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老化改造 如何走進千家萬戶

2023-06-02 18:50:42    編輯: robot
導讀   84歲的張元盛獨自居住在成都高新區紫荊社區六三零大院。年輕時他做安保工作,身體硬朗,可上了歲數也不得不“服老”。   哪怕下樓去社區食堂喫頓飯、遛趟彎,也得喘好一會兒的氣。“你看嘛,心髒不中用嘍...

  84歲的張元盛獨自居住在成都高新區紫荊社區六三零大院。年輕時他做安保工作,身體硬朗,可上了歲數也不得不“服老”。

  哪怕下樓去社區食堂喫頓飯、遛趟彎,也得喘好一會兒的氣。“你看嘛,心髒不中用嘍。”張元盛朝記者擺擺手,“兒女都住得遠,平時又忙,還不是靠自己多留心。”

  直到社區向他推介了家庭適老化改造,他覺得生活多了一份安全感。門口裝上紅外线感應門磁,24小時不出門就會自動報警;馬桶前裝上了扶手,撐着借力站起來就輕松多了;淋雨頭附近還有一個智能監測設備,一旦跌倒就直接撥通家人和應急救援服務機構的電話。

  四川是中度老齡化的省份之一,65歲及以上老年人所佔人口比例在全國位居第三。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78萬,60歲及以上老年人376.41萬人,佔17.98%;65歲及以上老年人有285.12萬人,佔13.62%。近年,成都針對特殊困難群體开展家庭適老化改造,今年提出了家庭適老化改造繼續提質擴面,並定下了1萬戶的目標。

  成都市民政局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主任李長根認爲,成都的家庭適老化改造目前以政府推動特殊困難群體家庭改造爲主,社會家庭自主开展適老化改造還處於起步階段。從政府推動特殊困難家庭改造到社會家庭自主买單並走進千家萬戶,面臨的路還有多長?記者對此進行了調研。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 攝影記者 王勤

  1

  誰需要適老化改造?

  “緊急時刻,這些自動報警按鈕或拉繩就是老人的‘保命符’。”芳草街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這一年來,僅是芳草街街道,智能應急設備就已經救了7個老人的性命,緊急呼救的老人大都罹患癌症、腦梗或其他突發疾病。

  就在今年5月,芳草街街道所轄社區內一位87歲的張爺爺跌倒在陽台,因爲無法起身呼救,足足在地上躺了12個小時,直到第二天上午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巡護關愛時,才發現無人問答。於是社區工作人員叫來物業緊急入戶,將老人送到醫院,搶回了一條命。整個高新區芳草街街道,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2.65萬人,80歲以上老人0.45萬人。去年以來,芳草街街道120戶高齡獨居空巢老人被認定爲試點對象,政府免費對其家庭進行了適老化改造。但與龐大的老齡人口基數相比,這樣的力度依然遠遠不夠。

  記者在採訪中觀察到,老年人普遍對適老化改造有需求。家住金牛區馬鞍社區的杜連夫、謝靜靖夫婦在一棟老舊小區裏住了40年,以前住在6樓,年紀大了就幹脆換到2樓。兩人都是69歲,明顯感覺到歲數大了就是身體機能不斷退化的過程。“爬樓不方便,有時候蹲馬桶起不來。”謝靜靖說,原本也沒想過、也不知道能怎么把家裏改造一下,去年骨折後在社區聽說了適老化改造,就买了一台助行器,又順便加了坐浴凳和馬桶扶手,覺得一下方便了不少。

  “沒想過要換房子,”杜連夫說,住了幾十年的小區都是熟人熟面,鄰裏之間擺擺龍門陣很熱鬧,要是實在走不動了,“等到八九十歲再進養老院嘛。”

  杜連夫的想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大多數老人的觀念。根據民政部統計,近年來,我國形成“9073”養老模式——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然而,隨着老人身體機能的退化,熟悉的環境也會變得“不方便”——桌邊棱角磕磕碰碰,地面溼滑容易摔倒,老房子光线昏暗,如廁洗澡站不穩……這些都是居家養老的安全隱患。

  “每個老人都需要同家庭環境和綜合能力相適宜的適老化改造。”在李長根看來,適老化改造的核心是根據老人身體綜合能力情況和家庭環境情況,爲老人提供日常生活、通行、照護等不同方面的支持,通過對如廁洗浴、室內行走等居家環境進行必要改造,讓老人在室內獨自生活也能獲得安全感和尊嚴感,擁有更具人性化的晚年生活。成都率先試點在低收入家庭中推行政府定價套餐式的適老化改造服務,每年不斷提質擴面,部分區(市)縣向空巢獨居老人覆蓋。“先從低收入家庭开始引導,最終要推動社會家庭自行進行適老化改造,以市場化的形式爲市民提供更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2

  如何敲开老人的門?

