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的中國賣家掀桌子了

2023-10-22 18:10:33    編輯: robot
導讀 文/狗蛋分蛋 1 10月12日,拼多多海外板塊Temu的廣州總部門口,聚集了一群人。 幾名身着保安制服的人,手持對講機試圖維護秩序,時不時還向路過的行人擺手,示意他們不要拍照錄像。但不管保安如何努力...

文/狗蛋分蛋

1

10月12日,拼多多海外板塊Temu的廣州總部門口,聚集了一群人。

幾名身着保安制服的人,手持對講機試圖維護秩序,時不時還向路過的行人擺手,示意他們不要拍照錄像。但不管保安如何努力,場面始終有些混亂。

這群人是來“討債”的。

更確切地說,是來要回屬於自己那份貨款。

就在上門“討債”前的幾周,Temu上不少商家發現自己的账戶資金突然被平台凍結了,凍結金額幾萬幾十萬不等,有的甚至上百萬。

他們很急,因爲這些錢不僅是下次備貨的貨款,關乎店鋪能否繼續經營,更是手底下員工的工資,關乎一家老小,車貸房貸。

不少人找到Temu客服詢問,客服告訴他們,這是因爲版權問題下發的“臨時限制令”,平台方面目前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

只能配合。

早在今年6月,也發生過類似情況。

當時Temu上部分商家因爲一款“飛碟”玩具,外觀、以及銷售說辭被版權方投訴侵權,因爲涉及賠償問題,這些商家的貨款被“臨時凍結”。

Temu覺得這是商家提供的產品,損失應該由商家負責。

當時商家就覺得,我們只是供貨商,產品具體的售賣、營銷都是平台負責,責任不能單純由自己承擔。

賺了錢平台喫肉商家喝湯,出現風險了卻要商家挑大頭,這也太欺負人了。

Temu作爲賣家平台,沒有及時拿出解決方案,從始至終就是讓大家等。

半年前是這樣,半年後還是這樣,這回等不起的小商家掀桌子了。

這些被凍結貨款的商家裏,有人是在知乎、小紅書等平台买了課,剛剛下海的新手小白。

但更多是做了十幾年亞馬遜等其他平台,自以爲瞅准風口,“跳槽”不久的老牌跨境商家,他們很不理解:

Temu明明有時間,也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比如墊付一部分貨款,幫助商家分擔風險。

但平台從始至終就像個甩手掌櫃,甚至直接甩鍋商家,任由商家生死。

知乎,小紅書等社交平台裏,商家表示想要退出Temu的帖子越來越多,有商家說:

在Temu幹了一年遇到的糟心事兒,比在其他平台幹了幾年還多。

還有商家說,辛辛苦苦大半年,貨款一分錢都拿不到,可能在Temu裏自己不像個商家,更像個:

爲平台打工的慈善家。

2

2022年9月1日,Temu正式上线美國。一开始很多人不看好這個平台。

一是不確定歐美消費者能否接受拼多多“低質低價”打法,二是這個項目上得太匆忙。

當時,Temu平台程序功能沒有开發完全,物流系統搭建尚不完善,就連第一批員工,都是拼多多社區團購產品“多多买菜”的各省負責人:

完全沒有跨境電商的經驗。

但是Temu依舊火了。

上线不到3個月,就以近1080萬次的下載量,超過沃爾瑪和亞馬遜,登上了美國購物應用下載月榜榜首。

事實證明,極致低價的誘惑,沒有哪國人民可以抵抗。

一件放在其他平台可能要十幾美元的T恤衫,在Temu上只要不到1美元,比國內某些跳蚤集市上還便宜。

靠着極致的低價,Temu殺出了一條血路,但這些血不光是競爭對手的,還有商家的。

爲了維護低價,Temu設置了近乎嚴苛的競價策略:

讓商家自己競爭。

Temu每周會進行一次同款商品競價,未及時參與或競價失敗都將被限制上新產品。

原來15塊的商品,當其他商家开始競價出到14塊時,如果想繼續賣貨,只能壓價到14塊以下。

如此循環往復,直到沒有商家可以出價更低。

鐵柱說,這種模式約等於“劫貧濟富”,商家自己也吐槽“Temu是靠壓榨商家搶市場”。

有商家在競價中勝出,但核價時算了一筆账,除去快遞倉儲等費用,他售賣的一款商品淨利潤只有0.14元人民幣:

