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到中年不由己,保溫杯裏泡枸杞”,如今,枸杞拿鐵成了咖啡店裏的熱賣品。隨着年輕人的追捧,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北京推出藥膳菜餚的餐廳越來越多。不僅如此,一些代茶飲方劑更是火爆網絡,祛溼茶、睡眠茶等月銷量達到幾十萬份。
年輕人日常養生藥膳、代茶飲“出圈”
早上一杯枸杞拿鐵,中午一杯羅漢果美式,到了晚上必須是黨參烏雞湯……當下,一些年輕人將養生藥膳納入日常食譜。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今年夏天,“去中藥房配酸梅湯”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一股潮流。酸梅湯的“出圈”看似偶然,但有中醫院曾統計了就診患者的年齡構成,發現90%的患者在18歲到65歲,這其中45歲以下中青年佔到了一半多。
靠着更健康、更純粹,還能走醫保,藥膳、中藥代茶飲等在年輕消費者心中的地位順勢而起。北青報記者搜索發現,藥膳類菜餚在北京不再是冷門餐飲,除了一些有中醫館或藥房背景的藥膳餐廳外,普通餐廳,甚至是火鍋店也增加了“藥膳”菜餚,如五指毛桃藥膳乳鴿、紫蘇黃芪烤鴨、陳皮蹄膀以及藥膳鍋底等。
這並非是藥膳或中藥代茶飲第一次出圈。早在2019年底,北京同仁堂旗下就推出了知嘛健康。如今,不僅知嘛健康,中藥+咖啡、中藥+奶茶,甚至直接开方的代茶飲門店也都有了一批忠實用戶。
北青報記者在電商平台發現,代茶飲已經是一大門類,標稱諸如養肝、祛溼、養肺、祛火、護嗓、助眠等功效的代茶飲居多。在某電商平台推出的榜單中,排名前十的“代茶飲”銷量最少的也已超10萬單,最多的已經賣了80多萬單。
藥膳不是“萬金油”要適量適度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這些代茶飲中大多是紅豆、薏米、菊花、芡實、桂圓、紅棗、枸杞等常見材料,也有一些黃精、淫羊藿、杜仲等中藥材。
對此,有中醫表示,目前,按照中醫學和營養學理論,嚴格按藥膳配方,針對患者情況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制作的可以被認爲是“臨牀藥膳”。而目前市場上的一些所謂的“藥膳”,只是使用了一些“藥食同源”的材料,“這類的所謂‘養生藥膳’,沒有經過醫生問診,也不具有針對性,基本沒有明確的治療作用,但可能有一些保健作用。”
這位中醫也表示,即使是坊間的養生藥膳,也一定選擇“藥食同源”類的中藥材,同時消費者自身也要有一定的健康和中藥知識,可以參考一些應用廣泛的食用方法和習慣。“比如已經判斷自己上火,就不要再喫一些滋補類的藥膳了。即使確認自己適合某種藥膳,也要適量適度。”
“藥食同源”目錄擴容利好藥膳產業
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近日聯合發布公告,將黨參、黃芪、靈芝、天麻等9種物質納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有分析人士表示,一旦有中藥材被納入了“藥食同源”目錄,意味着會有更多藥膳菜品、食品、花草茶等中藥養生產品出現。
國家衛健委表示,本次黨參等9種物質充分考慮其在我國的傳統食用情況、地方需求以及國際管理經驗,並經生產經營試點和風險監測,綜合論證確定。2019年11月,國家衛健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下發通知,允許黨參等9種物質开展食藥物質生產經營試點工作。內蒙古、浙江、貴州等省份在此基礎上詳細制定了开展生產經營試點的工作方案。截至目前,我國收錄進《中國藥典》的中藥品種有2000余種,但進入“藥食同源”目錄的僅有百種左右。
另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藥膳行業市場全景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國藥膳行業市場規模約爲1699億元,同比增長10.97%,近年來,藥膳行業增長較好,總體保持較高的增速,行業發展能力良好。據不完全統計,涉及藥膳的企業約有7.86萬家,主要分布在藥膳餐飲、涼茶、藥酒、固體藥膏、中藥衝劑、中成藥保健品等行業。
文/本報記者 張鑫 統籌/池海波
標題:年輕人愛上養生 藥膳、代茶飲熱銷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9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