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亞運會开幕之前,我們陸續邀約到一些參與其中的中國設計師,希望能通過他們的交流,展現這屆盛會的不同側面。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23年杭州亞運會,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賀陽數次參與奧運會、亞運會等大型賽會的服裝設計。
爲大型賽會設計服裝,需要面對“衆口難調”,賀陽說,大型賽會的服裝不可能是特別獨特或者很新奇的一套衣服,還是會選擇經典、簡潔、大氣,大衆容易接受、符合特定主題和訴求的樣式。她和她的團隊要做的是提供足夠多的、不同類型的方案給決策方,呈現更多可能性。
現在賀陽已屆退休之年,她說,杭州亞運會可能是她最後一次爲大型賽會設計服裝,未來應該由年輕的設計師來詮釋當代中國人的時代特徵和精神風貌,也想在退休後有時間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
賀陽,北京服裝學院教授、民族服飾博物館原館長,設計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系列服裝,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系列服裝,東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禮服,杭州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禮服等。
新浪新聞:過去中國代表團參加大型體育賽事的經典服裝顏色是紅色,這次杭州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的禮服採用藍色是出於什么考慮?
賀陽:杭州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的禮服是我們設計的東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禮服的藍色版本,設計東京奧運會禮服的時候,我們查過歷屆奧運會开幕式中國代表團的服裝,選用的色彩基本都是紅、白、黃爲主。我記得我做了很多方案,紅、白、黃、藍、粉等各種顏色也有嘗試。我們提交方案是希望給決策方提供更多的選擇,能代表中國特徵的方案都可以做,所以藍色的方案也做過。
只考慮顏色有時候不能完全體現中國獨有的特徵,很可能會與其他國家的服裝撞色,所以還要配合傳統紋樣。紋樣是民族識別的符號,反映了傳統生活和地域文化的多元特徵和歷史脈絡。中國人很講究事物的“意頭”,就是“象徵意義、寓意”。首先會考慮用什么色彩和紋樣來設計,當時選擇了很多傳統圖形來做設計,最終青花瓷的方案入選。選用青花瓷元素是源自“中國之家”的標志,每次舉辦奧運會,中國都會在舉辦國舉辦“中國之家”的展覽展示活動,目的是挖掘和展示中國歷史中深厚的體育文化傳統。平昌冬奧會時我去看過“中國之家”,裏面有中國的手工藝人在做剪紙、面塑等,故宮的冰嬉圖也做成動畫展示。“中國之家”的標志就是以青花瓷盤爲元素設計的,青花瓷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符號,體現了中國獨特的審美品質與藝術趣味,CHINA(瓷器的英文)也有指代中國之意。我們提取青花瓷的牡丹紋樣來進行設計,牡丹是國花,很貼切。東京奧運會的服裝確定爲紅色的,名稱“开門紅”。做樣衣的時候爲保險起見,我也同時提供了一套藍色的方案。當時反饋意見是年紀大一些的人更偏重紅色的方案,很多年輕人特別喜歡藍色的。亞運會有一個傳統,禮服不一定非得要用紅色的,2018年印尼雅加達亞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的禮服就是藍白色,所以藍色禮服方案就用於杭州亞運會了。
新浪新聞:中國代表團在杭州亞運會上第一次集體亮相時就穿着你設計的“星耀“禮服,給觀衆留下中國代表團在本次亞運會上的”第一印象“,因此代表團禮服在網絡上引起的討論也比較多,評價也會比較多元,設計代表團禮服是否會讓你更有壓力?怎么看一些質疑的聲音?
