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億,灰飛煙滅!蘋果的“新爹”,害人不淺

2023-07-17 18:10:13    編輯: robot
導讀 文/ 金錯刀頻道 繼中國制造後,印度制造也正在成爲蘋果的“新大腿”。早在2017年,蘋果就把iPhone的部分生產线轉移到了印度。去年开始,蘋果更是开始在印度制造最新款的iPhone 14,一改印度...

文/ 金錯刀頻道

繼中國制造後,印度制造也正在成爲蘋果的“新大腿”。早在2017年,蘋果就把iPhone的部分生產线轉移到了印度。去年开始,蘋果更是开始在印度制造最新款的iPhone 14,一改印度過去只能生產蘋果舊機型的先例。

進入到2023年,蘋果對印度制造的器重有增無減。今年2月的蘋果財報電話會議上,“印度”被提到了15次。今年4月庫克訪問印度,還表示希望擴大生產規模和智能手機銷量。

最近,蘋果重要的合作夥伴卻唱起了反調。7月10日,富士康發表聲明,宣布退出與印度韋丹塔集團價值195億美元(約1400億元人民幣)的半導體合資公司。更早之前,在印度經營15年的果鏈代工廠緯創,也宣布撤出印度市場。

緯創在印度的工廠印度制造追趕中國制造的腳步,再次受挫。印度制造這些年的牌不可謂不好,如今的局面只能怪自己不爭氣。

屢屢破碎的“制造業強國美夢”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上任後提出了“印度制造”計劃,要將制造業佔GDP的比重從15%提升至25%。爲了實現制造業強國美夢,印度對外國企業恩威並施。比如2020年,印度推出一項產業促進計劃:全球智能手機品牌在印度設廠,能直接獲得每種設備4%至6%的成本補貼獎勵。2021年底,印度又批准了一項價值約合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以吸引半導體制造商將印度作爲生產基地,打算將印度打造爲電子系統設計和制造的全球中心。正是有這項激勵計劃,富士康當初才入了坑。

然而在印度,命運裏的一切饋贈,都已經明晃晃地標好了價格。高關稅就是印度對外國企業最大的殺招。在過去,中國企業在印度建組裝廠,很多零部件都是從中國進口,後來印度通過提高組裝零部件的關稅,讓工廠逐步轉移到印度生產。比如小米就是迫於印度高關稅,在印度大力建工廠。自2016年起,印度連續五年針對不同手機零部件上調關稅,最高稅率達20%。有業內人士直言:“印度想借助各國力量成爲制造強國”。

靠着對國外企業的恩威並施,印度制造果然有些起色,甚至拿下了蘋果。早在2014到2015年間,蘋果就曾派團隊去印度考察,當初得出的結論是:印度的代工廠可以做個插頭或者包裝,但到喇叭、耳機、小型機械部件這一層,印度就不行了。但很快,從2017年开始,蘋果就委托代工廠緯創,跑到印度生產iPhone SE等低线產品。

印度制造的iPhone SE印度制造的野心,不僅限於電子產業。今年6月,日本鈴木的印度子公司放出豪言:“印度將在今後5年內,超越美國和中國,成爲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

雖然印度市場一片火熱,印度制造卻沒能沾光。在印度乘用車市場上,前五大車企的市佔率高達87%,前十大車企市佔率接近100%,幾乎看不到印度自主品牌的身影。在家電、手機等被印度大力扶持的行業,中日韓企業群雄割據,只給印度本土品牌留了幾口湯喝。

印度爲了發展半導體產業而推出的激勵計劃,響應者也寥寥無幾。多位行業人士表示,短期內不會考慮在印度建晶圓制造廠,“沒有產業集群,沒有穩定的政府,綜合成本也不劃算”。如今再看2014年提出的“印度制造”計劃。制造業在印度GDP中的佔比不升反降,從2015年的16%降至如今的約13%,與25%的目標距離更遠了。

野心勃勃的印度制造,爲何總會淪落到“雙輸局面”?根據印度工商部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了在印度的企業和業務,佔到印度1.2萬家外企的1/6。另外,每年在印度注冊的跨國公司數量,也從2014年的每年216家,下降到了2021年的每年63家。印度想借外國企業發展制造業的計劃,在一點點落空。這些外國企業爲何乘興而來、敗興而去?有句調侃大致描述了不少外國企業在印度的糾結: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2008年,印度信實集團找到上海電氣合作修建電站,後來上海電氣按要求完工後,不僅沒能如期收到錢,還被對方索賠21億元人民幣。

