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助力“老漂族” 讓“他鄉”變“故鄉”

2023-05-17 18:50:50    編輯: robot
導讀   2022年夏,永合社區組織“老漂族”前往張家港雙山島旅遊。受訪者供圖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爲支持兒女事業、照顧孫輩而離开家鄉,來到陌生的地方生活,他們被稱爲“老漂族”。   71歲的胡厚成便是...

  2022年夏,永合社區組織“老漂族”前往張家港雙山島旅遊。受訪者供圖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爲支持兒女事業、照顧孫輩而離开家鄉,來到陌生的地方生活,他們被稱爲“老漂族”。

  71歲的胡厚成便是“老漂族”中的一員。兩年前,他從湖北恩施搬到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南豐鎮永聯村永合社區,幫兒子兒媳帶孩子。胡厚成的湖北口音濃重,而張家港人也常以方言交流,他與當地人溝通困難。加之剛來時,他和兒子一家租住的房屋面積極小,房間擁擠更加重了胡厚成的不適感。

  來自江蘇徐州的郭彩俠搬到兒子工作所在的張家港已有8年。兒子兒媳工作繁忙,老伴遠在阿爾及利亞工作。剛來時,朋友少、陌生感強,是她的主要困擾。

  在張家港永聯村,“老漂族”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大批外來人才流入,隨着子女而來的“老漂族”也越來越多。永聯村的常住人口20048人,其中新市民9521人。截至目前,社區達退休年齡的新市民約760名,已排摸到“老漂族”300多名。

  永合社區的很多“村民”原本就互相熟絡。社區黨委書記秦歡表示,本地老年人熟悉本村情況,有自己社交圈,而對於“老漂族”來說,這裏環境陌生,缺少朋友,飲食、氣候和老家存在差異,很不適應。“很多人缺少休闲娛樂,每日過着接送孩子、买菜、做飯‘三點一线’的生活”。此外,智能鴻溝、語言不通、異地醫保報銷難、擔心自己體力精力不夠,成爲家庭負擔等,也是“老漂族”們擔心的問題。

  2021年,由永聯爲民基金會出資,永合社區與張家港市惠民頤養服務公司(以下簡稱“惠民頤養”)合作,針對永聯村“老漂族”开展服務,讓他們既扎下根來,也安下心來。

  服務項目前期推進十分艱難。全程參與了三期老漂族項目的90後社工黃金婷坦言,老人們起初對社工的工作不認同,活動邀約多數會被拒絕,甚至會直接喫“閉門羹”。關系與信任只能靠一次次的溝通與訪問建立。黃金婷不斷向老人們解釋:“我們是社區的工作人員,你們即便不參加活動,也可以加個微信群了解一下……”

  在00後社工宋珧其看來,真誠和活動成效是邀約的“必殺技”。她曾試圖邀請一位“老漂族”參與項目,但老人的眼神中透出一絲不信任,推辭稱“沒時間,要帶小孩”。宋珧其告訴老人,他們會設立專門的兒童遊玩區,還有社工幫忙看孩子。後顧之憂解除了,老人同意加入微信群,但並未在群裏發言或參與活動。

  每次活動後,宋珧其都會將照片、總結文字發到微信群裏。一段時間後,那位在群裏“潛水”的老人也表現出了對活動的興趣,詢問能否參加。如今,老人頻繁來參加活動,狀態也從最初的“有些緊張”變得自如輕松。

  “老漂們身處他鄉,大多只有接送小孩之類的日常活動,可能慢慢變得恐懼社交。”宋珧其說,社工們需要通過舉辦活動來推動他們交流、融入。

  秦歡介紹,永合社區黨委實施“1240”模式,即整合黨員、網格員、警務員、社工、志愿者等力量,建立“1”支“N對1”的“老漂族”圓夢隊伍;提供“24”小時服務;對於他們提出的訴求,社區第一時間調研解決並反饋,實現“老漂族”夢想清單“0”掛账。

  如今,項目已开展兩年有余,吸引了社區內100多名服務對象報名參加,共舉辦91場活動,包含學方言、共出遊、家鄉美食制作、和本地老人一起過節、參與志愿服務等。此外,永聯村還打造“候鳥驛站”,幫助老漂們重建生活圈,促進他們與本地居民的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老漂”們在這裏找到歸屬感。

  在胡厚成搬到永合社區兩個月後,一名四川的朋友帶他來到老漂驛站,這是胡厚成第一次接觸到“老漂族”服務。“社區組織大家喫了團圓飯,還有人幫我們帶孩子。”胡厚成用“完美”和“人性化”形容社區的“老漂族”服務。

  社區注意到了胡厚成的困難與需求,幫助他們一家找到了寬裕且價格合適的新住所;在社區开設的語言班,胡厚成還學習了當地方言和普通話。

  胡厚成現在已經適應了永合社區的新生活。每天早上送孫子上學後,他就會來到老漂驛站跳廣場舞,“社工們對我們非常熱情,很關心我們的生活。”胡厚成說,通過參加社區互動,他認識了很多社區居民,相互之間的溝通增多了。

  2021年,郭彩俠知道了“老漂族”服務,如今,基本上社區有活動她都會參加。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夏天,她和20多位朋友一起,在社區的組織下,到張家港雙山島旅遊。“我們參觀了紀念館,坐了船,很开心。”郭彩俠說,“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我對這裏不再感到陌生了,不論做什么都很高興。”

  惠民頤養副總經理竇彩紅希望,“老漂族”們能夠真正融入,成爲社區的一員。“他們更多需要的是陪伴。有時候,社工們也會邀請老人的子女參與到活動中來。”竇彩紅說,曾經有一個老人的兒子給社區寫來感謝信,他之前覺得父母陪在自己身邊是理所應當的,從不認爲父母可能會因此覺得委屈,通過社區的活動和社工的陪伴,他發現自己應該花更多時間關心、陪伴父母。

  “城鎮化建設發展較快的農村,離不开人才的支持,年輕人大量湧入新農村,爲緩解他們養育子女的壓力,勢必出現‘老漂族’,這是老人對子女的愛和支持。”秦歡說,親情一頭連着努力在城市扎根的年輕人,一頭連着努力適應城市節奏的“老漂族”。社會各界都需要重視這個群體,爲城市的發展、人才的引進作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丹萍 實習生 周冀



標題:社區助力“老漂族” 讓“他鄉”變“故鄉”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1394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