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走中國女人10億!最“幼稚”玩具,卻讓人停不下來

2023-11-05 18:11:22    編輯: robot
導讀 《2023中國新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近一年小紅書有關“娃圈”的筆記互動量同比增長近200%,“娃衣”在近兩年的消費金額同比增長超過146%。 看似幼稚的過家家玩具,爲何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停不下來? ...

《2023中國新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近一年小紅書有關“娃圈”的筆記互動量同比增長近200%,“娃衣”在近兩年的消費金額同比增長超過146%。

看似幼稚的過家家玩具,爲何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停不下來?

文丨祥燎

來源丨金錯刀(IDijincuodao

· · ·

海底撈的逆天服務,居然被一個不會說話的娃娃給打敗了。

事情是這樣的,最近有人帶着一個“棉花娃娃”到海底撈就餐,希望服務員能給娃娃提供嬰兒座椅,得到了店員“驚訝和不理解”的表情。

緊接着,顧客又希望服務員能給娃娃過生日、唱生日歌,慘遭拒絕。

很多網友罵顧客有毛病,殊不知海底撈此前就曾主動營銷過給紙片人和棉花娃娃過生日。

顧客正是衝這個來的,沒想到娃娃沒能得到優待,於是轉頭就在網上“控訴”海底撈。

這一“控訴”,雖然網友難以理解,卻引起了圈內的共鳴。

因爲他們中有很多人,是把棉花娃娃當自家孩子看待的。

換各種衣服、塗腮紅、做發型,帶着到各地旅遊,正常小孩該有的享受,棉花娃娃都體驗過了。

把棉花娃娃帶到美發店,和成人一樣花費上百元,也不稀奇。

《2023中國新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近一年小紅書有關“娃圈”的筆記互動量同比增長近200%,“娃衣”在近兩年的消費金額同比增長超過146%。

看似幼稚的過家家玩具,爲何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停不下來?

1.

/ 整懵海底撈的棉花娃娃,來頭不小 /

如果不是“海底撈不給棉花娃娃過生日”這件事上了熱搜,恐怕一些人都沒聽過棉花娃娃。

但這不代表棉花娃娃是個無名小卒。

根據棉花娃娃主要交易平台“微店”的數據顯示,2017年該圈用戶只有幾萬人,而到了2021年,在线上購买棉花娃娃的玩家飆升到了百萬人級別。

2021年,棉花娃娃线上交易額就突破了10億元。

直到今年,棉花娃娃依舊火爆。

棉花娃娃品牌“Rua娃吧”,今年5月在北京合生匯开了一家新店,人氣碾壓隔壁的泡泡瑪特。

就這一家店,首月銷售額就有50萬元。

當時Rua娃吧的聯合創始人傅瀛洲預計:到暑假,月營業額能做到100萬元。

他的信心來自於:這是一門復購率相當高的生意。

據平台測算,玩家人均每年購买4-5只娃娃。有些比較癡迷的玩家,甚至买了200多只。

不愛生娃的年輕人,不知不覺卻已經“兒孫滿堂”。

其實最开始,棉花娃娃和中國年輕人毫無關系——它是韓國娛樂圈的產物。

2015年,韓國一家經紀公司將明星的形象卡通化,制作成棉花娃娃,成爲粉絲的應援物。

不過中韓娛樂圈,有個共同點:飯圈。

中國飯圈興起後,也有樣學樣,追逐起了偶像的棉花娃娃。

這些明星娃娃,不一定有多像,但一定有讓粉絲激動的明星特徵,比如肖战的脣下痣、王一博的左眉痣,易烊千璽的脣峰和眉間痣……

但如果僅限於飯圈,棉花娃娃很難發展到如今的規模。

從2018年开始,出現了沒有明星或虛擬人物原型的棉花娃娃,被稱作是“無屬性”的棉花娃娃。

棉花娃娃,漸漸從應援物變成了潮玩。

比起飯圈,新入局的“娃媽/爸”對娃娃投入了更多心血。他們甚至自己設計,再讓廠家制作,一手孕育出“夢中情娃”。這樣的投入,讓不少人把娃娃當“親孩子”來養。

更多的人加上更濃的熱情,圈子就形成了。

有圈子的地方就有規範,“娃圈”當然也不例外。

比如擁有一個娃叫“養娃”,等待娃娃到手的時間叫“待產”,私藏不對外售賣的叫“私生”,制作娃衣的人叫“太太”……各類入門詞匯多達50多種。

同樣繁瑣的還有記錄“養娃”的點點滴滴。

爲此,微店App在2021年8月上线了“娃櫃”功能,用戶可以查看、整理自己的“養娃記錄”,擁有多少娃娃、自己的娃衣等各種相關消費信息都一目了然。該功能上线當月,就擁有超10萬用戶。

年輕人對棉花娃娃的認真程度,比起養真小孩也不遜色。

2.

/ 年輕人“養娃上癮”,誰在推波助瀾?/

根據微店發布的《2021棉花娃娃玩家洞察報告》,在玩家大軍中,95後和00後的佔比高達69%。

這些年輕人對假娃娃,比對真小孩耐心多了。

比如娃娃剛到手時,他們得給娃娃捏臉改善外形,這叫做“rua娃”。

有些娃娃出箱時處於“炸毛”狀態,則需要梳頭發、整理發型,有人還會帶它去燙發。

有的還得給娃娃裝上骨架定型。

更極致的玩家,更是一條龍服務娃娃,包括洗澡、剪劉海、打腮紅、局部遮瑕等等。

是旅遊不好玩嗎?是演唱會不好聽嗎?

