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年,中國經濟“南重北輕”的現象,曾受到坊間熱議。
很多數據都有所體現。
例如,北方15省市佔全國GDP的份額,從改革开放之初的47%,到2012年緩慢下降至42.9%。而2012年之後短短7年,突然就驟降至2019年的35.4%,2021年進一步下降到了35.1%。
再例如,1978年,中國GDP產出前10名中,有5個北方省份。到了2021年,只剩下山東和河南兩省。
如果將視野換到城市,我們一樣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
根據2022年GDP數據,全國有20多個GDP超萬億城市,其中地處北方的“萬億城市”只有5個。
除了北京市GDP4.2萬億外,其他沒有一個城市GDP超過2萬億。
而南方的“2萬億以上城市”則有上海、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6個。
另外在北方城市中,排名第二的天津市,GDP只有1.63萬億,不僅連北京的一半都沒有達到,更是連全國城市排行榜前10都沒有擠進去。
至此,擁有特殊地位和資源的北京,成了唯一一個進入全中國GDP排名前10的北方城市,在一衆南方城市中,顯得形單影只。
此時,互聯網對於中國經濟“南重北輕”的討論,也了達到巔峰。
但是在2023年,這一現象已經發生了逆轉。
北方正在崛起
中國經濟格局發生逆轉的信號,其實在2022年已經有所顯現。
柏年剛才提到過,2021年,北方地區佔中國GDP的份額下降到35.1%,爲歷史最低。
但根據2022年統計數字,南方16省GDP總量在當年度達到77.8萬億人民幣,北方15省合計爲42.6萬億。
北方GDP佔比下跌趨勢,第一次得到扭轉,由35.1%上升到了35.4%。
如果說“北方GDP佔比上升0.3%”的數字,還不太起眼。那么“東北GDP增速上升至全國第一”這個消息,可以說是明晃晃的信號了。
2023年5月,全國第一季度GDP數據發布,在全國增長速度平均爲4.5%的情況下,吉林省以8.2%的GDP增速,位列全國第一。
遼寧省和黑龍江省GDP增速,則分別爲4.7%、5.1%,它們都是近10年來,首次高於全國平均增速。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振興東北”的口號從2004年就被國家提出。但是這么多年來,東三省經濟衰落的趨勢,始終沒有停止過。
不僅在GDP數字上,東北是拉低全國平均增速的“差生”。在互聯網上,東北地區更是“網黑”一般的存在,“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口號聽起來十分刺耳。
但是,怎么到2023年,東北卻突然成了“尖子生”了?
核心原因在於,中國的地緣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
具體到東北來說,那就是俄烏衝突爆發之後,中國與俄羅斯的經貿聯系加深,而東北則是受益於中俄貿易最多的地區。
一方面,我們能看到俄烏衝突前後,黑河大橋、同江大橋等重要基建工程,延遲了數年之後加速完工,此後中俄貿易數字節節攀升。
2022年 黑河大橋通車
2023年一季度,東三省與俄羅斯貿易總值超過65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30%。其中吉林省更是同比增長了92.3%,成績十分亮眼。
另一方面,俄烏战爭爆發後,俄羅斯遭遇西方國家能源制裁,能源出口全面轉向中國。
整個一季度,中國累計進口俄羅斯原油2528.7萬噸,同比上漲32.7%,俄羅斯成爲了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國之首。
東北地區因爲距離俄羅斯最近,憑借着能源加工貿易大賺一筆,經濟順勢得以崛起。
當然,北方地區除了東北,還有土地遼闊、靠近中亞的西北地區。
最近,“一帶一路”倡議在中亞快速推進,讓古老的西北大地也重新煥發了活力。
今年5月,陝西西安舉行了第一屆中國—中亞峰會,內容成果非常豐富。
在交通運輸方面,中國和中亞5國同意構建交通走廊,加快該地區基建速度。
16年前,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其實就曾經提出過“雙西”高速公路——從西歐到中國西部的設想。
一旦建成,從江蘇連雲港前往歐洲所需時間,將從此前海運的45天縮短至10天。從新疆口岸霍爾果斯到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所需時間,縮減至原來的一半,運輸成本上可以從每車2000美元減少到1300美元。
但後來因爲種種原因,雙西公路海外段,始終沒有全线暢通過。
不過,隨着中國-中亞峰會的召开,並且以後每兩年都要召开一次,類似“雙西公路”這樣的重大基建有望建成,對於西北地區向中亞、向歐洲的出口,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而在能源方面,中亞主要地區的人口只有8000萬左右,但卻擁有豐富的油氣、礦產、土地資源。
2006年,中哈原油管道全线通油後,該輸油管道已連續13年輸油量超1000萬噸,相當於我國大慶油田年油氣產量的25%,重要性不言而喻。
霍爾果斯口岸 西氣東輸工程
但是,中亞的油氣資源潛力還遠遠沒有挖掘完。
目前中、俄、哈三方,還在設想一條新的通過新疆入境的天然氣管道。一旦建成,對西北地區的就業和經濟都非常有利。
總的來看,在中國-中亞貿易日漸繁榮的大背景下,西北省份在今年的經濟增長也十分亮眼。
新疆、青海、甘肅、陝西西北四省GDP增速,則分別爲4.9%、5.1%、6.7%、5.3%,都高於全國平均4.5%增速,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北方爲何落後?
