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之後,遁入隱門。
最近,一些粉色小恐龍正在偷偷“消失”。
此前有網友發現,一位叫MOMO的用戶似乎無處不在。很快,網友們便挖出了一個互聯網神祕組織:momo大軍。Momo們共用暱稱和粉色小恐龍頭像,足跡遍布各大社交平台,引起廣泛關注。
自此,momo由暗轉明。有人積極加入momo大軍,有人卻選擇逃離,一小部分前momo喊出口號:“退出momo,加入隱門。”
聽起來江湖味十足,這“隱門”又是啥?
隱門:真正的互聯網隱身術
隱門,說白了就是空白頭像+空白名字。
不可見、不可搜,是隱門的特徵。如果說,如同復制粘貼的momo是網絡影分身術,精髓在於“把樹葉藏進森林裏”的隱藏手法,那隱門就是網絡隱身術——是真的看不見。
如果在評論區突然刷出一大片空白,不必擔心是手機出問題。細看界面角落,平台的默認標識會證明此處曾有“隱門”來過。
不少“隱門”成員來自“叛mo”。畢竟,除了第一批momo來自微信授權的隨機默認身份,後加入的momo,除了跟風玩梗,還有不少是爲了隱藏自身,即“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mo”。而隱門在隱匿性上,幾乎是momo的加強版:空白暱稱無法被檢索,想看其個人界面還得憑感覺盲點。
新奇之外,隱門還以最少的信息量,實現變相“匿名”。
此前,網絡上出現過不少路人甲僞裝技巧,如“AAA專業燒烤老王”“tb123456c用戶 鑽石鑽石”等“不過腦”的暱稱,以及“江湖騙子”“用戶已注銷”等集體ID,但都不如隱門“白茫茫一片真幹淨”。
人多了就容易二創。在momo宇宙不斷壯大的同時,隱門爲了規避深夜模式的捕獲,也衍生出全黑、半白半黑的頭像的“夜隱”“半隱”等不同形式。不過,“隱門”依舊稀薄的存在感,還是能爲廣大“又慫又愛玩”的網友們提供庇護。
“我”從頭像裏消失了
一款頭像的走紅少有偶然。
正如momo、隱門切中網友們對隱私、安全的需求。歷來流行的網絡頭像,也大多有特定的時代背景。
25年前,中國“網民”誕生,上百萬用戶近7成是21到30歲青年。年輕活躍、張揚直白、表達欲旺盛,成爲初代網絡形象的底色。
最初,頭像選擇不多,只能在暱稱上下功夫。比如愛笑的男孩、不會飛的小小鳥、快樂天使、輕舞飛揚……如今看來古早、土味的名字,很多都是當時的網友認真想出來的。
“想要被記住”是許多個性頭像、暱稱的創作動機。有網友稱,那時,上一次網就像偶爾去參加一次宴會,在如貫的人流中,要有驚鴻一瞥之美。
彩色、蓬松的頭發,厭世、迷離的眼神,濃密薰黑的眼妝,斜向上45度仰望的臉,搭配一句“ηι給的薀鍒,怎能朢記”,如今看來相當“炸裂”的照片,卻讓不少網友感慨,夢回2008。
沒了上傳限制後,大家都真人出鏡做頭像。尤其主打真人社交的人人網火爆後,大家紛紛在頭像區爭奇鬥豔。
算來那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用人人網的同學,你們長大了嗎?還會花一整晚精心挑選頭像么?
那些年我們用過的頭像
後來就有了微信,使用場景也包括了工作、商務、交友等等。以前的“中二”少年們,收起了張揚個性,頭像逐漸變得含蓄,就算是真人頭像,也多爲背影、側臉,更多人選擇風景、萌寵、網絡美圖作爲頭像。
一直到現在,momo大軍和隱門出現,標志着人們不再希望“我”在互聯網上被更多人關注。
人隱了,表達欲還在
頭像是人在互聯網世界的分身,它的變遷,映射着互聯網的發展變化。從最开始熱氣騰騰“野蠻生長”,到規則建立、邊界明確,再到它爆發出無窮威力,讓普通人有一點疲憊和警惕。我們從拿着自己的QQ號到處加人的小學生,變成了點個贊也要擔心會不會被熟人發現“社死”的大人,時間過得太快。
輕松是不少“隱門”人的第一感受。厭煩了被窺探、被打量、被評價,有網友給多個平台账號換上“隱門”套裝後,稱要“做一個快樂且無人在意的互聯網衝浪人。”
其實,人們對馬甲的熱愛由來已久。歷代文人、作家熱衷用筆名,“佚名”“無名氏”堪稱傳統時代的集體暱稱;在現實中,“賣崽青蛙”們放飛自我的舉止,被人戲稱“穿上皮套,摘下面具”。在網上,人們披馬甲、开小號、設置匿名,本質上都是在進入“隱門”。
不少網友知道,“隱門”未必能真能完全“藏”人,但走進“門”中,多一分自在,也就多一點快樂。
有人認真經營網絡账號,有人選擇遁入“隱門”,其實都是上網訴求和個性的表達。
人在變,互聯網環境也在變。如何在個性與共性、個人與群體、網絡與現實之間找到舒適區,不傷害別人,安頓好自己,這是與互聯網時代共同成長起來的人,都將面對的煩惱與思考。
評論區聊聊,你的第一個頭像是什么?
責任編輯:張迪
標題:我最不敢翻开的“黑歷史”,是頭像相冊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2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