  如何讓更多老人接受適老化改造?敲开老人的家門是第一道阻力。

  “哪有這種免費的好事,是不是先用再交錢?”“用不來,裝在家裏怕也是個擺設!”“屋頭有個攝像頭是不是隨時在採集數據?”馬鞍社區黨委副書記蔡娜發現,一开始推廣家庭適老化改造時,有些老人產生了抵觸心理。對於社區而言,要將指標分解到轄區內老人身上,找到一個符合條件又愿意主動申請適老化改造的,並不容易。

  “目前社區有將近600人享受適老化改造的政策幫扶,大多數都是殘疾、低保老人,靠我們主動找上門勸說;高齡獨居老人主動來申請的特別少。”蔡娜表示,接受適老化改造的老人都反饋服務不錯,確實解了燃眉之急,但不足之處就在於當前適老化產品用品社會普及度不高,許多空巢獨居老人還不知道有適老化改造這項服務,對上門推薦適老化改造服務的工作人員心存芥蒂。

  “這需要熟人社會長期形成的信任感。”蔡娜說,養老服務機構剛進入社區時,是由社區工作人員引薦、陪同、協助,打通與老人之間的“最後一公裏”,但“推廣力度不是一下兩下的”,只有機構長期參與社區營造、持續提供服務才會令老人信任,從而愿意嘗試新產品。

  記者在馬鞍社區採訪時看到,參與該社區適老化改造的成都怡倍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門口擺放了展板,長期駐點的工作人員正在向路過的老人們介紹養生保健知識和家庭長照險。“差不多每周都要擺兩三天”,工作人員說,“經常打照面,跟叔叔阿姨就熟悉了,面對面的交流比較容易親近,後續的上門服務才敲得开門。”這樣的工作,已經持續了三四年。

  在適老化改造的過程中,費用也是制約推廣的因素之一。

  以劃定“底线”的方式推出養老服務清單,其實相當考驗區(市)縣的“財力”。在實際操作中,有余力的區(市)縣會根據當地財政情況,在市級補貼標准的基礎上給予一定比例的區級補助,並擴大服務對象的覆蓋範圍。例如,高新區所有8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申請家庭適老化改造,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補貼;金牛區將特殊困難老人的家庭適老化改造上限標准提高到5000元/戶。但郊區新城由於財力不足,大多本級沒有匹配資金。

  涉及“兜底”人群之外的提質擴面服務,老人是否愿意自費購买?

  在試點即將結束之前,芳草街街道曾委托第三方機構對試點用戶做了回訪。結果顯示,回訪的老年群體對於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心理價位在100元以內,單次應急救援的心理價位在40~60元,遠遠低於政府的補貼價格。

  成都高新區秋語秋韻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俞錦華注意到,有的老人爲了節省電費,夜晚睡覺前會主動拔除插電設備電源,致使監護設備在夜間長時間離线,出現監護盲區。怡倍康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發現,有的老人將自費購买智能監護設備視爲“一錘子买賣”,不愿意爲後續的設備維護、线下巡訪、應急救援再付費。

  這就意味着,適老化改造要進一步提質擴面,目前仍然只能由財政補貼來刺激需求,市場化購买力還較弱。

  3

  適老化改造,究竟該改什么?