看完了GDP數字,柏年還想和大家聊聊,過去幾年互聯網輿論對於北方地區的偏見。
很多人都說,“投資不過山海關”,是因爲北方官僚主義、人情社會嚴重,外地人在本地根本沒有發展機會。
甚至包括很多北方本地人也悲觀的說,有這樣的社會風氣,北方一輩子也發展不起來。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在中國社會裏,官僚主義、人情社會其實哪裏都局部存在。
那爲什么南方和北方的互聯網風評,差距這么大?
原因在於,改革开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依賴對海洋貿易,南方地理更近、貿易更發達、機會更多。
而北方地理不佔優勢、機會少。
機會多的時候,即使是外地人也能在當地找到工作和發財的機會,於是大家感覺很公平。隨着更多的外地人加入,當地社會關系更加復雜與平均,形成正向循環。
而機會少的時候,機會大多都留給了本地有關系的人、甚至沒關系的當地人也被迫出走他鄉,導致當地社會關系更加單一,形成負向循環,於是大家感覺不公平。
你想想,是不是這個理。
到最後,本質上一個地方能不能發展、社會公不公平,更多是由地緣、地理因素決定的,文化和社會現象只是發展的結果、或者說是次要因素。
柏年再舉兩個現實中的例子:
2023年淄博燒烤大火,但是兩三年年前,淄博和它所處的山東地區,互聯網風評還是“官僚主義嚴重、人人以考公爲榮”。
甚至一段時期內,金融圈裏出現了“投資不過南宋”的口號,把山東地區也排除在外。
南宋版圖
但是今天,我們能看到當地政府對於營商環境的重視。不管是連夜修路、設立燒烤專列,還是加強消防安全、打擊市場擡價等,都值得點贊。
再例如,上海市經濟位列全國前列,歷來被當作政府治理的標杆。
但是在2022年,面對疫情的突然爆發,上海也曾出現過防疫思想不統一、管理混亂、本地利益趁機倒买倒賣等行爲,打破了一线城市的至高光環。
因此,柏年還是那句話:社會現象只是發展的結果、而非原因。
北方爲什么發展不起來?並不是單純用一個“官僚主義”,就能夠蓋棺定論的。
3/中國的第四次巨變
再進一步回溯歷史長河,我們能發現,中國經濟的南北重心,總是因爲地緣因素、不斷輪轉。
1000年前,中國經濟還是以北方爲重心。
後來隨着北方遊牧部落侵擾、水稻技術逐漸成熟等因素,中國經濟中心自宋代起,由黃河領域南遷移到長江流域。
清代後期及民國,隨着中國被迫打开國門,“五口通商”全部位於長江以南地區,中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向南傾斜。
五口通商
這是中國的第一次巨變。
不過在建國後的計劃經濟時期,北方地區因臨近蘇聯援助,再次形成了以資源和重工業爲基礎的經濟優勢,發展速度超過南方地區。
這是中國的第二次巨變。
然而很快,這種地理優勢,又因爲中蘇交惡、蘇聯陣營解體而失去。
此後,中國通過改革开放,全力融入以西方國家爲主導的世界經濟。到2018年改开40周年時,中國與歐盟、美國、日本3地的進出口貿易額,已經佔全國貿易總量的42%。
期間,珠江、長江三角洲,因爲面向歐、美、日航運便利,發展成爲主要海洋貿易節點,經濟一直強勢到現在。
這是中國的第三次巨變。
同一時期,國家不是沒想過扶植北方地區。
我們曾先後提出“西部大开發”、“振興東北”等战略發展計劃,並且都投入了大量的財政轉移資金。
例如在西部大开發第一階段,中央對西北地區的資金投入,從2000年的1089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億元,年均增長幅度達到28.2%。
截止到2007年的時候,中央政府對西北各類財政轉移支付累積近 15000億元,國債、預算內建設資金和部門建設資金累計安排西北地區7300多億元。
要知道,在2008年前後,我國用於全國社保的財政資金,也才近3000億元。這樣一對比,足夠看出當時我國對於西北地區的重視。
但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光給錢、不給機會也是沒有用的。只要陸路貿易不發達,再多的轉移支付,也擋不住此後十余年北方經濟佔比下滑的勢頭。
直到2023年,這一形式才終於發生扭轉。
今天,在“中美博弈”、“國家安全”和“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國家愈加重視面向俄羅斯和中亞的陸路貿易合作。
可以說,中國北方地區也終於迎來了,可能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最爲重要的發展機會。
中國的第四次巨變,正在發生。
暢想一下未來,如果中國真的能夠克服外部阻力,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用陸路貿易整合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
那么近百年來,中國單方面依賴海洋貿易的格局,就有可能發生根本性扭轉。
這是整個中國北方,6億人口的“大機會”。中國的歷史,也將因此而改寫。
標題:中國第4次战略巨變,北方正在崛起!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2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