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裝腔手冊:裝一裝,不是壞事

2023-12-12 18:50:57    編輯: robot
導讀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時刻:教書不久被喊老師,表面風平浪靜,內心早已笑开了花?和客戶對接某個不熟悉的工作,內心慌亂不已,表面佯裝淡定?   在職場中,我們總有這樣的時刻,要披着“裝腔”的外衣度過。在...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時刻:教書不久被喊老師,表面風平浪靜,內心早已笑开了花?和客戶對接某個不熟悉的工作,內心慌亂不已,表面佯裝淡定?

  在職場中,我們總有這樣的時刻,要披着“裝腔”的外衣度過。在很多人看來,“裝”是“虛榮”的代名詞,但有時候,這是爲了掩飾內心的脆弱,讓自己顯得更職業,將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其實,“適當地裝一裝”並不是一件壞事。

  作爲一名媒體人,參加活動採訪報道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前幾日,一個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出差我們被分到了同一個房間住宿,她毫不掩飾地向我傾訴着自己的擔憂:“感覺大家經驗都好豐富啊!”“我會不會看起來不夠專業啊!”

  了解後才發現,這是她第一次獨自出差採訪,對於報道的忐忑時刻籠罩着她,這讓我想起剛入行的自己。我常常需要採訪各行業的資深人士。現在的我對此早已習慣,但對於那時剛從校園走入社會的我來說,這堪稱巨大的挑战:自己什么都不懂,憑什么和他們對話?如果我接不住他們的回答,會不會顯得很蠢?

  第一次專訪的對象是位導演,由於曾看過多部他拍的電影,我既興奮又緊張。採訪的前幾天,我盡可能多地在網上查閱關於他、關於新作的資料,一遍遍地重復採訪問題,以期得到最好的採訪效果。然而,到了採訪現場,一切准備都被打回了原形。在採訪間的椅子上,我如坐針氈,笑容凝固在臉上,面對很多值得深挖的回答,不敢追問。當時我僅存的想法就是:“這么多問題,一定要問完呀”。

  之後的日子裏,我又陸續採訪了很多人,既有普通大學生,也有知名導演,還有專家學者。每次採訪,我都努力在心裏將自己“包裝”成和對方同等位置的角色,模仿資深記者的言談舉止,“裝”成經驗豐富的樣子來採訪。例如,遇到採訪對象跑題的回答,適時打斷;融入自己的思考,深挖故事細節等。

  雖然剛开始我的演技非常拙劣,仍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害羞和膽怯,但隨着時間的推進,我的“裝腔”技巧越來越純熟,甚至有時在“裝腔”中會忘記“裝”的存在。

  通過“裝腔”,我逐漸變得自信,對自我的認可也讓採訪對象更相信我有能力將報道做好,從而愿意與我分享故事;“裝腔”也將人的內心對理想自我的想象投射到日常行爲之中,在“裝腔”的過程中,切實地感受到現實的自己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從而在不斷實踐中向目標接近。

  對於有的人來說,“裝腔”還能幫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很多人在找工作時,自己和招聘要求相符度80%,甚至90%才敢投,而我的設計師朋友只要覺得自己和要求有一半相符就會投遞。在她看來,雖然不少工作的招聘要求很多,但能全部符合要求的人也許不多,符合50%條件的人或許能超過多數候選人。結果就是,和同等水平的朋友相比,她常常能夠找到收入和福利待遇更好的工作。

  在電視劇《裝腔啓示錄》裏有這樣的一幕:律師唐影的領導王玉玊主動接手了一個關於跨境並購的案子,當唐影以爲王律“肯定很懂跨境並購”,王律的回答是“我正在懂”。這與她在劇中的名言“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裝直到你成功)”完美融合。很多時候,你不必在一开始就對工作全部明白,通過“裝腔”邊看邊學,仍然能達到同等效果,還不會因學會得太晚而錯失機會。

  不過,“裝腔”不等於“欺騙”。有的人謊稱自己熟練掌握某項技能,從而得到某份工作,但之後卻沒有學習提升,完全無法勝任工作。“裝腔”也不等於“攀比”,不是通過小資品牌的堆砌,來維護虛榮心。

  “裝腔”只是一種做事方式,不是偷懶的借口,想要獲得真正的成功還需要背後持續努力的支撐,而努力才是自信長久維持下去的底氣。

  李雪霏



標題:職場裝腔手冊:裝一裝,不是壞事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30301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