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國內九大科技上市公司聚焦AIGC落地,八仙過海,誰更神通?

2023-10-31 18:40:06    編輯: robot
導讀 科技明說 | 重磅專題】 從AI高談闊論的概念, 到AI真金白銀的投資,再到AI因ChatGPT大模型的升溫,每一次技術帶動產業的革新,都離不开不了兩樣東西的驅動。一是此起彼伏的技術迭代,二是不計後...

科技明說 | 重磅專題】

從AI高談闊論的概念, 到AI真金白銀的投資,再到AI因ChatGPT大模型的升溫,每一次技術帶動產業的革新,都離不开不了兩樣東西的驅動。一是此起彼伏的技術迭代,二是不計後果的資本注入。

一直以來,技術+資本,成爲撬動IT乃至全球科技產業變革的兩大力量。猶如太極的陰陽兩面,互相調和,互相驅動,互相幫助,然後帶來更高的產業升級,讓當下固步自封的企業望塵莫及。

於是乎,我們才可以看到,許多年前3萬元的IBM筆記本電腦,還不如現在的一個iPhone的算力,更不如一個性價比更高的小米手機、華爲手機、OPPO手機的計算能力。

AI驅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新技術一起开掛,從來沒有想過AI會在自我迭代的基礎上,還能驅動這么多門類的技術迭代與進步。技術進步同時帶來的變化,必然對百行百業的企業創新大有裨益,或許會有喫螃蟹一腳踩到坑裏面的激進者,但這都不要緊。

實際上,在全球每一次的技術進步中,怎能沒創新者的挖坑?怎能沒激進者的踩坑?怎能沒實幹者的填坑?

坑多了,不怕,就怕我們連坑都不想去挖 連坑都找不到的話何來找到新路。

每一次挖坑踩坑填坑,不就是找新路么?也只有持續不斷地挖坑踩坑填坑,才能朝着實現創新目標向前邁進。

現在,埃森哲站在AI創新者、激進者、實幹者的肩膀上高呼,“不落地不AI”。這樣的咨詢巨頭,都數十億美元投資AI了,請問你們還在等什么呢?

“不落地不AI”,這就是一個人工智能新時代的宣言。落地AI到行業,無論是數據分析,還是數據挖掘,還是數據洞察,還是針對大模型的行業化,還是推理訓練的行業化,唯有集大成者方能實現AI行業化的成功落地。

那么,落地AI行業,必然離不开兩大努力,即:對新技術的持續掌握和對新資本的集中投入。由此而言,面向AIGC發展,落地AI最值得關注的九大科技上市公司,你們都了解多少呢?那么,中軟國際、軟通動力、中電文思海輝、亞信科技、東軟集團、浙大網新、中科軟、宇信科技、博彥科技,他們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實現AI重塑自我的?

中軟國際:

战略攜手三大夥伴

三线出擊收割AI紅利

2023年,當我看到中軟國際成立AIGC研究院的消息後,認爲基於解放號平台全面能力,去推進政企數智化服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需要生態夥伴的技術力量。

爲什么呢?這裏簡單說一下中軟國際面向AI的三條线,也就是其三大AI合作夥伴:網易、百度和華爲。

一是,與網易數帆也就是前網易雲攜手的战线。網易數帆繼承了網易雲前身所有的優勢,也是專長在軟件與服務方面進行創新,其公有雲平台也是與業界雲廠商合作,網易數帆不自建公有雲。因爲專注軟件开發與服務,所以成爲業界小而美的特立獨行的雲廠商。

我是在想,中軟國際之所以要與網易數帆合作,其目的很純潔,就是要通過合作,接力網易數帆的軟件能力與技術服務能力,加持中軟國際成爲一個更前沿、更創新、更快可以幫助政企用戶落地的大佬。

是的,從一开始,中軟國際發展目標就很明確,就是要成爲一家賦能行業數字化落地的大佬。其官方定位更大氣,行業領先的全球化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之一。

更准確地說,這是中軟國際解放號與網易數帆Codewave建立了全面战略夥伴關係,圍繞AIGC及低代碼應用,進行全面合作推動AI場景商業應用項目落地。中軟國際旗下解放號平台以“解放IT生產力”爲初心,始終專注於軟件定制領域,構建了中國最大的軟件B2B供需知識圖譜,打造軟件產業互聯網服務的生態底座,匯聚龐大的產業生態資源。在解放號宣布與網易數帆建立战略關系之前,雙方早已在合作了。

二是,與百度智能雲,也就是百度智慧雲,或者業內也有人叫做百度雲計算進行深度合作的战线。但百度官方准確稱呼叫:百度智能雲。與百度智能雲的合作,我想中軟國際存在兩個方面的訴求,一個方面是百度智能雲基於自身雲平台優勢,持續打造智慧行業的平台與方案,中軟國際可以從中融合與學習,然後通過自身的服務能力整合對外。

另一個方面是百度一直在打造大模型“文言一心”,並得到了業界廣泛關注,並且在後期優化提升百度智能雲的標准化AI解決方案將會帶來深入影響,特別是在深入交通、制造、能源等重點行業領域應用場景方面,也將帶來產業升級的驅動力,並且百度已經All in 文心一言,作爲中國非常有代表性的通用大模型創新者,百度智能雲可以爲中軟國際帶來的變化與影響也將是多層次多領域的,這個變化不亞於後面提到的中軟國際與華爲的全面合作。

三是,與華爲合作的战线。這條线可以說是中軟國際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战略线。爲此,在AI方面,中軟國際也是全盤接受華爲的產品與技術,並積極整合對外推進。總的來說,主要圍繞在與華爲盤古大模型、華爲雲、昇騰與鯤鵬芯片產業的合作。

業內人士之前對我透露過,華爲動手做大模型研究非常早,可以說是國內爲數不多很早就开始悄悄研發的公司,但華爲盤古大模型最終的目的最主要的還是要面向行業領域,而非個人消費者。隨着2023年已經預告7月初華爲將推出面向行業的大模型,從而也讓我可以看到華爲盤古大模型早該有的真面目。重行業,這個思路也非常契合中軟國際的發展定位,爲此,在大模型的合作上,中軟國際與華爲也將是非常緊密的,這個緊密程度不亞於之前中軟國際與華爲雲的合作。

