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台的政策,從出台背景看,是蓄謀已久的思路轉換,一出手就不會再有過去的羈絆。從創新工具看,是歷史性突破,就是量化寬松。從針對目標看,直接面向資本市場,一定要搞起來。
只有看清楚這些,才能知道中國股市這次能達到什么樣的高度。
第一,從出台的背景看,政策是蓄謀已久的思路轉換,不會再有過去的羈絆。
半年以來,社會各屆,包括我們,都在呼籲更有力的逆周期刺激。但只在美國上周降息後,中國就王炸跟進。說明政策的准備早就开始了。
當然,形勢比人強。這些政策說到底也是逼出來的。上期文章中我們統計到:A股5226家上市公司,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滑5.8%。股轉系統5873家小微企業,淨利同比下滑達到驚人的89.7%。而且,從高頻數據M1,PMI,PPI指標看,三季度顯然在加速下滑。高層掌握的數據比我們更全面,他們顯然就通縮達到了共識,並且最終決定全力回擊。
達利奧在研究了歷史上100多個衰退案例後發現:在應對衰退時,決策者往往首先嘗試其他途徑。但在這些途徑都不起作用時,他們最終只會選擇大量錢鈔來解決衰退。而採取的行動,一定要迅速、有力,一步到位。
中國也逃不脫達利奧衰退魔咒。本想通過高屋建瓴頂層設計大刀闊斧地淘汰落後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來實現結構轉型,最後發現老百姓還是要活着,中小企業還是要生存。沒有活路,何談發展。一大堆拖拖拉拉的政策最終都不過是“推繩子”,才最終被迫放大招。
一旦思路換了,過去所有的擔心、顧慮、條件、後果,就不再成爲羈絆。降息、降准和定向投放一步預期到位,底牌都亮給大家,如果救不起來,只會不斷繼續加量,彈藥無限。
第二,從創新方式看,央行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量化寬松。
早在7月初,央行就宣布說通過購买5萬億國債來發行貨幣。但《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九條規定,“ 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這是過去阻礙央行進場的法律障礙。能解決嗎?能。第二十三條同時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爲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下列貨幣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場上买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央行採取迂回的辦法,先由商業銀行認購,然後央行在公开市場上再买入。同樣的效果,只不過要被商業銀行過一道手。但這根本不重要,央行就是要發貨幣,錢給誰都行,只要能發出去。
這是一個多大的歷史性工具創新!結果股票市場不买账。
兩個月後,央行又來了新的創新實踐。不僅債務要貨幣化,資產也要貨幣化了。基金、保險和證券公司,可以拿自己的(注意,應該不是投資者的)ETF,轉頭質押給央行,央行給錢再繼續买。第一期5000億,不行再來5000億。不行還有第三期。而且,這些錢只能买股票。
這基本就是央行直接進場。
如果要給這些公司的ETF以質押融資,央行一紙通知,讓商業銀行執行就可以了。爲什么央行一定要親自下場?不正常行爲背後,一定有超常規的邏輯。如果說這裏面沒有投放基礎貨幣的目的,鬼都不信。
央行手中,是有無限彈藥供給的。潘行長那段先試行第一期,不行還有第二期、第三期的話,看似無心之說,實有巨大深意。
第三,從針對目標看,這次就是要把股市搞起來。
央行連續降息,幾乎到了降無可降的地步,但利率政策失效。
商業銀行這個貨幣投放渠道,在實體經濟衰退,虛擬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投不出去。
但貨幣的投放渠道,不只銀行一個。還有資本市場渠道,外匯市場渠道。
央行這次是下決心利用資本市場來投放貨幣。通過所謂的互換便利幫助买進股票。
對投資者來說,股票漲了,賺錢了,過去窖藏的貨幣就出來了,消費也就增加了;
對企業來說,股價提高了,交易活躍了,企業就能再融資了,新股也能發出去了;
對央行來說,交易活躍頻繁了,窖藏貨幣出來了,貨幣流通速度就加快了,通縮的負面螺旋就打开了。
所以央行當前的第一位目標,就是把錢放出去,把股市搞上去。
而股市漲跌的決定性力量,從來都是錢的多少,而不是宏觀經濟。
昨天的政策,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放下一切”。之前所有的羈絆,所有的顧慮,都不再成爲未來的阻礙。
對於投資者,這政策的力度,明顯超出一切預期。就好比爬山時渴望別人送把登山杖,結果他卻派來一架直升飛機。
政策是政策,落實是落實。現在需要的就是這些政策能迅速落實,給投資者以巨大的信心。果如此,誰又敢和央行做對?
如果沒人敢和央行做對,那大趨勢就成了。只要央行的政策不撤回,那市場的趨勢就一直成立。
阿甘投研,只用數據說話的財經投研。如果都看到這兒了,就點個贊關個注唄。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標題:只有看清政策的高度,才能知道市場的高度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42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