最愛鬧騰的年輕人,爲何會安靜下來,一心伺候棉花娃娃?

這裏固然有興趣驅動的原因,但也離不开外界的兩大推手。

1.來錢最快的一大推手:讓粉絲爽

粉絲的錢最好賺,在這方面,棉花娃娃商家很有心得。

第一個常見的行業手段是和粉絲共創。

從娃娃的圖紙期开始到形象設計、官配衣服,一些商家都與粉絲分享,最終定型也由粉絲投票,讓粉絲非常有參與感。

去年8月誕生的“棉花星球”,靠這招迅速幹到淘寶棉花娃娃類目第一的商家。

第二個手段就更簡單粗暴了:IP聯名。

基本近幾年的熱門影視劇,你都能找到相應的棉花娃娃。

比如,《山河令》《有翡》《开端》《夢華錄》《獵罪圖鑑》《長相思》《蓮花樓》。

包括一些經久不衰的老IP,也投入棉花娃娃的大潮裏,比如《甄嬛傳》《喜羊羊與灰太狼》。

這些IP加持的娃娃,瞄准的人群絕對是相當精准。

《獵罪圖鑑》主角沈翊的娃娃,推出當天銷售額就破了百萬;2022年的爆劇《蒼蘭訣》,男女主角的官方棉花娃娃,上线一個月,售出近萬套娃娃。

2.讓人入坑最深的推手:一切定制化

很多人买棉花娃娃,爲的是體驗“養娃”的情感治愈。

怎么把娃娃養得符合自己心意,養得脫穎而出,是大部分人共同的訴求。

商家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大好機會。

所以商家推出了各種不同尺寸、體型、長相、發質的娃娃,總有一款讓人動心。

买娃,只是商家請君入坑的第一步。

此後還有層出不窮的“娃衣”在等着你。既有各類四季衣服,也有針對不同場合或節日定制的不同風格的娃衣,比如漢服、JK、制服、學士服、節日衣服、婚紗……

再窮不能窮孩子,爸媽不知不覺就給娃买了一衣櫃的漂亮衣服。

其他能把娃娃打扮得更好看的服務和產品,商家也是一樣沒忘。

比如發飾、書包、眼鏡,甚至腮紅、洗發水、定型水等,搭配合理就能讓你的娃成爲最靚的崽。

商家又貼心地設計了娃包,讓玩家能背着靚崽逛街。

上街後,還能請專門的攝影師給自己的靚崽拍照,是爲“娃片”。

從頭到尾,商家給了玩家無盡的選擇組合,豐儉由人,自由定制。

到最後玩家會深刻體會到:买娃不貴養娃貴,和如今生養小孩如出一轍。

只是投入太多後,玩家在情感上已經沒法輕易脫身離开了。

3.

爆火的棉花娃娃,算不算是智商稅?/

在一些人看來,棉花娃娃也是一種略帶些“智商稅”性質的新消費。

在這裏,的確能看到一些不理智。

有的娃娃會被炒出五六千元的高價;它的不少衣服配飾,比正常人的衣服還貴;如果有明星和以自己爲原型制作的棉花娃娃合影,該娃娃的身價可能暴漲百倍。

在這裏,也能看到被其他新消費攻陷的主力人群。

在《2021棉花娃娃玩家洞察報告》裏,有個值得注意的數據:女性用戶佔比98%。

你還能看到其他新消費品牌對這領域虎視眈眈。

比如泡泡瑪特去年3月推出了自家首款棉花娃娃;晨光旗下的九木雜物社,也在銷售多款棉花娃娃;專注棉花娃娃的Rua娃吧,目前更是加大力度在打造自有IP,去年全渠道銷售額超4000萬。

這一切看起來,都有點新消費“智商稅”的影子。

不過不用急着批判或嘲諷。

就像在“海底撈不給棉花娃娃過生日”這件事上,不了解前因後果的網友很自然地會譴責玩家給服務員帶來麻煩,明白緣由的網友則多少能感受到玩家所說的“區別對待”。

實際上,棉花娃娃算得上是一個性價比挺高的圈層愛好了。

很多亞文化產品都很考驗鈔能力,比如BJD(球型關節人偶),價格動輒上千,上萬的BJD娃娃也屢見不鮮。

相比之下,除去那些稀缺或被炒作的棉花娃娃,絕大多數棉花娃娃的價格非常親民,幾十元就能拿下。

“養娃”的花費也是因人而異,有玩家花錢不眨眼,也有玩家自己买布料DIY。

就算比起玲娜貝兒這些迪士尼玩偶,棉花娃娃也是妥妥的“平民消費”。

更關鍵的是,很多人迷上棉花娃娃,不只是因爲它價格親民。

上述報告顯示,有58%的人選擇棉花娃娃是爲了“情感寄托”,還有人享受“養成的快樂”。

一位玩家說:“棉花娃娃像是我自己的投射,比如我生活中可能不方便染發,但是可以給娃娃染,她像一個真正的孩子,走到哪裏都可以陪着我,過去三年給我帶來很多治愈的時刻。”

面對生活壓力,他們只是選擇了一種更內斂的釋放方式,本質上和奔放的特種兵旅遊、音樂節沒什么不同。

哪怕拋开其他因素,只要自己覺得好玩覺得值,它就不是智商稅。

小衆只是興趣,並非全是韭菜。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標題:賺走中國女人10億!最“幼稚”玩具,卻讓人停不下來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8651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