中軟國際與華爲雲的合作有很多消息放出,這裏就不再多討論了。因爲篇幅有限,這裏主要還需要說一下,昇騰與鯤鵬芯片產業的合作。中軟國際當然不是直接賣芯片的銷售商,而是發揮出自身服務能力的特長,與華爲合作在基於昇騰與鯤鵬的基座上構建更多成功落地的行業雲,比如基於昇騰AI軟硬件平台的智慧教育雲平台,攜手雲上貴州打造的貴州樞紐算力調度平台,基於鯤鵬底座的軌道交通票務雲,與華爲合作建設鯤鵬教育生態。

三條线的合作,讓中軟國際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AI全產業的發展有了更明確更准確更精准的定位,從而就不會如其他科技公司吵吵鬧鬧的泛泛而談了。於是,要落到實處,要真槍實彈地幹一場,中軟國際基於GPT底座打造了青燕平台和解放號JointPilot平台。

目前“青燕平台”結合GPT通用大模型,助力用戶實現AIOps,從咨詢規劃設計、數據搜集整理、模型需求灌入、模型數據語料訓練調優、應用發布上线,以及AIOps全生命周期監控運維,這是目前所有行業用戶都必須觸及的門類。而JointPilot平台正聯合战略客戶和生態圈夥伴展开領域知識圖譜(DKG)相關聯合創新,下一步的發展更值得期待。

軟通動力:

打造AI第二增長曲线

圖謀新發展

軟通動力對於AI的想法還是比較久了,之前在與業內朋友聊到軟通動力之時,曾提到軟通動力的根基還是在於其多年來的軟件服務能力,目前借助AI技術創新的機遇將軟件服務能力進一步放大,擴展到更多行業領域。

事實上,軟通動力成立人工智能研究與創新中心(AIC)和確立首席AI科學家盧志武教授之時,就已經表明要在AI行業落地上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要知道,很多公司都會因爲自己的成功而發展停滯不前。加上之前疫情等外部因素影響,衆多科技企業都在尋求業務全新突破。對於立足自身業務轉型的軟通動力而言,早就有次擔心,並且從2013年开始就啓動了面向自然語言處理人工智能技術平台(軟通智核)的研發。然後基於軟通智核推出高精准度對話機器人Rglam (安歌),進入物聯網、銀行、保險、證券、汽車、電商等多個行業。緊接着將自動化 (RPA) + 智能化 (AI) + 低代碼能力整合起來,推出AI端雲一體化產品,形成全面的智能自動化創新產品和服務。每一步,都彰顯着軟通動力在AI領域的商業圖謀。

與此同時,軟通動力也是華爲重量級的合作夥伴,在AI技術引進和合作上,與華爲走得也十分近。作爲華爲昇騰萬裏認證級應用軟件夥伴,基於昇騰AI基礎軟硬件平台,推出了AI端雲一體化產品。

當然,軟通動力不可能什么都專長,將自己最有機會,最能體現能力的行業作爲AI相關整合產品的試點,由此軟通動力也獲得了一定的收益。

先幹容易的事情,再做較難的事情。對於AI落地行業的策略上,軟通動力亦然如此。先將自己的AI整合產品方案打入金融、汽車、電商等熟悉而又有行業資源的領域,樹立行業落地的標杆,標新立異才能吸引到更多行業、更多企業的關注,才能形成自身在AI行業落地上的真正影響力。當然,這樣策略,也更好地實現新技術方案組合在行業落地上的營收與利潤表現。這是任何一個科技公司所看重的根本。

當然,軟通動力也不止於華爲,2023年發布軟通天璇2.0 Maas平台,其技術底座層級擴展了包括微軟、阿裏、百度及元乘象ChatImg在內的大模型接入。從而基於天璇AI Copilot引擎爲核心,構建面向多領域的AI Copilot行業應用。很有意思的是,每次重要的軟件產品與服務推出,軟通動力都要將自己集團的應用作爲首要試金石,AI Copilot也已逐步覆蓋軟通動力內部多個管理場景。

爲此,我們也可以發現,軟通動力也在致力於大模型的行業落地战略,在具體战術上,依然吸納了業界大模型領域的重要廠商合作,軟通動力不僅是微軟大模型的較早接入應用开發者,接入了全球領先的Azure雲 GPT4,也是百度文心一言、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深度合作夥伴,同時還是阿裏通義千問的生態合作夥伴,此外基於某大型通訊設備企業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框架,將自身的業務範圍覆蓋至AI算力資源到 AI开發平台層的領域。

軟通動力在2023年重磅發布了模型即服務平台——軟通天璇2.0 MaaS平台,提供對商用和开源大模型的支持,以及大模型一站式運營服務、數據治理及安全服務。就此,軟通動力已經开始構建大模型生態,爲行業用戶提供平台工具、專業人才和技術服務,加速大模型行業化,實現快速落地。

可見,本來就在軟件服務領域有所專長的軟通動力,在AI發展策略上,通過構建大模型生態,借助模型即服務平台,採取了全棧整合,全盤吸收,覆蓋基礎設施到平台开發服務等涉及企業在AI落地上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如此全面發展AI相關業務落地,必然也表明了軟通動力勢必已經將與AI相關的業務作爲了自身的第二增長曲线。

中電文思海輝:

塑造全球AI能力

持續強化諸多行業战略

中電文思海輝以前就是叫文思海輝, 這是由之前兩家上市軟件外包公司文思信息和海輝軟件合並而來,2018年當時各自股票以1:1的比例進行整合,雙方股東各持有新公司50%的股權,合並後新公司名稱爲文思海輝。

然後到了2020年,文思海輝發起公开出售邀約,引起30多家企業競標,但最終以7.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中國電子,2020年文思海輝成爲中國電子旗下成員企業,這就是後來的中電文思海輝。

