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土地、資本之後,“數據”要素時代終於來了

2023-06-16 18:40:10    編輯: robot
導讀 今年3月份,有一個新聞可能被大家忽視了: 組建國家數據局。 可能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這意味着什么。 國家數據局屬於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由國家發改委管理,除此之外,與之平行的還有:國家能源局、國家鐵...

今年3月份,有一個新聞可能被大家忽視了:

組建國家數據局。

可能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這意味着什么。

國家數據局屬於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由國家發改委管理,除此之外,與之平行的還有:國家能源局、國家鐵路局、國家郵政局。

這是一個起碼20年周期起始的標志性信號:數據,即將成爲最重要的經濟生產要素。

更簡單一點理解,數據,已經變得和能源、鐵路一樣重要。有點恍然,但數據時代真的來了。

1

古典經濟學派認爲,生產要素分爲土地、勞動和資本。通過這些社會資源,國民經濟才得以運行。

中國的經濟歷程也依據這個要素,數十年發生一次更迭。

最早是勞動要素。改革开放伊始,香港等地正在發愁產業轉型往哪轉,當時內地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正在向他們招手。

在“東西南北中,發財來廣東”的號召下,無數農民工、大學生坐着綠皮火車來到珠三角,進廠打螺絲、做账做銷售,承接“三來一補”低端產業。後來,在勞動要素帶動的科技產業遷移下,珠三角脫胎換骨成研發手機、無人機的科創大灣區。靠着人口紅利,中國舀到了全球產業分工裏的一杯羹。

緊接着是土地要素。到了90年代,分稅制改革從天而降,土地要素成了當時的明星。地方政府爲了解決財政負擔,紛紛用上土地財政這個萬能工具。土地招拍掛,地價、房價原地起飛。就連在珠三角打螺絲的農民工,也會在返鄉時購置老家縣城的房子,爲土地財政貢獻自己的血汗錢。

世界經濟增長前年史(1000-2016年),單位爲萬億美元,根據2011年價格水平調整。圖源: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OurWorldinData,騰訊研究院

在土地、勞動、技術要素發展的同時,資本也在無孔不入。先是瘋狂湧入房地產,造成熱點一二线城市房價大漲,後又投向生產和消費等領域,把騰訊、百度、阿裏巴巴推上股票交易市場敲鐘。

後來,帶資入局的不僅是私人老板和機構,還包括政府、國家。比如曾由深圳市政府出資的深創投,至今已經投資1682個項目,其中248家投資企業上市,並助推了騰訊音樂、寧德時代、邁瑞醫療、中芯國際、濰柴動力、華大基因等明星企業成長。

但時至今日,傳統的生產四要素也开始失靈。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產業开始向越南和墨西哥轉移;三道紅线之下,土地財政難以爲繼。在萎靡的經濟環境,大量資本也變得謹慎。

所有人都急盼新的經濟要素。終於,數據來了!

2020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提出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個要素領域的改革方向,將數據列爲生產要素。隨後,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等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政策法規也密集出台。

接着今年3月,國家數據局成立,這個部門發揮統籌、協調兩大作用:

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开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

簡單理解:定好規則,整合數據、用好數據。

隨後,廣東、北京、上海、浙江、貴州等地又相繼成立數據交易所。2023年,ChatGPT點燃了全球AI的熱情,數據作爲算力的燃料,重要性再次躍升。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於數據的重要性,在信息行業最前沿的企業感受則更直觀。

早在2013年,任正非就說過:數據是公司的核心資產,要像經營資本一樣來“經營”數據。

2017年,《經濟學人》封面刊發一篇評論文章稱“數據是信息時代的石油”,這個論點一經拋出,很快獲得了回響,“數據石油”這個說法在此後的幾年成爲了一種普遍的共識。

在近日的一場數字安全免疫論壇上,騰訊安全負責人丁珂也分享了他在企業調研時,經常拋給企業管理層的一個“靈魂拷問”:

如果再過十年,你的企業核心資產、核心價值是哪些?是這棟辦公樓還是採購的那堆IT設備?

從財務的角度來說,無論是辦公樓還是高性能的硬件都會持續折舊。“企業家會逐步會意識到,真正的核心資產其實是數據以及建立在數據之上的商業模式。”

2

雖然各地數據交易所如同雨後春筍般成立,但截至目前,公开披露的實質性的數據交易還未面世。數據確權、交易機制等等尚未釐清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數據安全問題尚未解決:

交易的數據裏是否涉及國家安全、商業祕密?

交易的數據裏是否有個人隱私數據、敏感數據有無脫敏?

數據交易之後,是否有技術手段保障其在可控範圍內使用?

