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是依托數字科技,着眼數據價值,利用數據賦能,優化資源配置,重塑傳統產業的新經濟形態。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保持高速發展,2016-2021年間平均復合增長率高達14%。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總規模已達到45.5億元,穩居全球數字經濟第二大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明確提出數字中國战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隨着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增長,結構持續優化,數字經濟作爲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將在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爲研究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總體態勢、各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差異與特色,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和《中國數字經濟指數(2022年)》兩份報告。兩份報告全面總結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情況,從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數字治理等四個維度出發編制中國數字經濟指數,構建科學合理的數字經濟評估體系,力圖客觀真實地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行系統分析。
數據來源:《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 《中國數字經濟指數(2022年)》
圖1 2016-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結構
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經濟化、經濟數字化。數字經濟化主要體現在數字產業化。在過去6年中,中國數字產業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數字產業化經濟規模達到了8.4萬億元,展現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經濟數字化主要體現在產業數字化。2021年中國產業數字化規模爲37.2萬億元,是數字產業化規模的近4.4倍。縱觀2016-2021年數據,產業數字化佔數字經濟的比重逐年上升,且始終高於70%,佔據主導地位。
數據來源:《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 《中國數字經濟指數(2022年)》
圖2 2015-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總指數及構成
總體來看,中國數字經濟走勢持續向好,數字經濟指數穩步提升。2015-2020年期間,中國數字經濟總指數得分從28.13上漲至36.81,總漲幅高達30.86%。其中,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增速高達7.67%,是近6年來的發展高點。2020年,雖然受到新冠疫情與和國際經濟下行的多重壓力疊加影響,中國數字經濟總指數的增速有所下降,但整體發展態勢依舊穩健。
數據來源:《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 《中國數字經濟指數(2022年)》
圖3 2015-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一級指數
總的來看,基礎設施和產業融合對中國數字經濟指數增長的拉動作用最爲明顯。產業融合指數得分始終最高、增速最快、貢獻最大,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對數字經濟總指數的貢獻位居第二,保持穩步上升,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在基礎設施和產業融合方面數字化轉型的重視和投入。數字治理指數和投融資指數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四,且兩者對數字經濟的貢獻都一直比較平穩,這可能是由於投融資的增加和數字治理的改善對數字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存在滯後效應。
數據來源:《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 《中國數字經濟指數(2022年)》
圖4 2015-2020年四大區域數字經濟指數發展
數據來源:《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 《中國數字經濟指數(2022年)》
圖5 2015-2020年中國各地區數字經濟總指數變化
從地域維度來看,各地區數字經濟除水平、速度差別外,還呈現出較爲明顯的區域梯度差異。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整體尚未打破“胡煥庸线”。東部地區顯著領先,廣東省一枝獨秀,浙江省和江蘇省緊隨其後。中部地區以河北、河南、湖北爲代表,數字經濟崛起勢頭明顯。東北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波動較大。西部地區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後。
西部地區雖然數字經濟基礎薄弱,但其在疫情期間呈現出了明顯的增長韌性;東北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呈現M型波動,其在2017年數字經濟總指數增速高達9.23%,位居全國第一;但在2020年的數字經濟總指數得分僅爲29.35,居四大地區之末。
從沿經濟帶聚集來看,以廣東省爲核心的珠三角經濟帶和以江浙滬爲核心的長三角經濟帶發展態勢最爲迅猛,成功帶動周圍省份連片發展;成渝經濟圈在西南地區表現亮眼;以北京市爲核心的京津冀經濟圈則在帶動附近省份發展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作出重大部署。中國發展數字經濟要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布局,因地制宜,協同發展,從數字基礎設施布局、產業化進程、投融資格局、數字治理四大方面入手,狠抓落實,縮小差距,營造良好的數字經濟生態,推動數字經濟的全面發展,造福中國,造福全球。
原文標題 :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解構與分析(2022)
標題: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解構與分析(2022)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2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