說了中電文思海輝的名字來歷,再探討一下中電文思海輝在AI領域的訴求,其實很早就已經开始了AI方面的推進工作。在2018年左右,中電文思海輝的AI+战略明確聚焦金融、制造、政務、文娛、零售等領域,其目的就是要借力使力,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集成起來,爲全球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技術服務是中電文思海輝的強項。因此,實現AI技術服務的行業落地,一直以來都是中電文思海輝的重要公司战略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加速創新、助力增長、優化運營、升級體驗的四大客戶價值依然在中電文思海輝的AI战略多年推進中堅持了下來,真是難能可貴。要知道從2018年到2023年,業界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大風大浪之間,中電文思海輝還能堅持自己的初心,值得一贊。

爲行業數字化注入全新價值,這是中電文思海輝自成立以來的行業使命。AI浪潮之下,踏浪而行,這也看出了中電文思海輝的行業擔當,要在賦能行業AI化過程中,實現自己企業使命,彰顯自己企業的數字化價值。

爲此,中電文思海輝擁有超強的數字化咨詢服務與行業解決方案技術實施能力,爲全球企業提供AI+的技術服務,也成爲了數字經濟下的公司成長活躍的業務。當然中電文思海輝在技術實施、體驗交互、咨詢服務以及面向大數據分析、商業智能等運營服務上也有了更具體更智能等新內容,並且包括更具體的人工智能領域數據採集服務等中電文思海輝也有非常詳細與落地的方案。

從2018年打造AI+金融、AI+政務、AI+生活的三大AI業務板塊,到如今中電文思海輝打造了更爲強大的人工智能行業應用解決方案,當然如AI+銀行、保險、地產、制造以及大數據服務成爲了當前的重點。

要體現出自己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的優勢,這樣才能更有行業競爭力,中電文思海輝有着二十多個行業的深厚積累,既懂行業應用場景痛點,又通曉技術語言。在長期實踐中服務157家財富五百強企業,提供全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及服務,爲17家中國TOP20互聯網企業提供長期服務。

面向全球化發展,中電文思海輝擁有全球交付能力,其公司發展25年,在全球設有50個交付中心。擁有35000名員工,可爲全球客戶提供200多種語言、7*24小時的技術支持及交付服務。當然,這也是中電文思海輝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最終要爲企業用戶服務創造價值,離不开卓越的數字化服務能力。中電文思海輝深入打造AI大數據服務平台,全球10w+優質資源,爲客戶提供專業的AI數據服務。在成立AI研究院後,吸納近百位AI專家致力於推動AI+金融、安防、制造等場景的落地應用。通過咨詢服務、軟件/平台、开發服務、集成運維的四大數字化服務條线,實現對行業企業的端到端數字化實施。

在具體行業成功落地方面,如中電文思海輝政務服務機器人獲“2020中國數字政府優秀產品獎”,中電文思海輝智翼雲助力首都機場動力能源公司實現移動巡檢、智慧運維,中電文思海輝金融的國際結算系統已融入智能技術、區塊鏈應用、智能匯款、智能審單等,跨境金融區塊鏈應用已經陸續研發完成並投入實際應用,致力於爲客戶提供智能、安全可靠的綜合貿易金融解決方案。

五年來,作爲IT咨詢與外包領域的重要廠商之一,中電文思海輝通過AI+行業的战略持續落地,已經邁向全球AI能力集大成者的成長之路,未來的路還有多遠,值得期待一下。

亞信科技:

發揮自我優勢深入AIGC

並購整合高瞻遠矚致力未來路

亞信科技在IT提供商領域中是一個低調的前行者,在全球通信及大型企業市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對於近年來如火如荼AI方面的投入與研究,亞信科技是否也很重視呢?

事實上,是肯定的回答。

在我看來,亞信科技面向AI有着三個方面的打算:

一是順水推舟,發力熟悉的行業領域。借助自身在通信運營商領域多年的技術服務、軟件开發、方案合作等實战經驗,基於傳統運營商合作的業務,开拓面向AI與5G相結合的新路徑,這條路走起來對於別的公司看似很難,但對於亞信科技而言,卻是順水推舟,加一把力而已。

2020年亞信科技攜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清華大學等中外通信運營商與高校,共同撰寫了《通信人工智能的下一個十年》報告,其中分析指出,在未來 3-5 年內,人工智能面向通信業務與支撐,部分通信運營商構建的技術中台體系,都將全面商用與成熟。其中的AI平台板塊,將作爲AI面向BSS領域注智與賦能的載體,全面推動客戶運營與業務運營的智能化。

在這個報告發布之際,我也曾撰寫了一篇小文章《下一個十年,以AI見通信未來》對其做過簡單的詮釋。可見,亞信科技對於AI在通信行業中的發展趨勢研究與分析非常深入與前瞻。

亞信科技通過RPA、數字人、數字孿生等產品方案加速運營商數智化創新,並將AI能力融合到BSS領域,打造計費域的智慧運維、智慧出账和健康巡檢等創新應用。通過系列數智化手段賦能運營商,進而鞏固了亞信科技BSS行業領導地位。在亞信科技的財報中也能看到,這條路上斬獲早就开始了。

二是,積極融入並建設AIGC生態。AIGC賦能各行各業的發展,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動力。亞信科技積極融入AIGC生態,與頭部AI公司合作,將AIGC等先進的AI技術,整合到產品和服務中,以更好地服務於用戶,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

三是,並購整合創造性开拓三新業務。2022年初完成收購艾瑞咨詢,2022上半年完成亞信科技原有數字運營團隊和艾瑞咨詢的整合重組,以一個新的品牌“艾瑞數智”來運作。在數智運營領域,通過這兩個團隊的融合,也完成了產品、服務和管理體系的整合,战略協同性得以進一步加強,對三新業務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與促進。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亞信科技的發展情況,近幾年來就會發現一個規律,每次發布財報,亞信科技都將三新業務作爲了對外講解的重點,當然對於傳統BSS業務依然會做出詳細的披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亞信科技對於AI領域的融入還是非常專業也非常深入。

