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中場战事:國外廠商退,國產廠商進

2024-12-11 18:41:28    編輯: robot
導讀 從沉睡的黃金到經濟的新寵,數據要素正上演華麗轉身。 近年來,數字經濟的長驅向前,離不开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所帶來的持續動力。作爲第五大生產要素,數據要素的價值釋放需要從數據採集、傳輸到存儲、治理,再到分...

從沉睡的黃金到經濟的新寵,數據要素正上演華麗轉身。

近年來,數字經濟的長驅向前,離不开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所帶來的持續動力。作爲第五大生產要素,數據要素的價值釋放需要從數據採集、傳輸到存儲、治理,再到分析和可視化呈現,整個價值鏈條過程長且復雜。這其中,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又堪稱價值釋放的“最後一公裏”,逐漸成爲千行百業日常業務決策中離不开的“左膀右臂”,並讓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BI)軟件愈發受到各類型用戶的重視。

借此東風,中國BI軟件市場茁壯成長、前景向好。IDC最新預測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商業智能與分析軟件市場規模有望增長爲10.7億美元,商業智能與分析成爲企業未來重要的投資領域;預計到202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7.9億美元,未來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爲12.7%。

圖片

與此同時,中國BI軟件市場格局也在加速酝釀新變化。以瓴羊、帆軟、永洪科技、思邁特等爲代表的國產BI廠商全面崛起,在與微軟、IBM、SAP等國際大廠的競爭中,逐步形成崛起突圍之勢;而生成式AI技術浪潮的到來,則加速推動BI走向智能化,國產BI廠商能否借此機遇實現彎道超車也引發市場極大關注。

替代爲何成爲市場的主關鍵詞

近年來,“替代”成爲中國BI軟件市場的一大主關鍵詞。

不可否認,微軟、IBM、SAP等國際大廠具備先發優勢,PowerBI、Cognos、BIEE等產品早些年對於啓蒙市場、推動數據分析應用發揮着關鍵作用。

亦需要明白,國內外企業在數據分析與應用方面差別巨大,使用場景、操作習慣、功能定制和服務需求等存在巨大差異,也讓Quick BI、vividime、Smartbi Insight等國產化BI軟件湧現,成爲中國BI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阿裏雲瓴羊Quick BI,連續五年真正入圍Gartner ABI魔力象限,並是唯一入圍挑战者象限的國產BI。

中國BI廠商和產品的全面崛起,背後原因絕非簡單的定制化开發、服務響應及時等因素,更深層次原因在於需求變化、技術體系、市場不確定性等綜合因素的作用。

首先,BI市場的需求變化是驅使BI軟件走向替代的第一驅動力。衆所周知,中國市場一向以應用創新爲核心導向,且具有規模龐大和復雜的應用場景,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據要素日趨重要的趨勢下,各類數據消費、數據決策的需求與變化層出不窮,BI軟件需要更好地適配本地場景需求與融合業務。

圖片

例如,與國外相比,中國金融機構的用戶數量、業務規模普遍大一個數量級,隨着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深入,金融機構在日常業務場景中的用數需求大幅增加,數據消費、數據決策逐步成爲上至管理層、下至普通員工的基本操作,一些頭部企業的大規模數據分析甚至需要億級數據秒級響應;而國外一些優秀的BI產品無法適配國內復雜報表、靈活使用等需求,使得一些外企在深耕中國市場的同時,爲適應中國市場業務需求,轉而擁抱國產BI產品。

其次,國產技術體系近年來的整體成型和穩步成長,爲BI軟件走向全面替代提供穩定的土壤。正所謂欲向上生長,必先向下扎根,近年來隨着國產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產品快速成長,國產技術體系的生態土壤愈發厚重,爲上層的BI替代帶來全面的條件。

第三,市場不確定性驟增是BI走向替代的助推劑。外部環境的動蕩變化,讓市場中各種不確定性大幅增加,像金融、電力、政府等重點行業出於數據安全、業務安全等考慮因素,數據要素需要在可信環境中流動,加速擁抱國產BI軟件是大勢所趨。

最後,生成式AI、大模型等技術的崛起爲市場加速替代提供了一大變量。生成式AI、大模型正在重塑整個BI的底層开發、產品交互、使用體驗,全面推動BI走向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中國BI廠商需抓住生成式AI技術帶來的機遇,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替代中實現突破和引領。

挑战依舊,ABI+SaaS是未來的主路徑

替代不是目的,超越才是目標。

正所謂行百裏者半九十。當前BI國產化替代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關鍵階段,市場從過去更多地考慮安全維度,考慮全面轉向對產品、技術和服務支撐等綜合能力的衡量,也即BI國產軟件需要在場景適配和業務融合中達到業界先進的產品力。

