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四周年,有哪些創新、升級和動員?

2023-06-30 18:50:57    編輯: robot
導讀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滿4年,創新做法不斷湧現,垃圾分類逐步成爲全市市民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好習慣。   長寧區天山路街道在全區率先完成垃圾分類“一網統管”智能識別社區場景應用...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滿4年,創新做法不斷湧現,垃圾分類逐步成爲全市市民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好習慣。

  長寧區天山路街道在全區率先完成垃圾分類“一網統管”智能識別社區場景應用,實時監測垃圾房周邊“小包垃圾”違規投放的問題;虹口區靈新小區的垃圾房實現智能化改造,可以自動噴淋除臭、紫外线殺菌、滿溢識別;徐匯區凌雲路街道將“雙碳”科普和可回收物回收服務有機融合,設置交互性體驗展、碳普惠智能回收區……

  徐匯區凌雲路街道可回收物中轉站。本文圖片均爲 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6月29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獲悉,今年1-5月,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7391噸/日,有害垃圾分出量1.76噸/日,溼垃圾分出量8843噸/日,幹垃圾清運量16915噸/日,溼垃圾分出量基本穩定在幹溼垃圾總量35%左右。截至2022年底,全市居住區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

  智能監控“盯住”小包垃圾

  小包垃圾落地、非定時期間投放點垃圾滿溢等問題,一直是垃圾分類的困擾。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介紹,上海正深化小包垃圾綜合治理,引導各區、各街鎮將“小包垃圾隨手拍”社會監督舉報平台二維碼上牆公示,而長寧區天山路街道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使用,在全區率先开展垃圾分類“一網統管”智能識別社區場景應用。

  長寧區天山路街道垃圾分類“天山智眼”系統監控畫面。

  144路智能監控時刻“緊盯着”天山路街道的小包垃圾,其中18路固定攝像頭和12路移動攝像頭用於抓拍街面暴露垃圾,53個住宅小區做到了垃圾房智能監控探頭全覆蓋,用來捕捉垃圾房違規投放的小包垃圾。

  天山路街道城運中心主任吳光宇介紹,當智能監控探頭拍到灑落的小包垃圾,AI系統可以自動識別並生成工單,通過政務微信APP自動派單到相關責任人,並在工作群內提醒。責任人處置後,在手機上點擊“已處置”,AI會再次自動識別是否合規並結案,實現了“主動發現、快速處置、落實整改”閉環智能管理體系,推進垃圾分類投放監管從“人防”向“技防”模式轉變。

  “5分鐘派單,10分鐘接單到現場整改,15分鐘自動核查案件結束。如果處置人員5分鐘內不接單,會有线下催促,AI電話會打過去提醒他。”吳光宇說,以前實行網格化管理時,街面上的暴露垃圾,人爲發現到處置需12-24小時,再由人工審核,現在智能系統極大提高了效率,平均結案時間縮短到1-2小時。

  同時,街道在玉屏南路天山茶城、紫雲路53號(近尚嘉中心)、美天玉屏菜場等易偷倒、亂倒垃圾的點位,部署監控設備設施,並接入24小時預警系統,第一時間將點位實時狀態反映到“一網統管”的後台和聯機的執法人員手機上,做到信息共享、聯勤聯動,讓偷倒垃圾現象無處遁形。

  去年6月的凌晨,轄區內有車輛偷倒垃圾,借助“一網統管”技術和監控影像,系統第一時間將偷倒者出現的時間點、方向等分散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並匯報綜合行政執法人員,相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執法,事件從發生到處罰用時僅12個小時。