此外,對於並購艾瑞咨詢的战略決策,我一直認爲非常棒。之前我寫文章曾經分析過,不過現在我的認識更進一步。爲什么呢?除了在產品與服務層面,並購艾瑞咨詢整合資源對於亞信科技开拓三新業務有直接的立竿見影的行業價值。其實更重要的是,艾瑞咨詢相當於就是亞信科技的未來進一步創新的“望遠鏡”。

之前亞信科技專注運營商領域多年,後來开始开拓更多其他垂直行業也有所建樹,但是這都還不夠,俗話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艾瑞咨詢所具有的行業數據與專業咨詢的積累,可以讓亞信科技站在千行百業的高度,看得更遠。於是亞信科技在產品規劃、技術研發方向、方案整合、服務打造等方面的創新也就有了更高的視野,這對於後期的發展大有裨益。

對於任何一個科技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而言,除了在雙碳領域加強之外,更重要的是,能看清未來的路,看清自己最有價值的努力方向。往往路走對了,一切就交給資本與時間加上好的團隊就可以實現。

因此,我認爲,並購艾瑞咨詢,亞信科技有着非常高遠的战略眼光。這樣可以更有機會與全球咨詢大佬埃森哲看齊了。

當然,在技術創新的路徑上,任何一個新軟件的發展成功,都離不开實战的應用。也可以這么說應用打造軟件成功的基礎的基礎。亞信科技在這個方面也看得十分清楚,新軟件產品與服務的推出都來自長期的行業用戶實踐,從長期的應用實踐中打磨出真正有用、好用,並且看得見市場潛力的軟件產品。

東軟集團:

看似低調

卻有了19年的AI堅持

在AI領域的專注與研究,東軟集團是一個低調的存在。

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東軟集團對於AI的專心與專注以及專業。三專可以簡單概括東軟集團的AI雄心壯志。

專注在於,早在2004年,東軟就开始啓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這屬於國內非常早就开啓了自己AI战略的廠商,也屬罕見了。況且一直持續到現在,從未停歇。想要在這條路上獲得真正的發展,需要有更全面的認識,東軟集團認爲發展人工智能更多的在於如何與雲、物聯網、大數據的結合,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技術。當然數據驅動的AI一定與大數據相關,但AI也同時將被雲、物聯網所驅動。可見,AI創新之路,並非只是AI,需要帶上個更多的創新技術融合進來。也可以這么說,AI創新之路就是一條AI與其他創新技術融合創新的過程。

專心在於,正因爲東軟集團在AI領域的專心,所以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很大意義上,可以爲帶動東軟不斷創新,在技術、產品、方案、服務以及業務模式的方面進一步獲得新的動能,成爲東軟走向融合創新發展的“新翅膀”。

專業在於,東軟集團對於AI研究的專注與專心,激發了更深入的專業研究,在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和企業數字化轉型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和實踐,尤其我覺得在醫療、汽車領域战果頗豐。

早在2004年東軟集團也投入了研發醫學影像數據識別技術。在2006年東軟推出計算機輔助診斷(CAD)產品,可以對泌尿CT進行輔助診斷。目前,有50多家泌尿專科醫院使用了東軟品牌的CT和泌尿影像輔助診斷軟件。同時,針對醫療文本識別、圖像識別、影像數據,東軟醫療AI方案在輔助醫療方面,與宣武醫院合作專注腦水腫領域的輔助診治。還在呼吸疾病如肺炎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領域也有所廣泛的合作與推進。

現在,面向醫療領域推出多款AI+醫療行業應用,包括添翼醫療領域大模型、飛標醫學影像標注平台4.0、基於WEB的虛擬內窺鏡等。這是東軟集團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海量的數據資源、豐富的行業應用場景在AI+醫療行業的創新實踐,加速推動公司“AI+領域應用”人工智能生態圖譜战略布局。

此外,新一代飛標醫學影像標注平台4.0已在北京宣武醫院、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等多家大型醫療機構得到應用,飛標平台累計標注的醫學影像數據已達2000多萬張。從智慧醫療這條线分析來看,東軟集團很有可能後續對醫療行業大模型做出一定的創新,畢竟大模型進入行業才能彰顯其真正存在的創新價值。

不過,在大模型方面,東軟集團也是百度生成型大模型AI產品文心一言首批生態合作夥伴。假如東軟集團想要在行業大模型這條路上力求上進與創新,我想必然會首先在醫療領域構建自己的醫療行業大模型。事實亦然如此,在發布添翼醫療領域大模型後,就是對東軟集團在醫療行業的整體战略將帶來意想不到的牽引效應,甚至撬動東軟集團在醫療行業構建全新的發展格局。

另一需要說一下的是東軟集團在汽車行業領域的AI战略情況,也是從2004年开始,東軟就面向汽車電子領域研發高級輔助駕駛技術,即碰撞檢測、車道线識別、路旁標志物識別、泊車輔助等。在障礙物識別方面,就是基於視覺識別技術,目前公司的輔助駕駛軟件已經應用於國內外十余家汽車廠商。

東軟VeTalk車間通訊系統作爲國內首款V2X產品,基於V2X通信技術(DSRC & LTE-V),爲整車廠、一級供應商、運營商、智能交通行業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包括硬件开發套件、面向量產V2X-ECU、網絡協議棧、SDK、應用示例、標准一致性測試與仿真模擬測試平台、V2X Server,全面支持中國、美國、歐洲、日本V2X標准。

需要注意的是,東軟集團下面出來了三個重要子公司,比較早的是東軟醫療,後來還有東軟睿馳、東軟熙康。

東軟醫療成立於1998年,以影像設備爲基礎的臨牀診斷和治療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擁有數字化醫學診療設備、MDaaS平台、設備服務與培訓、體外診斷設備及試劑業務线。CT向來是東軟醫療積澱最深、實力最強的業務线。因此,在醫療行業的“端”設備方面,東軟醫療擁有真正的實力與資源,在這個領域繼續融入醫療大模型的技術,有望出現獲得很有意義的創新機會。