事實上,中國BI廠商在國產化替代的過程中面臨着不小挑战,尤其是產品性能、環境適配、AI技術能力、使用體驗等方面還有着巨大提升空間。

以數據接口开放程度爲例,作爲BI軟件產品的核心能力之一,數據接口开放衡量着BI軟件接入數據源的能力。像當下中國市場中,各類數據庫品牌就達到200多家,BI軟件完成對數據庫、非結構化數據源的對接與適配,對於推動國產化BI軟件用起來具有長期意義和價值。

同樣,國產BI軟件一直在易用性和使用體驗上被人們所詬病,這需要國產BI廠商在產品性能、低代碼/零代碼开發、多端部署與展示、服務能力等方面多下功夫,更好匹配用戶的使用體驗需求。例如,部分國產BI產品在處理大規模數據時會出現卡頓、宕機等問題。

另外,嵌入式能力對於將數據分析能力無縫融入ERP、CRM、OA等工作場景意義重大。例如,釘釘、企業微信、飛書如今是大部分企業日常工作中使用的IM軟件,在IM軟件接入BI軟件來即時推送報表,對於日常工作場景中“用數”大有裨益。

更加重要的是,隨着生成式AI浪潮到來,整個BI賽道正面臨徹底重構,將會對市場格局、產品體系乃至使用體驗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國產BI軟件接下來的突破與超越,ABI+SaaS將會是一條關鍵的主路徑。

首先,生成式AI、大模型等AI技術與BI產品的融合,將會打破BI產品使用壁壘,改變產品开發與交互方式,降低數據消費門檻,並徹底重構BI產品。IDC就認爲大模型等AI技術有望實現數據分析全流程的自動化,自主完成數據集成、建模以及分析與洞察,並能結合業務情況提供決策建議。

圖片

不過,AI與BI的融合將會是一個長期過程,很難一蹴而就,這極爲考驗BI廠商的技術積累與投入。例如,雖然有各類大模型湧現,很多通用大模型並不能直接拿到BI等垂直領域應用,大模型的訓練與推理仍然是一項復雜且成本高昂的工程,且考驗着BI廠商如何將大模型與行業認知、業務知識的融合。

事實上,全球BI廠商最近一兩年均在探索AI與BI的融合。以Salesfoce爲例,其Tableau正在將Einstein GPT與現有BI功能融合,爲用戶提供自然語言和視覺格式的個性化指標見解。

國內多家BI廠商同樣緊跟趨勢,以阿裏雲瓴羊Quick BI爲例,其基於通義千問通用大模型,結合對BI業務的長期積累和獨特理解,持續訓練與優化針對BI領域的大模型,並積極探索大模型與BI產品的融合,與智能搭建、智能問數、智能洞察等產品功能方面相結合。

其次,SaaS模式數字化發展的重要趨勢,BI走向SaaS化也是重要的方向之一。SaaS不僅讓部署、運維管理的復雜性大幅下降,還能夠有效的降低成本,推動BI軟件產品的標准化,並快速、高效地匹配業務需求。

IDC最新《中國商業智能和分析軟件市場跟蹤報告,2024H1》也顯示,上半年,本地部署收入佔比爲82.9%,同比增長4.9%,公有雲模式收入佔比爲17.1%,同比增長15.9%。顯然,SaaS模式雖然在中國市場佔比較少,但增長速度遠超本地部署模式,從長遠來看,各行業擁抱SaaS已成大勢所趨。

尊重市場,中國BI未來才能可期

目前,中國BI廠商主要分三類:第一類,帆軟、永洪等以本地化部署交付爲主的偏傳統BI廠商;第二類,Smartbi、億信華辰、觀遠數據等偏向SaaS交付且強調一站式BI能力的BI廠商;第三類,阿裏雲瓴羊、騰訊雲、網易有數等具有互聯網基因的BI廠商。每一類廠商的成長路徑、自身基因、技術能力、重點行業等均有所差異,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且鑄就了繁榮的市場。

但國產化替代不應該是一場市場投機,而應成爲中國BI廠商崛起的一次產業契機。隨着《十四五規劃》、《“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陸續出台,中國千行百業正全面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動數實融合,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之路。此時此刻,如何讓企業與組織的更多人在更加廣泛的業務場景中用好數據,已然成爲所有中國BI企業的一個階段性使命。

顯然,中國BI廠商需要以用戶爲中心,緊密圍繞用戶在數智化時代的真實場景需求,在產品創新、服務能力等方面持續下苦功夫,有效推動千行百業的數據思維建立、數據消費習慣養成、數據使用門檻降低,真正爲千行百業的數智轉型升級注入持續動力。

面向未來,中國BI廠商崛起已是大勢所趨,這將是一場技術、產品、服務等綜合能力的長期比拼,市場新格局將哪幾家廠商來書寫?讓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標題 : BI中場战事:國外廠商退,國產廠商進



標題:BI中場战事:國外廠商退,國產廠商進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5327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