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約 278 拍瓦時(petawatt-hr)的太陽能,如果可以善加利用其中 1/4000 的能量,就可以供應全球的日常電力,現在英國 Global OTEC 跨出第一步,有機會在 2025 年實現首個商業規模海水溫差發電。
海面與深海溫差愈大,效益就愈高,過去確實有科學家想透過海面與海底的溫差來發電,科學家們在 142 年前、1881 年首次嘗試,並在 1930 年於古巴打造第一座 22 kW 的海水溫差發電(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OTEC)設備。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是利用熱交換的原理來發電。先抽取溫度較高的海洋表層水,將熱交換器裡面沸點很低的冷媒型液體(如氨)蒸發氣化,然後推動渦輪發電,之後再把氨液體導入另外一個熱交換器,透過絕緣管道以深層海水的冷度冷凝液態,完成一個循環。
只是海洋環境相當嚴苛,需要應對環境污垢和海水腐蝕性,如果是在熱帶地區,颱風帶來的破壞性更不用說,這項技術也還在初期階段,無法實現規模經濟,需要建造大約 100 MW 規模的海洋溫差發電系統才可以實現。
不過英國的 Global OTEC 認為,全球能源經濟的最新變化和模組效率進步,或許是再次推動這項技術的時候。在該公司在最近的國際維也納能源與氣候論壇上,也提出 Dominique 的海水溫差駁船新概念,預計將於 2025 年在非洲西岸島國聖多美普林西比開始調試。
Dominique 駁船的設計目標是全年提供 1.5 MW 輸出,可滿足聖多美普林西比全國 7,800 萬多度能源消耗近 17% ,也可以說是第一個商業規模的海水溫差發電平台。Global OTEC 創辦人兼執行長 Dan Grech 表示,未來希望與投資者分享經驗,因為公私夥伴關係使關鍵技術經濟、環境和社會研究得以順利進行,並取得進展。
但目前還不清楚該計畫是已經獲得全額資助或仍在融資,但該公司表示,就均化能源成本(LCoE)而言,早期海水溫差駁船的供電價格為每 MWh150~300 美元。
雖說可以 24 小時不間斷發電,但這個價格難與其他綠色能源競爭。Global OTEC 認為隨著裝置量增加,大型發電廠的發電成本可能低至每 MWh 50 美元,更接近風能和太陽能的價格。
新創死亡之谷
但要實現上述目標非常困難,過去也有許多公司提出遠大目標,像是 Akuo Energy 和 DCNS 於 2014 年 7 月為了在加勒比海馬丁尼克島建造一座 16 MW、淨容量為 10 MW 的海水溫差發電設施,籌資 7,210 萬歐元的資金,但 Akuo Energy 四年後宣布,已更名為 Naval Energies 的 DCNS 由於「技術困難」擱置該計畫,然後目前 Naval Energies 的官網看起來就是非常可疑且兒少不宜的網站。
海洋熱能公司(Ocean Thermal Energy Corporation)在 5 月發布的新聞稿也點出,海水溫差發電的進展已經到新創的「死亡之谷」,需要花費 2~3 億美元建造一座 5~10 MW 的發電廠,在「完全虧損」的情況下運行數年,然後只是為了證明這項技術值得推廣到 100MW 以上個規模。
(首圖來源:)
標題:第一個商用規模海水溫差發電,有望 2025 年登場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9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