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創立於2015年10月,是行業領先的基礎軟件、SOA中間件、自動駕駛和跨域融合車雲一體技術產品與服務供應商。公司以軟件技術爲核心,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基礎軟件等關鍵技術,聚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基礎軟件、操作系統等關鍵領域,爲車企面向未來技術創新發展,提供卓越的、可迭代升級的核心技術、軟硬一體化產品及軟件平台產品,致力於成爲車企“軟件定義汽車”時代可信賴的合作夥伴。因此,東軟睿馳在發展AI融合汽車這條路上,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東軟熙康成立於2011年,由中國東軟集團和美國GE醫療系統公司共同發起與成立。當時,中國的醫療信息化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東軟在醫療信息化上开創了中國的一代先河。目前東軟熙康已經發展了四大業務,包括雲醫院平台服務、互聯網醫療服務、健康管理服務、智慧醫療健康產品,面向地方政府、醫療機構、保險機構、企業和個人等不同主體,提供數字醫療領域的全周期解決方案。在2023年國慶前的9月28日,東軟熙康登陸港股主板正式掛牌上市。

如此說來,看起來低調的東軟,在AI領域有着數年的堅持,實屬並不低調,確屬專心專注於AI的行業創新。

浙大網新:

重視AI驅動

就是重視未來發展

對於浙大網新在AI方面的發展情況,我是看到一個消息之後才开始有了關注,之前總感覺浙大網新在AI方面战略雷聲大雨點小,然而當我看到這個消息後才發現,浙大網新其實也非常重視AI方面的發展。

公开消息稱浙大網新在2023年4月10日對外表示,在2019年發布的IN-Edge分布式AI系統,構建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統,通過數據和任務的協調和分發機制讓AI更節能、更快速、更靈活、更高效。不過看介紹,IN-Edge分布式AI系統採用高密度分布式ARM通用計算集群作爲硬件平台,ARM平台的AI算力目前到底可以到什么水平,相信專業人士還是非常熟悉的。但關鍵是又同時採用了基於邊緣計算的系統架構軟件平台,構建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統,可見,這也是追隨了分布式架構的潮流,加上有了在ARM領域的具體應用,對行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創新探路價值。

當然,這裏既然提到了ARM平台,那么到底ARM平台現在算力可以到什么水平了呢?

據最近Arm推出2023全面計算解決方案(TCS23)來看,其中包含了基於全新第五代GPU架構的全新Arm Immortalis GPU,面向下一代人工智能(AI)保持性能領先,其全新Armv9 CPU集群的能力值得關注。目前公开消息可以看到,在Arm算力平台上的AI性能已經提高了兩倍。此外,繼續推進對Arm NN和Arm Compute Library全面的支持,這對於AI發展十分有利,最重要的是,Arm平台也在能效、隱私保護上有了更好表現,甚至有業內人士提到本地運行和處理在能效方面比雲端更加有效益。但是這主要還是針對移動端或者說是安卓用戶的小模型的應用。

當然,在2022年,谷歌雲已經發布了Tau T2A,开始與雲原生處理器明星廠商Ampere Computing公司合作,採用基於Arm技術的計算芯片,也是首款基於Arm架構的虛擬機(VM)。更值得關注的是,Ampere Computing這個公司,目前似乎有了撬動英特爾、AMD的雄心,2023年推出的AmpereOne系列處理器,擁有多達192個單线程Ampere核,內核數量爲業界最高。這對之前的芯片大佬雖然還沒有帶來最直接的威脅,但已經在敲打英特爾、AMD等芯片巨頭,开創一條新道路不是么有可能哦?

況且,一直以來以生態體系強大而著稱的英特爾,也感覺到了Ampere的行業朋友圈越來越豐富,比如包括谷歌雲、微軟Azure、甲骨文雲、阿裏巴巴和騰訊等雲服務提供商,以及HPE和Supermicro超微等服務器設備制造商,這些業界大佬都开始與Ampere有所合作,對AmpereOne表現出來了濃厚的興趣。

如此說來,浙大網新在AI战略領域選擇了一條更有創新突破的Arm路线,這對於後續的發展將帶來持久的影響。那么,爲什么浙大網新在面向支持AI战略推進過程中選擇了Arm算力平台作爲基石?其實,這與浙大網新早在2019年明確提出基於AI-Driven的战略有很大關系。

在提出AI-Driven战略之前,還經歷了最早的Computer+X,然後到“互聯網+”,再到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從在AI战略上的選擇歷程可以看出,浙大網新每一次战略變化都緊扣了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歷史已經證明:唯有跟隨行業大勢,善於借力行業大勢的科技公司,才能贏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AI-Driven战略的提出,強調通過整合ABCD,即AI人工智能、Bolckchain區塊鏈、Cloud computing雲計算、Data大數據,以及融入IoT、5G等創新技術,形成全新的智能化平台系統,從而賦能政企行業的數字化進階。

因此,業內有心人應該可以發現,浙大網新2020年就發布了四款“智能+”產品方案,包括IN-Road交通基礎設施健康監測平台、IN-Talk智能語義問答系統、IN-Wealth智語金融深度數據因子以及IN-Security白盾安全防御一體機。這些AI領域的產品與方案組合,正好可以通過雲平台的便利性,面向智能交通、金融科技、智慧人社等典型應用場景,推進不同產業的AI升級。當然這個過程雖然非常累人,但浙大網新還是做了,並且一直堅持到現在。並且還將不同行業的智慧解決方案與業務全流程的智能化平台服務都能實現更好的結合,並非只是爲了某一個產品而做產品。這就是浙大網新非常有意思的創新之處。

這就是爲什么2020年很早就已經落地了“政小助”的機器人服務,不僅能聽聲,還能看圖,還能識字,實現了手錄文字、可視圖片、語音、鼻音、聽覺的五感“多模態交互”,即能從多感官、多情感來實現與人交互。未來能否在視頻上有所升級,我想浙大網新必然在行業大模型應用上或許有了新的思路。但在GPT行業應用上,浙大網新無可置疑的是業內落地非常早的了。

中科軟:

聚焦垂直行業

更聚焦“模型即服務”

中科軟的特長是什么,熟悉的業內朋友不難回答。但是,在AIGC時代,中科軟的特長又是什么?

