。
《人生切割術》中,打工人接受了最新的大腦改造技術。
他們因此可以過上雙重人生,上班時間和下班時間徹底被隔絕。
聽起來還不錯?
但對工作時間的人格來說,他只有工作,全無生活。
本質上還是對自我的奴役和剝削,和智能手機出現後,人們的私人生活被徹底侵佔一樣。
科技也可能改變我們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
《黑鏡》中《暴跌》一集,講未來社會,網絡評分和現實生活完全交融。
人們可以在任何場合,給任何人打分。
分數類似「信用積分」,直接和各種生活權益掛鉤。
這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放棄自我,戴上面具,將他人的評價當作生活的唯一目標。
人人都成了技術操縱下的傀儡。
這些情節看似荒誕,但都不陌生。
本質上都源於信息過載、隱私泄露,虛擬和現實失去了邊界。
《真相捕捉》呈現了這樣的後真相時代2.0。
人臉識別被濫用,監控畫面也可以造假。
上位者可以爲自己的利益炮制假新聞,讓無辜者百口莫辯,讓真相無從捕捉。
《黑鏡》的《瓊糟透了》中,瓊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AI量身定做了一部劇。
她的私人生活被全方位竊取,經藝術誇張後,每晚准時上线,供所有人觀看取樂。
她的親友都看到她如何惡狠狠辭退員工、搞外遇,將劇裏的角色當作她本人。
而她毫無辦法,因爲注冊會員網站時,點擊「確定」的瞬間,就默許了平台的肆意侵犯。
這樣的劇情早已照進了現實。
近期出現了不少利用AI造謠、直播、詐騙的新聞。
最轟動的是香港詐騙案。
一家跨國公司分部的職員受邀參加「總部」發起的「多人視頻會議」,並按要求先後轉账2億港元。
事後才得知,所謂的視頻會議中,僅受害者一人是「真人」,其他人都是AI換臉的。
AI出現後,人們越來越難以獲得真相。
但問題不在於AI,而在於人對技術的濫用。
人被AI奴役思想,本質上也是人類濫用了AI。
最近,有條微博引起很多人共鳴。
「我覺得AI的方向搞錯了,我們希望機器人幫人類掃地、洗碗,是因爲人類要去寫詩、畫畫。現在是AI都去寫詩和畫畫了,我們人類還在掃地、洗碗。 」
當這一現象成爲普遍現實後,必然導致人類思維退化,人越來越像機器,機器越來越像人。
科幻片經常出現機器人叛變,反抗人類的劇情。
但現實中根本不需要這么抓馬,只要人類的生活被技術滲透、接管,那AI就已經贏了。
因此,比起擔心人是否會被AI取代。
更值得思考的是,在勢不可擋的技術潮水中,如何更好地葆有自身。
比如說,可以劃定清晰的技術邊界。
《頭號玩家》結尾,曾沉迷虛擬「綠洲」的韋德意識到了真實的可貴。
他爲自己制定了一條准則:每周關閉「綠洲」兩天,脫離虛擬世界,與家人和朋友共度真實時光。
現實中,很多人也早已發現了,適當「斷網」的快樂。
徹底投入現實,和家人、朋友、戀人、寵物在一起,成了當代人的生活解藥。
還有,學習自我反思,自主選擇。
《黑客帝國》中,尼奧選擇了代表真實世界的紅色藥丸。
他學習中國功夫,和起義軍領袖、哲學家,還有母體「工程師」談話。
他不斷質疑人類的本質和世界的真相,從而拓寬個人潛能和自由意志的邊界。
從一個一無所知的沉睡者,成長爲「救世主」。
《十三邀》中,《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幾乎所有人類發明,都在給人控制外部世界的力量。
但問題在於,人們不理解外部世界,也不理解操縱我們自己的身體和大腦的力量。
做批判性思考,尋找自我的真相,是永遠必要的事。
此外,會發現很多影視作品都試圖告訴我們:
面對無情、冰冷的科技力量時,人類的溫情永遠有效。
《黑客帝國》中,尼奧對崔妮蒂的愛成了他對抗矩陣的重要動力。
《頭號玩家》中,韋德也是因爲和阿爾蒂米斯的感情,體會到了真實世界的美好。
動畫科幻劇《萬神殿》中,主角在虛擬未來中得以永生。
但她的精神力量,卻始終來自過去的親情、愛情。
因爲她意識到,人終究要在與他人的具體的情感連接中,才能得以完整。
就像當下,很多人承認Sora的強大,但也都覺得缺點「活人味」。
也是因爲它缺乏藝術創作最核心的存在——獨一無二的情感價值。
很多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就在於它穿透銀幕的真實力度。
試想,賈玲如果在《熱辣滾燙》中使用特效,而不是真的減肥,必然不會像現在這樣震撼人心。
其實,歸根結底,Sora的出現和智能手機、ChatGPT的出現一樣。
它必將勢不可擋地开啓一個新的時代。
也必然會無法避免帶來很多新的問題。
但我們無需過度焦慮,只需要直面它,然後和它一起成長。
《2001太空漫遊》中,大衛·鮑曼離开太空飛船後,變成了透明光團之中的嬰兒。
他凝視着瞬息萬變的世界,亟待和它一起長大。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標題:她一出道,整個內娛要變天了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3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