  早在2020年,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共提出30項具體改造內容,圍繞施工改造等方面,制定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和老年用品配置推薦清單。

  目前《成都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提出家庭適老化改造主要提供包括建築硬件改造、康復輔助器具適配、智能化助老服務設施三方面內容,由社區提供“套餐包”供老人勾選。從區(市)縣乃至不同街道社區,補貼標准不同,套餐包的內容也有所差異。記者了解到,中心城區、城市新區的“剛需”老人普遍愿意安裝自動報警按鈕等智能化助老服務設施,對於體徵檢測雷達、感應牀墊等採集人體數據的設施還有防備心理,認爲“用不上”;郊區新城的家庭智能化改造相對缺失,更多幫助老人進行簡單的環境改造。

  老人需要改什么?有時候,可能超出了一張清單、一個“套餐包”的範圍。

  一場腦溢血,讓73歲的趙文璞幾乎失去了行走能力。爲了讓她在家裏住得更安全舒適,老伴沈聯同沒少去專業的養老機構參觀最新設施,家裏的各式輪椅都有好幾台。身爲退休高級知識分子的他們,觀念不缺、費用不愁,卻依然無法尋找到滿意的適老化改造。

  “沒必要搞那些花花綠綠的,要實用,考慮到我們老年人的行動規律才是用心的。”沈聯同覺得購买標准化設施不能解決自家的最大痛點。考慮到老伴每天都要推着輪椅在家練習走路,又需要下樓跟小區的朋友們聊天,他抹平了家裏所有台階,又重新調整了家具擺放位置,形成能供輪椅流暢進出的動线,這樣才能讓老伴避免摔跤。“希望政府針對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推出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沈聯同說。

  要滿足更多老年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有時候,需要的是多個部門的合力。

  芳草街街道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提到:在推廣家庭適老化改造時,有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子女向社區提出,能不能從家庭拓展到整個小區,讓老人防走失的電子手環能夠在小區設置“電子圍欄”?“只能很遺憾地告訴他沒有辦法”,該負責人解釋,家庭內部的改造是民政部門牽頭撥款,只能專款專用,如果涉及到小區公共空間的改造還需要住建部門牽頭發起項目。

  青白江區民政局的工作人員也提到農村地區老人的個性化需求,許多農村老人問“能不能安熱水器?”——這不在“套餐包”範圍內;還有農村老人會問“能不能把旱廁改成馬桶?”——從實際情況看,適老化改造不僅涉及家庭適老,還需關注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連的公共服務設施適老。

  4

  如何讓老人更“有感”更“愿改”?

  要讓家庭適老化改造更貼近老人的需求,要培養更多有能力的家庭愿意爲老人高質量的晚年生活买單。採訪中,多位專家和從業者對成都下一步的提質擴面提出建議。

  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老齡事業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一帆表示,適老化改造應當圍繞老人的實際需求,聚焦老人不方便、不舒心、不安全的問題來推動改造。通過居家、社區、公共空間的適老化改造,來擴大低齡健康老人的生活半徑,調動老齡生活的積極性和品質感,爲高齡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更爲精細化的管理。

  涉及家庭適老化改造這類私域問題,楊一帆認爲,政府必須放下大包大攬的包袱,完成從“我要給你改”到“請你幫我改”的轉變,重視前期對老人的需求收集摸底,調動社區書記、民生專幹、義工等社區力量參與到需求評估、供應商遴選、過程質量監管、用戶意見反饋中來,讓民生政策更懂老人,讓老人享受到更“有感”的政策支持。

  “能不能從頂層設計上打通民政、公安、住建、衛健、社保等部門的數據,爲每一個老人精准畫像?”金牛區民政局養老科的郭小宏認爲,目前基層的工作模式是“接到指標找老人”,如果能從市級層面牽頭打通數據庫,就能精准找到最需要政策支持的人群、從而爲每一位老人提供最貼心的政策服務,形成工作閉環。

  進一步來看,老人和子女自主進行改造應如何推動?

  李長根指出,目前社會大衆對於家庭適老化改造的接受程度還不高,老年群體及其子女,對於居家智能安防設備的緊急救援功能認識都是不夠的,“子女就覺得常回家看看、打打電話就行了。但老人在家突發疾病怎么辦?如果是獨居老人,連呼救的時間都沒有。”用戶群體的不足又導致企業不敢大量布局。“成都從政府保障特殊困難群體基本改造到社會家庭自費進行個性化改造,還需要更多老人和子女改變傳統觀念,提高對家庭適老化改造的接受度,讓更多老人安全有品質地生活。”



標題:適老化改造 如何走進千家萬戶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2103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