發揮自身優勢與特長,與業界友商在AIGC發展之路上熱情PK,這對於中科軟的務實傳統,默契而有效。爲什么?

術業有專攻,行業也有專攻,不可能某一個公司把百行百業全部喫透。理想很燦爛,現實很骨感,也只有專注自己特長的行業,深耕下去,才有可能在AIGC的較量中獲得自己應有的成功。

爲此,中科軟憑借多年的保險IT領域技術及客戶資源,开啓了AIGC垂直MaaS應用平台在保險行業中的推進。MaaS即Model-as-a-Service模型即服務。

既然战略有所確定,那么必然投入起來。2023年中報顯示,中科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支出4.76億元,同比增長7.20%,主要系重點推進AIGC垂直MaaS應用平台的研發與創新。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中科軟對於AIGC落地不僅僅在於其战略上的重視,同時在技術投入上也明顯非常重視,就此也可以看出,中科軟也很想從AIGC這股浪潮之下尋求自身業務上的新突破。

說到突破,必然需要創新,那么中科軟在AIGC落地推進上的創新表現在哪裏呢?

一方面,創新思路已成。中科軟採用人工智能技術,融入軟件服務之中,同時推動行業大模型的真正落地。這個思路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怎么講?中科軟的既有特長在於軟件研發長期積累與行業方案的深度滲透力。借力使力,必然需要發揮自身的特長與優勢。爲此,該創新思路比較符合中科軟自身的發展節奏,也契合AIGC行業發展的趨勢。任何一個新興的技術落地行業領域,都離不开解決方案的組合,離不开軟件开發商與集成商的推進,AIGC也不例外。中科軟也早已看到了這個行業發展特點,從而立足自身固有的實力,去構建自身的AIGC創新思路。

二方面,首要行業突破點也已經確定。目前據中科軟對外披露的信息來看,其最有影響力的行業在金融IT領域。2023H1其金融IT領域實現收入17.23億元,其中保險IT領域實現收入15.11億元,難能可貴的是,在行業整體發展進入平緩期的情況下,其金融整體業務與保險業務都保持着穩定的增長態勢。

要知道中科軟2023年半年報實現的總營收爲26.31億元,其中保險IT業務佔據公司總營收57.43%,超過了半壁江山。金融IT業務佔比也超過了65%。

此外,政務、醫療衛生、 教科文等行業領域的業務也有所發展,有升有降,表現不一,但從中科軟業務領域與解決方案的覆蓋來看,包括了財產保險、人壽保險、健康醫療、政府領域、金融領域、媒體領域、民航領域、郵政領域、呼叫中心、交通領域、能源領域等幾乎百行百業都有中科軟的身影。畢竟是成立於1996年的老牌軟件公司,行業覆蓋與滲透還是值得一贊的。

由此而言,對於中科軟在AIGC方面的發展就不得不抓重點行業,重點行業有所突破了,其他行業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聚焦保險金融,聚焦模型即服務,這條路,阿明覺得中科軟走得還是非常踏實。由此也看到了中科軟推出的壽險生成式人工智能(MaaS)平台方案,這塊試金石能否湊效值得繼續關注。

當然,在針對AIGC垂直行業MaaS應用領域,國內的公有雲廠商也十分積極,並且將公有雲的快速創新與行業模型應用相結合,這對於不少有志於此的科技上市公司帶來了一定的競爭壓力。然而,如前文所述,術業有專攻,對於行業的把控與深入方面,像中科軟等ISV具備了先天優勢,況且有着數年的行業應用落地的打磨,這是公有雲廠商無法短期內比擬的。更多時候,公有雲廠商與ISV合作开拓將競爭關系化爲合作關系更爲有利,事實上,亦如此。

宇信科技:

強勢行業加速融入AIGC

同時做深做細

大家可能沒有想到,一向對外低調行事的宇信科技,在AIGC方面2023年就已經訓練出了適配金融場景的垂直模型,並應用到了各產品线上,同時結合通用大模型預研了宇信金融系統編程大模型。宇信金融系統編程大模型作爲編程助手,可以支撐各種金融業務場景的开發工作,這也是大模型應用到行業領域提高开發效率的典型案例之一。

當然,業界都熟悉宇信科技重點發展的行業領域如銀行,雖然銀行這個行業的IT供應商競爭一直比較激烈,但是,各自拿出自己的殺手鐗,似乎都能分得屬於自己的那份羹。那么宇信科技的殺手鐗是什么呢?

宇信科技是國內非常有代表的銀行IT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其經營模式或者說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應用軟件开發及服務、運營分成和系統集成設備銷售及服務模式,簡而言之就是ISV+SI模式,在此基礎上,宇信科技長期發揮外延生態模式,與阿裏雲、螞蟻金服、百度、騰訊雲、新華三、華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雖然宇信科技與阿裏雲、螞蟻金服很早就結成了战略合作夥伴,共同推進雲計算、數字金融微服務。但是,目前可以看到公开信息中,宇信科技與百度合作上的披露更多一些。

在與百度战略合作上,宇信科技看重的是百度在AI、雲計算、大數據、5G、邊緣計算、區塊鏈等各個新興技術領域百花齊放的資源,畢竟百度技術投入還是很可觀的,在新興技術領域的研究也博大精深,這對於宇信科技在新興技術應用上必然是一大利好的補充。

當然,資本+技術才是IT科技領域玩轉的“雙色球”,爲此,百度與宇信科技在資本合作上於2020年1月左右就上了一個大台階,百度約6億元战略投資宇信科技,從而百度持有宇信科技股份佔總股本達到了的5.71%,業界當時評論認爲這是一次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與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供應商的高度聯手。

有了這次資本战略領域的高度攜手,後續在百度文心大模型發布之後,自然也就更爲吸引宇信科技的合作。到目前來看,百度文心大模型已經逐漸發展爲包含NLP(自然語言理解)大模型、CV(計算機視覺)大模型、跨模態大模型,既有基礎通用的大模型,也包含面向重點領域、重點任務的大模型,以及豐富的工具與平台。也只有豐富而又逐漸細分的大模型,才可以讓更多ISV合作夥伴嘗到AIGC行業落地的甜頭。