  吳光宇表示,後續將不斷增設適用於完善城市管理的“天山智眼”系統,在各大商圈商場的垃圾房增設監控探頭,做到“居民區、街區、商務區”三區治理全覆蓋。

  升級垃圾房,優化投放

  今年以來,上海積極推進功能不健全的投放點、垃圾房升級改造,配置洗手、除臭、遮雨、照明等便民設備,目前全市已有超過80%的集中投放點規範配置了洗手、除臭裝置。

  虹口區靈新小區智能垃圾房。

  靈新小區智能垃圾房內部。

  在虹口區靈新小區,一個智能垃圾房在今年4月亮相,踩下腳踏板即可打开投放口,一旁設有自動感應的水龍頭供洗手,垃圾桶滿溢後會亮燈提醒物業換桶,智能監控若識別到亂丟垃圾的行爲會發出語音提醒,垃圾房還可以自動噴淋除臭、紫外线殺菌……

  虹口區廣中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郭楠介紹,靈新小區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末,小區內共3000余戶居民。小區原有7個生活垃圾房和1個小壓站,存在布局較分散、配置不合理、容積量不足等情況,經常出現垃圾滿溢現象。

  爲全面提升小區垃圾分類工作面貌,街道黨工委借助“美麗家園”綜合改建項目對靈新小區生活垃圾房進行改造,拆除4個,剩余的3個改建爲智能生活垃圾房。改建過程中,根據居民和物業的意見建議,垃圾房增加了夜晚照明、添加洗手裝置、配置消毒除臭以及無接觸投放腳踏等。

  除了上午7-9時,下午6-8時,垃圾房還設置了誤時投放時間11-13時。“靈新小區的老齡化程度比較高,40%是老年人,很多老人中午买菜做飯會產生垃圾,所以我們設置了中午的誤時投放,幫助大家更好地養成垃圾分類習慣。”郭楠說。

  社區之外,《上海市道路、公共廣場等廢物箱配置導則(2023版)》更新發布,提出在公交和軌交站點、特色商業街區等重點區域完善廢物箱設置,目前全市廢物箱總數爲44671個,對比新版《導則》印發前(39959個),全市優化新增4712個。

  2019年以來,上海完成2.1萬余個居住區垃圾分類投放點升級改造、2.7萬組道路廢物箱投放口二次升級改造,在233個商圈、交通樞紐、公園綠地、旅遊景點設置超過1000組可回收物精細化分類容器,實現沿街店鋪上門收集全覆蓋。此外,上海全面更新收運裝備、改造轉運設施,推進可回收物“點、站、場”體系建設,建成一批處於領先水平的焚燒和溼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全市幹垃圾焚燒和溼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超過3.6萬噸/日。

  發動更多志愿者

  垃圾分類四周年,離不开每個人的努力。在虹口區嘉興路街道,“低碳生活新時尚志愿服務隊”的注冊志愿者已達到2150多人,都是活躍於社區的居民。

  “垃圾分類是撬動社區治理的一個支點,讓更多的人加入社區治理,有事兒商量着辦,每個人都在出謀劃策。”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安丘居民區書記雷國興說,垃圾分類是個系統工程,從“要他分”到“我要分”,這一過程離不开對居民的充分動員。

  每個小區垃圾分類的薄弱環節都不一樣。在嘉興路街道,流動人口衆多,“他們對小區不太了解,對垃圾分類的規則也不是很清楚,一旦有一袋垃圾落地,就可能有破窗效應,所以志愿者們商量了個辦法叫“迎新活動”——只要他入住小區,就會收到一份電子手冊,介紹小區的樓長、管家,哪裏可以投放垃圾,家裏東西壞了找誰維修,周邊圖書館和醫院在哪等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都在電子手冊上呈現。”雷國興介紹。

  小區還有一支志愿隊伍,可以帶領新住客實地走訪,快速了解小區及周邊,“我們主動跨前一步服務,他有家的感覺,他對垃圾分類的支持度就會很好。”雷國興稱,這一過程也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志愿者隊伍,他們來自不同行業,科技從業者可以貢獻“智慧社區”,設計師可以加入社區微更新、設計垃圾房等,由此形成良性互動。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介紹,截至2023年5月底,上海共依托“上海志愿者網”發布“垃圾分類”志愿服務項目2.76萬個,參與志愿者71.38萬余人,累計服務時長超過4698萬小時。



標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四周年,有哪些創新、升級和動員?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3182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