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陽江:邂逅漁文化

2023-08-18 18:50:30    編輯: robot
導讀   行駛在大堤之上,越過山海,與海陵島濃厚的漁文化來一次親密接觸。   8月16日上午,溫潤的海風輕拂海面,一排排漁船停靠在閘坡港海灣,汽笛聲陣陣起伏。休息了三個半月的漁民鄭建華坐在船頭,正翹首以盼...

  行駛在大堤之上,越過山海,與海陵島濃厚的漁文化來一次親密接觸。

  8月16日上午,溫潤的海風輕拂海面,一排排漁船停靠在閘坡港海灣,汽笛聲陣陣起伏。休息了三個半月的漁民鄭建華坐在船頭,正翹首以盼正午時分开漁號角的吹響。

  8月15日,开漁前夕,等待出海的漁船。新華社記者 歐陽建嘉 攝

  开漁之於漁民,正如开耕之於農民。在這天,南海伏季休漁期宣布結束,這座粵西小島充滿了對新漁季的期盼。修補漁網、刷新船號、採購物資……鄭建華和他的船員們早早做好了遠航的准備。开漁令下,數百條漁船同時從海陵島閘坡漁港出發,奔赴南海漁場,投入新一輪耕海牧漁。

  8月16日,开漁節千帆競發現場。新華社記者 黃國保 攝

  海陵島位於廣東陽江,“海陵”得名於島上地形,是名副其實的“海上丘陵”。這裏海產資源豐富,盛產刀鯉、魷魚,世代生活的漁民留下了具有獨特風情的疍家漁文化。

  开漁前夜,一場盛大的漁家大宴在海濱大道舉行。閘坡漁民每逢出海前有宴請好友的習俗,寓意魚蝦滿倉、豐收而歸。疍家人漂泊海上,啖海中百味,飲食源於大海,以魚爲主,爲此有着“疍家酒席——全是魚”的歇後語。

  上千桌宴席沿街擺开,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和當地漁民們歡聚一堂,沐浴着星光與海風,從五柳紅古魚,到海膽海鮮飯,一道道漁家美食端上餐桌,讓食客品嘗舌尖美味,感受來自海陵島的獨特風味。

  开漁宴現場。(陽江廣播電視台供圖)

  开漁宴上鋪滿海鮮的漁家大盤菜。(陽江廣播電視台供圖)

  宴席間隙,疍家漁民婚俗巡遊表演拉开序幕。身着疍家服飾的迎親隊伍分爲兩列,銅鑼开路,媒人引道,一對新人同坐於裝有車輪的“婚船”上,迎親隊伍擡着成雙成對的雞鵝、豬肉,碟子裏裝滿喜餅喜糖,穿過熙攘的人群,吸引了衆多遊客隨行。

  “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體驗漁文化。”江西遊客趙女士暑期帶着孩子從內陸來到沿海旅遊,她告訴記者,體驗海島風情的同時,觀看民俗遊,聆聽鹹水歌,與不同的民俗風情不期而遇,爲一家人的海島之行增添了不少樂趣。

  疍家漁民婚俗表演現場,吸引了不少遊客圍觀。新華社記者 鄧瑞璇 攝

  作爲海陵島的文化品牌活動,开漁節是當地漁民慶开漁、祈豐收的節日,近年來,更是發展成爲傳播漁文化的窗口,讓越來越多人通過節慶活動,走進疍家漁文化。

  疍家人被稱爲“水上居民”,他們以舟楫爲宅,捕魚爲生,與海爲伴。清光緒《崖州志》曾記載:“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樓港瀕海諸處。男女罕事農桑,惟輯麻爲網罟,以魚爲生。”

  海陵島漁家文化展覽館館長譚國良介紹,“疍家”這一稱呼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有解釋說“疍民之舟形狀如蛋”;有些人認爲疍家人常年生活海上與風浪搏鬥,生命沒有保障如蛋殼般脆弱;也有學者認爲“疍”源自古越語,本意指“一條小船”。

  “疍家人有着獨特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其中疍家漁民婚俗有着上千年歷史,鹹水歌就是疍家漁民婚俗極具代表性的內容,是出嫁姑娘面臨與父母別離,用歌聲表達內心感受。”譚國良說。

  身着疍家服飾的姑娘正在進行民俗表演。(陽江廣播電視台供圖)

  海陵島上,以疍家文化爲主的展覽館开館剛剛一年,在這個暑假迎來了人流高峰。來自廣東佛山的攝影愛好者方女士,把海陵島的第一站放在了展覽館。“之前並不了解疍家文化,展覽中很多內容都是第一次知道,漁民的生活很生動有趣,也很有生活的智慧。”

  所謂漁民的生活智慧,從諺語中可見一斑。在海陵島當地,流傳着“行船最怕立冬風,後生最怕老來窮”的諺語,忠告年輕人身強力壯時要努力工作,做事要爲未來打算,否則生活窮困潦倒,如同行船遇到立冬台風一樣可怕。

  8月15日,开漁前,在岸上等待的漁民。新華社記者 歐陽建嘉 攝

  當下,“世世水爲業,年年艇爲家”的疍家人已告別了海上漂泊生活,但富有海洋風情的疍家漁文化,仍影響着一代代漁民,隨着汽笛聲響,在陣陣鹹水歌聲中,伴着漁船遠航。

  記者:熊嘉藝、鄧瑞璇

  視頻:黃國保、歐陽建嘉

  海報制作:李明輝

  素材支持:陽江廣播電視台



標題:廣東陽江:邂逅漁文化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5096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