由此而言,之前宇信科技與百度在資本與技術領域的战略攜手,爲當前大模型行業落地奠定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現在,百度在針對文心大模型行業化落地上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大,誰更主動與其合作必然將獲得更多技術與方案上的先天優勢。

這也是百度與業界大佬競爭中不得不加速大模型創新與落地的進程,不僅大規模應用在了百度自己內部的各個產品領域,還同時通過百度的飛槳开源开放平台、百度智能雲平台等輻射到工業、能源、金融、通信、媒體、教育等百行百業。

阿明早就指出,大模型行業化落地到百行百業,才能真正發揮出大模型的創新價值,否則只是成爲一時逗樂之“小遊戲”就太可惜了。

作爲百度首批文心一言大模型的接入廠商,宇信科技對於大模型與AI落地一直持有積極的態度,宇信科技已經在AI技術賦能金融服務智能化上不斷努力。不過,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金融領域特別是銀行、證券等行業,有着對金融數據的行業合規性與敏感性,大模型滲透入金融行業,勢必會順帶提升了金融業務本身的安全性,因此大模型行業落地重點領域可能不會在金融領域爆發,更多的可能性在教育、科研、醫療等領域。

即便如此,從對外披露的信息來看,宇信科技依然積極與通用大模型平台廠商如百度等合作,推動大模型在金融智能助手、文檔抽取,金融數據分類分級、代碼开發等金融領域的應用。未來宇信科技海將探索大模型技術在信貸業務、經營分析、客戶服務、數據資產等更多業務場景的落地,對此還是值得期待相關的產品解決方案未來發布。

此外,宇信科技與騰訊雲攜手,基於騰訊雲的數據庫TDSQL、大數據處理套件TBDS等技術產品打造了針對金融行業的解決方案。

在金融行業摸爬滾打了24年左右,宇信科技自身在行業落地上的長期實踐與積累,也必然是其AI與大模型落地行業的優勢與基礎,AIGC大趨勢已經到來,如何更好結合金融的行業特點與業務應用特色,可能是有志於AIGC在金融領域推進的所有ISV考慮的重點。如宇信科技這樣做深做細將是必然之選。

博彥科技:

以金融爲起點

憑借創新技術平台真打實幹

成立於1995年的博彥科技,已有28年左右的發展歷程。

我沒有想到,博彥科技也對AIGC領域情有獨鐘。博彥科技自研的數字人產品SaaS平台,可以接入包括百度文心一言、阿裏通義千問等AI大模型產品。可見,要想AIGC行業落地好,必須得打造一個可以對接大模型的平台才好。

做產品是技術創新的目標,但做平台在此基礎上,更多的需要考慮到生態整合與資源融入。首先博彥科技將自家自研的數字人產品接入到了該數字人產品SaaS平台。這對於一些運維工作帶來助力,也方便日常運營。

阿明認爲,能在AIGC領域真打實幹地布局落地,就必須在技術研發領域擁有一定的實力,否則就是紙上談兵,無用功。資料顯示,博彥科技目前已經擁有30000+人才儲備,公司員工規模超過2.6萬人,特別是面向金融機構領域的用戶,更爲專注。目前也可以爲金融用戶提供從系統集成、數據分析、智能算法到用戶體驗設計等系列專業方案。

就此,博彥科技其實已經打造了從數據底座到數據中台再到前端應用的綜合技術平台,而數字人產品SaaS平台只是其中靚麗的一環而已。

就此立足自身在金融領域的長期積累,博彥科技以金融行業爲切入點,通過對大模型的調用及驗證,深入挖掘生成式AI在金融行業應用中的潛力,與數據智能、移動金融、开放銀行、風險管理、監管合規等服務相結合,這也是博彥科技自身最爲重要的特色服務內容。

由此,博彥科技也逐步形成相關產品和解決方案,以期大幅提升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的業務效率,在幫助金融行業用戶AIGC落地過程中實現博彥科技一如既往的營收增長。

在生態構建上,博彥科技確實非常積極,積極攜手合作夥伴,目前已廣泛將AI技術應用於金融、智慧能源、制藥等領域,未來也將加強達模型的行業落地應用,將智能客服、智能培訓、數據分析、內容創作、代碼生成等特色服務融入金融、醫藥等重要行業之中。

不管是大模型還是AI技術推廣,都離不开雲計算技術的加持,爲此,博彥科技已與亞馬遜雲科技、微軟Azure、華爲雲、騰訊雲、阿裏雲、百度雲、京東雲等雲廠商構建了廣泛的雲計算生態體系。此外在數據庫、BI領域也建立了廣泛的合作夥伴關系,如OCEANBASE、南大通用、人大金倉、帆軟軟件、永洪科技等都是其長期合作夥伴。

不過,從目前博彥科技對外披露的信息來看,其AIGC發展的路徑首要還是將百度文言一心作爲了重點,也成其爲文言一心大模型行業落地的重要推動者。

作爲面向全球的IT咨詢、產品、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商,始終致力於加速技術與業務的有機結合,依托自身研發與創新能力,爲金融、高科技、互聯網等行業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及產品,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早在今年年初,博彥科技即籤約成爲百度文心一言首批生態合作夥伴,優先內測試用文心一言,與百度在產品研發、標准制定等多個領域展开深化合作。5月,籤約成爲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生態夥伴,博彥科技與百度智能雲共同探索大模型在企業內部管理中的企業智能引導助手,代碼生成开發提效,自動化測試等場景落地,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創造價值。

博彥科技面向未來競爭,實行內生增長與外延並購相結合的战略模式,基於行業合規基本准則,在數據智能、移動與自動化、風險管理與監管合規三大方向上發力,特別是對於數據安全的敏感性,金融在百行百業中應該是最爲突出的,而金融行業又是其最爲重要的客戶領域。

因而,博彥科技也打造了數據治理平台,以銀行數據治理需求出發,構建整體安全的金融數據管理體系,在安全合規的基礎上實現數據價值。當然,博彥科技的AIGC行業落地不止於金融領域,比如制造、能源、教育、醫療、藝術、媒體等多行業場景的海量數據與行業數據,都是其非常重視的發展方向。

那么,在人人都重視的金融領域,博彥科技能否成爲AIGC行業落地的頂流者之一,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編後記:拋磚引玉,AI時代如何再創輝煌?