Reliance,印度信實集團直到上個月底,上海電氣發布了聲明,表示目前收款近90%,印度孟买法院也在去年駁回了對方的索賠訴訟。印度對中國企業下手之狠,這些年也沒收斂。華爲、小米、OPPO、vivo、榮耀、中興等企業,都遭遇多次打壓。2022年7月7日,印度執法局在全國44個地點突擊vivo,凍結vivo印度公司相關的119個銀行账戶。

今年6月,小米的印度分公司還被扣押了近5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根據印度《經濟時報》的後續報道,他們更要求小米、OPPO、vivo等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擔任CEO等高層職位。當然了,印度並非針對中國企業,而是所有外企。先有沃爾瑪被罰13.5億美元、三星被罰2.12億美元,後有亞馬遜被罰1.72億美元、谷歌被罰2.75億美元……

漸漸地,印度收獲了一個不光彩的名號:外企墳場。因此不少外企在正式進“墳場”前,決定走爲上策。去年7月,榮耀團隊宣布撤出印度,未來會採取更穩妥方式开發印度市場,CEO無奈表示:撤離印度市場是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在此之前,美國的通用、福特、哈雷也陸續退出,有的甚至在印度經營了二十多年。

印度信用破產的背後,根源在於管理混亂、效率低下。一名長期爲中國企業赴印度投資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曾經撰文分析,外資企業在印度遭受的各種調查、處罰,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魔幻”的印度法律制度導致的。在他看來,印度法律可以用十五個字來概括:“高標准立法,普遍性違法,選擇性執法。”其結果是,做生意時不僅暗箭難防,即便按流程辦事也很繁瑣。印度《印刷報》曾對比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與日本鈴木汽車在古吉拉特邦工廠。特斯拉與上海達成協議和向客戶交付第一輛汽車,時間僅相隔537天。馬魯蒂鈴木印度公司的工廠,從和地方政府達成協議到生產,則花了近5年。

所以在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印度依舊被認爲是“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押寶印度制造,蘋果看走眼了嗎?今年4月,印度人口超過中國,成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印度的年齡結構還相當年輕化,40%的人口在25歲以下。不僅如此,印度的勞動力成本還很低。中印越電子協會祕書長楊述成介紹,中國珠三角和長三角普工工資在4500元~5000元左右,越南則在2500元~3000元左右,而印度的普工工資僅需1500元。

正是有這類肉眼可見的優勢,仍有不少外國企業押寶印度制造。今年6月,莫迪訪問美國,就得到了蘋果、亞馬遜、微軟等巨頭要投資印度的承諾。這其中,一直想減輕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的蘋果,是最熱情的。庫克坦承:蘋果供應鏈正加速移出中國,印度將成爲主要市場和生產基地。蘋果計劃到2025年在印度生產1/4的iPhone,到2027年生產一半。

對此,巴菲特今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給出了評價:“非常愚蠢”。他解釋道,在中國找一家廠商制造某項產品,只需要6周就能把所有供應鏈搞定,但在印度需要20個廠商制造一個產品,時間可能要6個月。

制造業的競爭力,絕不僅僅取決於勞動力的多少。效率、工藝和成本的綜合考量才是更合理的衡量標准。在押寶印度制造的這些年,蘋果也的確遇到了不少糟心事。一邊是許多印度工廠無法達到蘋果的環境、健康和安全標准,另一邊即便有合適的供應商,品控也遠不如中國同行。今年2月,英國《金融時報》就曾報道,在印度一家爲蘋果供應外殼的工廠,每兩個從生產线上下來的組件中,只有一個的質量足夠好,可以送到蘋果組裝商富士康那裏。

相比勞動力素質,印度基建與中國的差距更是大。2019年和2021年,印度兩次提出要啓動“100萬億盧比基建計劃”,進而提高“印度制造”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比重,直至成爲新的世界工廠。然而,印度基建的質量卻不盡人意,在今年6月就發生了兩起基建災難。一個是印度東部三列火車相撞,造成該國“本世紀最嚴重”鐵路事故;一個是耗資171億盧比的在建跨恆河大橋,在短短14個月內再度轟然坍塌。

基建水平跟不上,物流、用電等成本就很難降下來。印度制造對標中國制造,口號喊得震天響,但目前看步子邁得過於大了。中國制造不是靠巧取豪奪,也沒想過一蹴而就,而是一步步從一針一线的鞋服制造,發展到手機、高鐵、大飛機等高端制造。打一場翻身战,不能光靠嘴上和表面上的“天賦”。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標題:1400億,灰飛煙滅!蘋果的“新爹”,害人不淺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3914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