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數字化有可能影響醫學實踐和醫療保健的提供,开創一個變革效率、改善患者護理和創新解決方案的時代。它爲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實時信息、實現遠程患者監控並促進數據驅動的決策。技術正在帶來與數據管理和電子健康記錄...
數字化有可能影響醫學實踐和醫療保健的提供,开創一個變革效率、改善患者護理和創新解決方案的時代。它爲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實時信息、實現遠程患者監控並促進數據驅動的決策。技術正在帶來與數據管理和電子健康記錄有關的各種簡化。它正在改善患者體驗,並將研究、診斷和治療推向新領域。
醫療保健系統憑借其創新和革命性的方法取得了重大進步。政府已經認識到醫療保健行業的重要性,並正在推動各種改革,使其走上快車道。
數字化帶來了豐富的體驗,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檢查影像,以減少患者檢測和診斷之間的時間,同時也有助於減少誤診的發生。
通過攝像頭和傳感器監控患者以降低弱勢患者跌倒的風險,並主動監控患者以提醒醫療保健提供者注意任何臨牀變化也有助於增強現代醫院的患者體驗。
當今的樓宇自動化系統擁有比以往更多的可用內存。這提高了系統編譯更多數據的能力。更好的數據分析使醫院官員能夠向監管機構提供有關房間換氣率、能源消耗率的完整而詳細的報告。數據分析工具還可以幫助設施工作人員處理趨勢數據,以便通過數據驅動的系統調整來優化建築性能。
在醫院中,IT/OT集成使醫療設備能夠通過物聯網連接交換和共享患者信息,以實現實時可見性,從而實現更好的患者分析和結果。據估計,目前市場上幾乎三分之一的智能設備都安裝在醫療建築中。
這就解釋了爲什么支持醫療保健的物聯網分支越來越多地被稱爲醫療物聯網(IoMT)。它連接並捕獲來自在线脈搏血氧計、心率監測器和胰島素泵等設備的數據。
在實踐層面,基於物聯網的智能患者解決方案可以讓患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環境偏好,並更輕松地獲取護理信息,例如醫生預約。物聯網還可以創建對患者和員工更敏感的環境。
數字化正在幫助爲未來的護理做好智能醫療保健的准備
醫療保健組織被動地而不是主動地進行電源管理。只有在事件或危機發生後,反應而不是計劃和預測的傾向才會得到應有的關注。幸運的是,數字化使得採取更主動的方法、准備和預測設施可能遇到的各種與電力相關的挑战變得更加容易。要建立彈性健康系統,應考慮不斷發展的診斷和預防技術以及創新,例如微電網、電力自動化、電力事件分析和基於狀態的維護
電能質量也變得更加污染。數字設備中的電力電子設備會產生諧波,隨着設備和裝置變得更小、數字化程度更高,它們對電能質量不佳造成的損壞也變得更加敏感。醫療保健組織需要研究可以幫助他們緩解這些問題並實現和維護的設備和數字應用的類型。
醫院組織內的大多數信息技術(IT)服務都容易受到醫院信息系統(包括患者檔案和醫療數據)以及醫院運營技術系統(生物醫學系統)的網絡安全問題的影響。這些系統至關重要,因爲它們保證了醫院基礎設施的整體服務連續性,包括電力供應、空氣更新以及安全和安保管理。整個電網提供高質量電力。借助數字服務,專家可以使用高級分析功能全天候不間斷監控設施,以確定需要優化的領域,同時幫助基礎設施避免網絡攻擊風險。
數字化爲每個醫療機構領域提供了綜合全面的專業知識,從電力和建築系統到數據中心、網絡安全、微電網等。從而,通過醫療保健數字化創造一個可持續、有彈性和以患者爲中心的環境。
CIBIS峰會
由千家網主辦的2023年第24屆CIBIS建築智能化峰會已正式拉开帷幕,本屆峰會主題爲“智慧連接,‘築’就未來”, 將攜手全球知名智能化品牌及業內專家,共同探討物聯網、AI、雲計算、大數據、IoT、智慧建築、智能家居、智慧安防等熱點話題與最新技術應用,分享如何利用更知慧、更高效、更安全的智慧連接技術,“築”就未來美好智慧生活。 歡迎建築智能化行業同仁報名參會,分享交流!
報名方式
廣州站(12月07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6715338767700
成都站(10月24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6715336669000(已結束)
西安站(10月26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3715335961700(已結束)
長沙站(11月09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7715337579900(已結束)
上海站(11月21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9715337959000(已結束)
北京站(11月23日):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3715338464800(已結束)
更多2023年CIBIS峰會信息,詳見峰會官網:http://summit.qianjia.com/
標題:數字化:推動醫療保健的未來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9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