賀陽:大家都很關注中國隊的亮相,運動員是主體,當然服裝就變得重要了。因爲東京奧運會出場時的紅色系列給我們的反饋是好評比較多,這次杭州亞運會的藍色系列就沒有那么擔心了。評論我會關注的,因爲可以給設計帶來更多的思考。
每次大型活動的設計我都覺得特別難,既要考慮傳統,又要兼顧時尚和功能,一开始很難找到契合點,不知道要做成什么樣,也挺忐忑的,顧慮是怕搞不好會挨罵,也怕挨罵。我們要做的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供決策者選擇,當然最後入圍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大一點。我們的底线是不要把特別差的方案交上去,因爲這個差的方案萬一被選上了,我自己都不滿意,最後也不可能做好,那就不好了。
作爲重大國家形象設計項目,涉及各方需求,對於設計師來說堅持是最重要的素質,堅持專業性,把握方向,在平衡各方需求的過程中不懈追求完美。傳達中國文化價值,體現科技實力,挖掘中國傳統的造物觀念和方法,表現中國文化精神和美學特徵,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奧林匹克精神完滿統一在具體的設計實踐之中,這就是中國設計師的使命與責任。
新浪新聞:設計方案從初稿到入圍之後有多次修改嗎?這個過程中會不會有一些壓力?
賀陽:已經記不得也沒統計過設計方案和制作修改了多少次,反正只要還有時間就一直在修改。
至於壓力,也已經習慣了。記得2008年的時候,我設計的北京奧運會制服等項目也是經歷過無數次的修改。有些項目的設計師在修改的過程中委屈、崩潰,也有放棄的。但我覺得服裝是每個人都要穿的,專家、領導、群衆的意見肯定有合理性,應該試試怎么優化和權衡,而且我是代表學校去參與設計的,也不能辜負學校,必須堅持。
有一些修改要求一开始感覺完全做不到,覺得不可能改好,但常常是在修改的過程中又找到了出路,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改的次數多了、時間長了,你會自動美化設計稿,忽略瑕疵,也就是說已經沒感覺了,這是生理機制決定的。這時可以問問旁人,我們學校打掃衛生的阿姨我就問過:您看看衣服有沒有哪裏看着不舒服、哪有毛病啊。外人第一次看可能會更加敏感,這個地方好像有點怪,不太舒服、別扭。那我們會重新審視、調整。說白了,制服類的服裝穿着的人多,需要有更大的適應性,滿足不同的人群的需要。設計師不是爲一個人做高定服裝,這個人滿意就行,做大家都能穿的衣服,就應該聽大家的意見。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我第一次設計賽會服裝,有時候一個正面看挺好,圖案也完美,可是在側面看它就形成另外一個圖案,前後兩個圖案對在一起,側面看起來很奇怪,產生歧義,這都不行,都要改,需要改到每個方向都看起來都挺好。
有了2008年的設計經歷,後來在做其他賽事設計時,很多經驗是有用的,可以保留好的經驗、防範以前的錯誤。
新浪新聞:在修改過程中會有比較累的時候嗎?
賀陽:有,幾乎每次都是趕時間,因爲設計任務來得比較晚,或者設計方案確定時間有點晚,制作的時間也不夠多等等,需要加快速度才能完成任務。因爲不確定和不能把控的因素存在,人會有持續的壓力和疲憊。我心態還比較开朗,又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倒也沒覺得特別難堅持。以前採訪的時候,記者都希望採訪到特別煽情的、委屈欲哭的畫面,但我說真的沒有覺得特別苦,雖然很有壓力,也經常上火頭痛,但是還是可以堅持並盡量做得更好一些的。與第一次爲奧運會做設計相比,現在可能心態比較放松了,因爲年紀大了。我先生也是雙奧獎牌的設計師,我們倆參與冬奧會設計工作的時候,心情還是挺輕松的,平常有什么難受的事互相說說就完了,也不那么執着了。
新浪新聞:從奧運會到亞運會,你認爲你的服裝設計方案能夠屢次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什么?
賀陽:我感覺可能也有運氣的成分吧,因爲一個人的運氣也是不能忽視的。我想肯定也有設計得很棒的設計師,但是因爲種種原因,沒能參與到設計中,我能被選中,我是心懷感謝的。
中國在大型賽事上穿的服裝,展示的是國家品牌形象。通過你設計的服裝,傳達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時代風尚,這是很重要的。傳統元素的現代運用,要考慮設計的語境,曾經的寓意是不是能與當下達成共識。比如蝙蝠曾經是非常好的吉祥意象,有“五福捧壽”的圖案,但現在用也不太合適了。
剛开始做賽事服裝時,我們做的設計方案總覺得哪兒不對,覺得不像運動員或者志愿者穿的,也不知道哪不好,現在想想就是不夠簡潔大氣,簡潔、明快、大氣、完美的視覺效果,體現體育精神和大國氣象很重要。一眼就能讀懂其意義,簡單明了,大家都能理解、會意才行。
新浪新聞:在服裝的制作環節,你把控質量的標准是什么?