其一,

我們對未來的所有想象,

今天是否都保守?

綜合而言,IT集成商,到雲集成商,再到大模型集成商,這一路走來,這九大科技公司似乎殊途同歸,都在做每個時期創新技術落地行業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每個時期的創新技術對他們的技術復雜度要求不一樣而已。

不知道是誰开始在傳這句經典的話: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終將爲人類打开全新的世界,今天,我們對未來所有想象都是保守的。那么,今天,我們對未來所有想象是否都是保守的?

盡管對於大模型的未來發展,我們依然處於迷茫的階段,即便已經有成功應用在大模型上跑了起來,但是還沒有完全發展成一個生態豐富多彩的成熟產業。因此,對於大模型的未來發展想象空間依然很大,對於AIGC生成式AI的未來發展想象空然依然很大,當然垂直行業大模型落地價值的未來發展想象空間依然很大。

於此來說,這九大科技公司的作爲只是這場AI變革的明星代表,下一步,誰能成長得更爲吸金,值得期待。

當然,想要發展得更好,需要更开放的战略與公司現有战術相結合。那么,在你們看來,九大科技公司中軟國際、軟通動力、中電文思海輝、亞信科技、東軟集團、浙大網新、中科軟、宇信科技和博彥科技,在AI發展之路上,到底誰的战略更开放,誰的战術更有力呢?

之前,美國知名投資人Chamath也談到模型即服務將會顛覆現有的SaaS服務。他表示:“很多軟件尤其是企業服務領域的軟件,將會被替換爲一個單一的模型,來幫助我們解決特定的問題。”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在AIGC時代,企業想僅靠應用層面的競爭而成爲下一個科技龍頭,顯然難以實現。我們從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中已經明顯地看出,模型的迭代和進步才是AIGC爆發的關鍵。誰能夠掌握更先進的人工智能模型,誰就擁有开啓新時代的鑰匙。

因此,AIGC未來已來,在模型即服務的新趨勢帶動下,一大批軟件开發商又有了發展的新活力,抓住AIGC的機遇,必然就容易找到自己的新活路。

所以,這九大科技公司的發展,豈不又要蓬勃生機一把。再創AI新時代的輝煌,就要靠他們了。

其二,

謀定AI大棋局,

能否參考一下埃森哲?

我還是想說的那個話題,謀定人工智能大棋局,能否參考一下年營收超4400億元的埃森哲?

據資料顯示,許久之前,埃森哲都开啓了10億美元爲單位的AI投資,這代表了進入AI行業革命的風向標,這再一次證實了,下一個十年之變就在AI啊。

當然作爲全球專業的咨詢巨頭公司,又是全球數一數二的IT外包企業,埃森哲(Accenture)爲什么對於AI的理解與衆不同?全球雲觀察分析認爲這是埃森哲實在太在乎合作夥伴了。

一方面,承諾在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數十億美元,增大在AI領域的人才團隊培養與行業話語權。並且在這之前,埃森哲已經決定了未來三年內將在數據和人工智能業務領域投資30億美元。這次是繼續夯實AI战略,加速落地規模化的AI領域投資。

另一方面,埃森哲繼續加大了與與Alphabet谷歌、微軟(Microsoft)和亞馬遜公司(Amazon)的合作深度,這是明擺着幫助這AI三巨頭將大模型等技術創新方案落地百行百業的節奏。

有了埃森哲這樣的全球資訊巨頭的真正入場,又是全球IT外包王者之一,就此AI世界才真正有了現實意義。“大模型實現行業普及化,將不遠矣。”阿明篤定地分析指出,大模型不管GPT-4以及未來的GPT-5有多強大,唯有落地百行百業才能實現其存在的價值,彰顯AI變革一切的威力。

如此看重AI的埃森哲,目前經營狀況到底如何了呢?到頭來,我們還是需要看一看全球資訊巨頭、IT外包王者現階段的經營情況是否令人樂觀。

據公开財報顯示,埃森哲截至2022年8月31日的2022財年營業收入爲615.9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422億元,同比上漲21.89%;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淨利潤爲68.77億美元,約合人名幣493億元,同比增長16.43%。

據最新埃森哲(Accenture)公布截至2023年5月31日的第三財季業績,季度營收165.6億美元,上年同期爲161.6億美元。歸屬於公司的淨利潤20.1億美元,上年同期爲17.86億美元。

按業務劃分,咨詢業務營收還是佔比最大,爲86.9億美元,同比降低4%,小跌勝小漲,下一Q必定飆升。不信,走着瞧吧。

外包業務營收次之,爲78.7億美元,同比增長10%。

顯然,從營收規模和淨利潤兩個方面來看,埃森哲都是大贏家,經營結果還是令人樂觀,當然也令資本市場大多數人看好吧。

可見,埃森哲的經營業務一直沒有變過,在自己長期的“專業”中做得偉大,不僅規模上檔次,而且還緊跟全球AI技術狂潮,一點都不老套,與時俱進,擁抱技術變革,投入巨資重塑自我。

到這個時候,你是否明白了AI對未來意味着什么嗎?你是否明白了埃森哲這么多年爲什么一直長盛不衰的原因了嗎?

話題再次轉鋒到中國的科技上市企業群落,再聚焦一下,除了中軟國際、軟通動力、中電文思海輝、亞信科技、東軟集團、浙大網新、中科軟、宇信科技、博彥科技……現在你能看到誰?又能看到什么樣的趨勢?又如何面對這樣的趨勢?

【阿明觀察 |科技明說|全球存儲觀察 |全球雲觀察】專注科技公司分析,用數據說話,帶你看懂科技。本文和作者回復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原文標題 : 專題|國內九大科技上市公司聚焦AIGC落地,八仙過海,誰更神通?



標題:專題|國內九大科技上市公司聚焦AIGC落地,八仙過海,誰更神通?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8447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