賣1000單才能掙140塊。

1000單,對於一些小型商家而言,是一周甚至一個月的銷量數據,也就是說辛苦那么久才能賺140塊。

網友說,收廢品都比這個掙得多。

更離譜的是,據部分商家反映:商品降價後,其歷史訂單價格也會受到影響。

比如一款商品在9月定價12塊买了1000單,商家收入應該是12000元。

但在10月經過調價,商品重新定價10元,平台會要求之前賣出的1000單價格也要下調,商家收入從12000元變成了10000元,倒扣2000元。

按理說,這樣的情況本來不可能發生。因爲如果在國內,以前賣出的貨款,早都進了商家的口袋。

但在Temu的經營中,採取的是一種去中間化的托管模式。

對於消費者而言,Temu是唯一的商家,傳統意義上的商家在Temu裏扮演的只是一個供貨商的角色。

而作爲供貨商,收到的貨款也是具有延時性質的。比如9月的收入在平台上只是個數字,可能要到10月,平台真正將貨物賣出後,才能提現。

有專業人士分析,這種去中間化的模式,才是Temu能在海外成功的關鍵,因爲極致低價,也需要建立在對商家的絕對的掌控之中。

去中間化,讓Temu在執行低價战略時步調統一,更具殺傷力。

但問題是,低價策略本身,對供應商品的商家就不是那么友好。

而且去中間化後,商家想要上架商品,需要將貨物提前備貨到Temu這個大商家的倉庫裏,其中又產生了很多問題。

比如入庫資質。

Temu爲了保證商品基礎質量,要求商品比如擁有機構認證,這本來是一件好事。

但認證費用讓商家本就稀薄的利潤,雪上加霜。

一位小商家反映,自己上架的一款玩具產品,需要CE、CPC多種認證,一年的認證費用合計就要2000多元,而這款產品一年的利潤不過4000多元,一下就得砍去一半。

他說:辛苦大半年,沒想到最後是給認證機構打工。

Temu歐美消費者享受到了極致低價,而來自於國內商家微薄的利潤進一步被壓榨。

3

有人說,過度去中間化的Temu,早已不適合小賣家入場,只有那些供應鏈成熟,或者自帶工廠的大賣家才能搏到利潤。

2022年,國內市場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戶數量爲7.5億,已經超過京東,正在向淘寶第一名的王座發起衝擊。但拼多多主打的下沉市場規模見頂,年用戶同比增長僅有4%。

因爲國內品牌定位的限制,拼多多很難在高端市場做出成績,想要繼續做大盤子,最好的選擇就是出海。

那時阿裏巴巴已經出海多年,左手速賣通主打歐美,物流倉儲基建相對成熟。右手Lazada主打東南亞,已經成爲當地最大的購物平台之一。

來自南京的Shein,已經在美國快時尚領域站穩腳跟,常年位居購物APP榜單下載量前三。

TikTok也憑借着流量殺器,开始在東南亞加速布局電商業務。

先行者已經證明電商出海的利潤空間與可行性,再加上當時疫情影響,歐美國家經濟下行,有了消費降級的趨勢。

拼多多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最好的入場時機。

於是Temu匆匆上线,首發市場也沒有像阿裏速賣通一樣選擇東南亞,而是選在了競爭相對較小的北美,打法也是拼多多模式簡單地復制粘貼,“拉人頭”“砍一刀”,瞄准下沉市場。

可以說,拼多多推出Temu,就是爲了搶市場而來的。

就如前文所說,搶市場最好的手段就是去中間化,集中力量辦大事。

但是,一方面拼多多沒有去中間化的經驗,另一方面低價策略疊加過度去中間化,帶來了很多副作用。

比如,劣幣驅良幣。

小紅書上不少商家吐槽,最初加入Temu是想做精品商品的,但供應商模式,加上競價策略不斷壓縮精品商品的利潤空間,根本做不下去。

於是,精品變普通,最後變成了垃圾。

而垃圾賣多了,消費者對平台的信心也逐漸被消滅殆盡。

推特上就有不少Temu买家曬出了自己的奇葩購物經歷:

有網友說,圖便宜在Temu上买了10件襯衫,拿到貨後發現面料薄得像紙,只有兩件勉強能穿。

還有網友买了一個鍋鏟,拿快遞時隱隱感覺尺寸不對,回家拆开包裹發現,“鍋鏟”只有巴掌大小。

他說,用這個做飯,還不如直接拿叉子攪和。

賣家沒有利潤成了慈善家,买家买不到優質商品成了拾荒者,去中間化的Temu,陷入了兩頭不討好的局面。

4

今年7月,時任拼多多海外業務負責人的趙佳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高質量的生態、高質量的消費者體驗、高質量的商家,這三個是拼多多發展的核心。

有網友表達了不同意見。

在美國最佳企業協會網站上,Temu最新消費者評級已經下調至C級,滿分5分的用戶平均評級也僅剩1.4分。

鐵柱說,網友理解的“高質量”商家,可能不是趙總口中的“高質量”商家。

Temu從來不缺商家。

就像當年淘寶出海一樣,作爲一個在國內擁有7億月活用戶,剛剛出海滿一年的大平台,本身就具有“掘金效應”的誘惑。

無數普通人,或是看了社交平台上Temu的軟廣告推廣,或是聽說說有人真的賺到了錢,懷揣着乘上“風口”的夢想,前赴後繼的登上Temu這艘大船。

或許是這樣的商家太多了,對平台來說就沒那么重要了。

10月18日,有媒體爆料:

Temu接連上线菲律賓、馬來西亞、智利等站點後,或許將於今年晚些時候上线巴西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誕生剛滿一年的Temu,業務已經覆蓋上线了37個國家,遍布歐美、大洋洲、拉美、東南亞等多個地區。

Temu需要的是,在平台重重利潤壓榨下,依舊可以生存下來,幫助平台不斷开疆拓土的:

“高質量”商家。

現在送您60元福利紅包,直接提現不套路~~~快來參與活動吧! 海量資訊、精准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標題:Temu的中國賣家掀桌子了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7979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