……

2018年,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企業家高峰對話:新時代的數字經濟”論壇上,馬化騰指出,數據保護應該優先於數據打通。

伴隨着數據要素嶄露頭角,確保數據安全,越發成爲當下的燃眉之急。

首先,數據無處不在,留下了更多的漏洞,給了攻擊者可乘之機。根據IDC統計,2021年,全球就創造了84.4ZB數據,預計到2026年,數據量將達到驚人的221.2ZB。數據在哪裏,價值就在哪裏,攻擊就在哪裏。

其次,攻擊者魔高一丈,胃口也大了一寸。以ChatGPT爲代表的AI技術發展,促使攻擊規模變得異常大,攻擊能力飆升。同時,攻擊者勒索金額也在水漲船高。早期企業勒索金額普遍在一兩百美元左右,如今動輒百萬起。2021年7月,勒索軟件組織REvil攻擊了遠程IT軟件公司Kaseya,要價7000萬美元,創下勒索攻擊贖金金額之最。

再者,如今的數據形態導致安全防護難度增加。業務環境开放、業務生態復雜,沒有清晰的邊界,數據產生、流動、處理等過程相對復雜,對數據安全的把控難度加大。加之近些年產業互聯網興起,由原先的“專網”變成互聯網,數據早已嵌入到業務流程中,和業務無法分割。傳統關起門來殺毒的方式,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

但這些都是操作層面上的挑战。數據安全雖然千頭萬緒,但只要找對了方法、把問題分拆清楚,都有解決的辦法。

目前對於企業而言最大的挑战,恐怕在於觀念的陳舊。IDC中國副總裁武連峰認爲,很多企業管理層並非不重視安全,但由於對安全認知不足、對於不安全造成的損失以及安全未來的價值認知不足、對業務創新與安全的相關性認知不足,“重視安全”往往只能停留在口頭。

3

“鋼鐵俠”伊隆馬斯克有一個著名的“第一性原理”:回歸事物最基本的條件,將其拆分成各要素進行解構分析,從而找到實現目標最優路徑的方法。

安全也應回歸到“第一性”:企業到底是爲了什么要做安全?

當數據成爲企業的核心資產,數據安全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時,企業主的當務之急是轉變觀念,並付諸行動。

第一個觀念轉變是:重視作爲企業核心資產的數據的安全。

換句話說,所有的安全防護都要以防護企業核心業務和數據資產爲目標。不能簡單地將安全預算劃歸到支出範疇,而是用營收的視角看待安全運營和管理工作。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曾給過一個參考坐標:要把安全上升爲CEO的一把手工程。

原因在於,要解決數字化時代的安全問題,需要企業從經營战略角度出發,統一規劃,並建立系統性的安全防御機制。這不僅僅是CTO、CIO的工作範疇,更需要CEO關注,甚至親手抓。

第二個觀念轉變是:改變被動抵御模式,構建全方位的數字安全免疫系統。

數據安全事故是不可逆的,泄露出去的數據往往沒有“退出機制”,會一直流傳在暗網和黑市上。這也意味着,傳統亡羊補牢式的安全措施已經失靈了。

與亡羊補牢相對的,便是未雨綢繆。那么,變被動爲主動,是否能扭轉乾坤?

把數據比作人體或許更方便理解。新冠疫情時期,大家都達成了一個共識:

身體基礎棒、打了加強針的人,陽後症狀會輕微很多。

企業數字安全免疫系統的構建也是這個道理:企業自身加強安全基礎建設,再在適當時機打上“加強針”。這樣,企業自身就可以完成創口修復,實現適應性免疫。

騰訊安全策略發展中心總經理呂一平特別提到:安全必須是企業自身的能力,不能完全依賴於外包!因爲安全是企業的“國防”,網絡世界千變萬化,外力建設的“國防”力量不可持續,必須擁有自己的武裝(免疫力)。

而在防勒索、辦公安全等重點領域,企業可以借助騰訊等第三方力量,打上強化免疫的“加強針”。

近些年,筆者也親身感受到企業數字安全免疫力的力量。筆者曾咨詢過參與多年线上展會的數字安全保護工作的專家,他們的工作成績是否可以從每天抵御攻擊的次數上面反映出來?他的回復是:

這個數字可能沒有什么參考意義。因爲除了第一次线上展會,因爲疫情突發導致系統比較倉促上线之外,從第二屆开始,在寫第一行代碼之前,他們已經充分考量了安全問題,搭建好免疫系統,讓系統本身更加強壯,從防御住的攻擊次數上來看,數字似乎顯著下降了,但這不說明安全做得不好,而恰恰相反,因爲做得很好,系統已經在一开始就把一些安全隱患“扼殺”在搖籃中。

這早已不是遇毒殺毒的時代了,輕舟已過萬重山……

參考資料:

劉潤:組建國家數據局,可能只是個开始......

騰訊研究院:宏觀經濟增長框架中的數據生產要素:歷史、理論與展望

財新博客:新成立的國家數據局,以後跟你有什么關系?

杜躍進:數據安全能力將成爲大數據時代的重要競爭力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認知時代的網絡安全 率先建立數字免疫系統

IDC:加強企業數字安全免疫力 助力數字時代下的韌性發展

騰訊雲:湯道生:產業互聯網時代,安全成爲CEO的一把手工程

       原文標題 : 勞動力、土地、資本之後,“數據”要素時代終於來了



標題:勞動力、土地、資本之後,“數據”要素時代終於來了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2618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