賀陽:因爲衣服的制作是贊助企業來完成的,有時候不可能完全按照設計師的意圖來實現,贊助商也希望把每件衣服都做到最好,但設計師和企業的訴求和標准也有差異。對造型的理解、材料的選擇、工藝要求等,設計師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企業會與設計師商量,共同完善,盡可能達到需求方的要求。
新浪新聞:從2008年到現在,你設計過這么多次大型賽會的服裝,有沒有感覺到很快樂、很有成就感的時刻?
賀陽:我覺得具體的快樂瞬間都很短暫,入圍的時候感覺很高興,但是想到未來的修改和評審不知有多少回,還不知道最後能不能選上,心情就开始沉重了。最終設計完成並使用了,對我來說是忐忑的,是不是每個人穿上都好看、都合適呢,也能挑出很多毛病,很少想到是否快樂。整體來看,自然是快樂的,看到大家穿上後的自信的樣子,我還是挺高興的。
新浪新聞:參與大型賽會的設計工作,有給你帶來一些物質上的回報嗎?
賀陽:勤儉辦賽事是原則,有的項目有費用,有的沒有。這類設計高校中標的比較多,因爲教師可以帶着學生進行實驗教學,也來自對文化的理解、流行的把握、技術的運用,高校有一定的資源優勢。相對於物質回報,更多的是來自心靈的啓示和精神的洗滌。
新浪新聞:你從事民族服飾研究,我國傳統的民族服飾對設計奧運服裝有什么啓發?
賀陽:我喜歡民族服裝,曾在北京服裝學院擔任民族服飾博物館的館長。帶着學生去西南地區田野考察,看到鄉村婦女們還在傳承傳統的制衣手藝,維系她們的生活和日常的體面。比如蠟染,她們不需要畫草圖、打草稿,隨手畫出的蠟染圖案就特別好看,我讓學生臨摹都畫不好,老出錯。看到少數民族婦女畫蠟染紋樣才知道,蠟染紋樣繪制是有程序和方法的,基於簡單的框架結構,有規矩,也有變化,特別簡單易學,又不限制你的想象,是一種很好的設計教育方法,所以也一直能夠流傳下來。這是祖先傳下來的智慧和慈悲,是中國傳統造物哲學思想。
傳統的造物觀念潛移默化地成就了奧運服裝設計,在傳統中我們學習到了:要用盡可能簡單的元素來表達更加豐富的效果,這也是設計的原則。今天,節用、惜物、可持續的傳統造物思想,依然是設計的准則。在設計之初就要考慮生產、加工、運輸、發放等環節,每多一種材料或多一道工序,都會增加成本,消耗人力物力。過去的年代物資少,但不缺少創新和美,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出挑战極限的成就,數不勝數。我覺得傳統設計給我的啓示是:創新源自於區隔和限制。並不是資源越多越能創新,資源過剩反而會不知所措,找不到要點。國家形象設計項目都是命題設計,有特定的主題要求,限制多。對設計而言,這即意味着難度,也意味着更明確的方向性,在限制中創新與突破是設計的特殊使命。
新浪新聞:如果還有下一次,你還會選擇參加大型賽事服裝的設計工作嗎?
賀陽:已是耳順之年,我想退休後不會再參與重大設計項目了,年輕人更有想法,更適合做這些事,以前的經驗可以分享給他們。
新浪新聞:退休了之後有什么計劃嗎?
賀陽:留點時間給自己。還有很多想去的地方,應該盡快去看看,能堅持跑10年就不錯了。以前买了很多書,要好好看書,能充實自己。還喜歡動手縫衣服,有需要的時候也會上上課。讓生活簡單一些,悠闲一些,可能會看到忙碌看不見的驚喜吧。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標題:亞運會禮服設計師賀陽:面對“衆口難調”應該提供更多可能性方案
地址:https://www.utechfun.com/post/268803.html